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若尔盖湖芯磁性地层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被引量 : 38次 | 上传用户:ivltuk7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H钻孔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是一个良好湖泊沉积钻孔,进深120.40m。根据高密度样品(10cm间隔)系列交变退磁的剩磁测量结果,结合岩芯~(14)C和AMS测年,可以肯定该岩芯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9次地磁漂移或事件,且这些地磁漂移可与世界上不同地区发现的记录相对比。该钻孔中B/M界线位于深108.0m处,根据钻孔下部沉积速率每年0.13mm推算,钻孔底界年龄为825ka B.P.
其他文献
利用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渭南阳郭黄土剖面地层单元S_0,L_1,S_1,和L_2进行了综合研究.以磁化率测定和粒度分析为依据,利用Simpson积分法建立了深度与时间的非线性转换关系,确定了渭南地区150ka以来地球磁场方向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曲线.发现了该地区地球磁场方向在20600~19400,29100~27130,50700~40400,63500~60400和127200~1
期刊
在均质旋转流体中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受南极地形影响及在南极附近大气中形成的流场.实验表明,由于非对称南极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在南极沿岸地区生成气旋性涡旋带。有3个低压中心分别位于罗斯海、威得尔海及谢克尔顿陆缘冰以北的印度洋地区,在南极东部上空生成反气旋.实验流场特征与南极附近对流层中下层的高度场及风场非常相似.这说明,在实验流体及自然大气中有相同的物理机制起作用.大尺度流场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受南
期刊
在贵州草海泥炭的干酪根热解产物中,发现了10个新的具藿烷分子骨架的生物标志物——C_(32)—C_(34)侧链单不饱和藿烯,这些干酪根裂解产物对藿类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赋存形式有明确的指示意义,是干酪根中以多醚键连接网络的C_(35)多羟基细菌藿烷存在的又一有力证据,并第一次为C_(35)先质藿类与地质体中大量存在的较低分子量藿烷之间的转化假说找到了中间化合物,是地质藿烷来源和演化历程的新的证据.
期刊
报道了一种新型含硅碳双键光谱增感染料,利用元素分析、UV,IR及MS等确证了其结构。对染料溶液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AgBr乳剂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染料具有较好的增感性能,同时发现,硅杂碳菁染料在AgBr乳剂中的S_(max)比甲醇溶液中的λ_(max)蓝移约70nm。
期刊
一种新型的用于甲醇气相法反应制备乙酸的Rh/Ys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聚偏氯乙烯碳化小球为载体,具有1000m~2/g的大比表面和0.8~1.2mm的均匀的孔径分布。该催化剂在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反应中,催化速率达到900g AcOH/gRh·h,不仅具有可比拟于均相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而且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证明,金属铑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是该催化剂高活性的决定因素。
期刊
在扩散系数为常数的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不定函数F_t描述与浓度相关的扩散过程,导出了利用吸附曲线求取不同时间扩散系数D_t的公式并对F_t和D_t的物理意义进行了分析。D_t不同于积分扩散系数和微分扩散系数,从扩散过程中D_t随时间或扩散物质的量的变化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分子运动行为的信息。以分子筛吸附体系为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并获得了C_6—C_8正构烷烃在ZSM-5分子筛两类不同孔道中
期刊
报道了家蚕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的全序列分析。家蚕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是咽下神经节分泌的神经肽,它刺激腹部末端的生殖腺产生性信息素。采用放射性~(32)p标记的家蚕滞育激素cDNA作探针,从家蚕基因文库中筛选到阳性克隆,进而完成了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的克隆和全序列测定。家蚕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由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组成。还发现3个功能尚不清楚的神经肽α,β,γ—SGNP。由基因组Souther
期刊
由大肠杆菌HB101细胞分离得到的pBR322 DNA(2μg/mL)溶解在Tris·HC1-EDTA)(1mmol/L,pH8.5)的溶液中。取上述样品滴加在新鲜剥离的云母基底上,吸附约1min后,用磷钨酸染色,然后用滤纸吸去基底上多余的残液。在大气下,用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成象,获得了pBR322 DNA的分子分辨的原子力显微图象。这些图象表明,pBR322 DNA存在若干种
期刊
对新近发现的贵州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同位素年龄6.5亿年左右)中保存的多细胞红藻化石的显微构造研究证明,这些元古宙末期的原始植物已具有类似现代真红藻类的果胞囊和精子囊的有性生殖结构。这是前寒武纪非维管植物性分化的第一个化石组织形态学证据。
期刊
结合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等温剩磁测试、岩石薄片鉴定研究了华北板块沁水盆地中、下三叠统岩石古地磁特征。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的特征剩磁由磁铁矿和赤铁矿携带,偏角为-28°,倾角为44°,N=10,α_(95)=4°,通过(递增)褶皱检验、组构检验,相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64°N,6°E;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下部样品以磁铁矿为主要携磁矿物,显示反磁组构和异常的剩磁方向,可能是顺层挤压作用所致。三叠纪古地磁极的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