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碎片化和微型化教育,人们开始关注对微视频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研究。微课具有短小精湛的特征,比较适合利用网络途径进行教学,并且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背景,有着较强的实用意义,对高校微课作品的制作技巧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223-01
当前,微电影、微博、微信等的出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关注翻转课堂、微课以及幕课,开始应用新型的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来说,常常是有想法和素材,但是在技术方面比较匮乏,对这种问题,高校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微课制作的研究。
一、微课的类别分析
(一)自主学习微课视频
这种微课作品主要在翻转课堂中应用,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需要比较精细的设计和完善的教学环节,比较关注对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这方面的视频制作,对教师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趣味性案例、清晰明确的思路以及娴熟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剪辑和视频录制技术。
(二)随堂微课视频制作
这种微课作品主要在教师讲解中应用,主要可以呈现案例和重要知识点。这种视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可以是简单截取视频,但是并不需要完善的教学环节。对教师来说,对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制作和获取的时间需要少一点,否则会产生较大的备课压力。
(三)其他种类的微课视频
我国近些年加强了教育改革,并且关注微课等新型方式。同时,国家也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微课比赛。这些参赛的视频作品,在这两种微课视频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精良的后期制作和包装设计,还需要加入一些学生参与的镜头,这样可以完整地体现学生的参与配合以及教学环节。
二、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
(一)微课的设计
首先,教师需要合理选题。教师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需要典型而且常见。教师可以把实验活动或者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问题当作选题。这个知识点需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点,而不是宽泛和抽象的面,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其次,就是设计微课内容。(1)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突出重点、主线清晰、围绕主体,并且确保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效性。教学目的和思路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和综合发展。(2)教学方法设计。教师需要选择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准备必要的微课资料内容
教学准备工作包括对实验、练习题、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方案的准备。(1)准备Word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内容需要反映教学特色、思路和思想,其中包括教学总结、方法、目标和背景内容,并且注明课堂、专业、学科以及教育对象等。(2)教学课件材料。教学课件可以是PPT格式的,需要体现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反映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和微视频进行搭配。同时,还需要准备练习题,对实验类别的微课,需要准备实验物品、器材、设备和场地,提前进行排练,确保录像成功。
(三)微课作品的摄像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可以选择普通教室、实验室、会议室、虚拟演播室等场地。因为微课作品中对于任务的拍摄需求比较低,所以可以使用家用类型或者专业级的摄像机,这取决于微课作品的人物图像和类型需求。摄像的基本需求是声音清楚、合理构图以及稳定图像,这样可以体现具体教学情境,进而展示教学内容。视频需要体现作者和标题,长度在10~20分钟。
(四)微课视频的编制
常见的视频编辑软件有Premiere和绘声绘影。不管使用哪种软件,都需要根据实际内容需求,把屏幕操作录像、PPT和讲解录像有序地组织到一起,进而形成完善的视频。微视频的构成结构如下:封面+主要知识点+知识点展示和讲解+封底。封面页可以搭配舒缓和简短的音乐,并且加入主讲人和微课题目介绍信息。主要知识点中包括微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插入对应的PPT、视频和操作录像,这样可以多层次和多维度展示知识,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五)微课作品的审核发布
在结束编辑之后,需要审核词语内容和画面。画面需要避免摇晃镜头和黑屏,确保色温和色调一致。在词语方法,需要断开长句子,并且修改和删除口语化和琐碎的内容。最后需要审核是否存在错别字,字号是不是美观。结束审核后,可以把视频生成为mp4或者flv格式,這样方便上传,可以让学生进行便捷的分享和学习。
微课是当前的重要教学形式,对高校教师来说,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微课作品制作能力,做好微课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而确保微课作品的质量。微课作品需要具备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有空洞的内容,通过有效选题、科学制作、合理设计和充分准备,可以制作完美的作品。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后期的审核,并且利用规范形式发布,进而发挥微课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关 键 词] 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223-01
当前,微电影、微博、微信等的出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关注翻转课堂、微课以及幕课,开始应用新型的教育手段。对高校教师来说,常常是有想法和素材,但是在技术方面比较匮乏,对这种问题,高校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微课制作的研究。
一、微课的类别分析
(一)自主学习微课视频
这种微课作品主要在翻转课堂中应用,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需要比较精细的设计和完善的教学环节,比较关注对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这方面的视频制作,对教师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趣味性案例、清晰明确的思路以及娴熟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剪辑和视频录制技术。
(二)随堂微课视频制作
这种微课作品主要在教师讲解中应用,主要可以呈现案例和重要知识点。这种视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可以是简单截取视频,但是并不需要完善的教学环节。对教师来说,对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制作和获取的时间需要少一点,否则会产生较大的备课压力。
(三)其他种类的微课视频
我国近些年加强了教育改革,并且关注微课等新型方式。同时,国家也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微课比赛。这些参赛的视频作品,在这两种微课视频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精良的后期制作和包装设计,还需要加入一些学生参与的镜头,这样可以完整地体现学生的参与配合以及教学环节。
二、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
(一)微课的设计
首先,教师需要合理选题。教师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需要典型而且常见。教师可以把实验活动或者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问题当作选题。这个知识点需要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点,而不是宽泛和抽象的面,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其次,就是设计微课内容。(1)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突出重点、主线清晰、围绕主体,并且确保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效性。教学目的和思路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和综合发展。(2)教学方法设计。教师需要选择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手段。
(二)准备必要的微课资料内容
教学准备工作包括对实验、练习题、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方案的准备。(1)准备Word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内容需要反映教学特色、思路和思想,其中包括教学总结、方法、目标和背景内容,并且注明课堂、专业、学科以及教育对象等。(2)教学课件材料。教学课件可以是PPT格式的,需要体现主要教学内容,并且反映教学目标,这些内容和微视频进行搭配。同时,还需要准备练习题,对实验类别的微课,需要准备实验物品、器材、设备和场地,提前进行排练,确保录像成功。
(三)微课作品的摄像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可以选择普通教室、实验室、会议室、虚拟演播室等场地。因为微课作品中对于任务的拍摄需求比较低,所以可以使用家用类型或者专业级的摄像机,这取决于微课作品的人物图像和类型需求。摄像的基本需求是声音清楚、合理构图以及稳定图像,这样可以体现具体教学情境,进而展示教学内容。视频需要体现作者和标题,长度在10~20分钟。
(四)微课视频的编制
常见的视频编辑软件有Premiere和绘声绘影。不管使用哪种软件,都需要根据实际内容需求,把屏幕操作录像、PPT和讲解录像有序地组织到一起,进而形成完善的视频。微视频的构成结构如下:封面+主要知识点+知识点展示和讲解+封底。封面页可以搭配舒缓和简短的音乐,并且加入主讲人和微课题目介绍信息。主要知识点中包括微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插入对应的PPT、视频和操作录像,这样可以多层次和多维度展示知识,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五)微课作品的审核发布
在结束编辑之后,需要审核词语内容和画面。画面需要避免摇晃镜头和黑屏,确保色温和色调一致。在词语方法,需要断开长句子,并且修改和删除口语化和琐碎的内容。最后需要审核是否存在错别字,字号是不是美观。结束审核后,可以把视频生成为mp4或者flv格式,這样方便上传,可以让学生进行便捷的分享和学习。
微课是当前的重要教学形式,对高校教师来说,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微课作品制作能力,做好微课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而确保微课作品的质量。微课作品需要具备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有空洞的内容,通过有效选题、科学制作、合理设计和充分准备,可以制作完美的作品。此外,教师需要注意后期的审核,并且利用规范形式发布,进而发挥微课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