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國家的教育方针早已转向以素质教育,但现在全国各地看来,真正达到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并不多,而且还有少数人误解素质教育。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就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把时间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这些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小学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在放假前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压缩寒假作业量,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谁知开学时学生竟然还是以素质教育为由大多未完成作业。使老师和学校哭笑不得。这就是曲解素质教育的事例。这实际上是在学生的思想上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本来已经减少了寒假作业量,但在学生的思想上对学习放松了,思想上的放松导致再少的作业也不能完成,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多玩少上课才是顺应素质教育。这就在浅意思里淡化了学习文化课的念头,
我认为在提倡实质教育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更重视文化课。比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时候可以建议他们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在上面某市小学放假前可以建议他们在假期换一种方式完成作业,如在放假期间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次参观,方式、地点不限。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谈谈感想就更好了。也可以走访一些身边的名人,还可以记录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然后写下心得体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的问题新颖。加以表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思想上不可能放松,也会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也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情况了。
素质教育要有个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学校教育如何导向才是最重要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喊出减负、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口号。而下面学校就是照做。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方式上进行改变。其次是对办学条件加以改进。原来的应试教育以学习文化课为主。甚至把一些文体活动课改为文化课。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文化课而是更好的掌握文化课。真正做到全面发展。这突然的转变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来探索。设想一下,老师只凭一张嘴由原来应试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谈何容易。
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以培养能力为主,做到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要真正落实好。国家教委,政府都要落到实处, 取消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条件。不能只喊口号,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素质教育问题是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好坏和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一样,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但是社会上假文凭等现象也出现不少。最近又频频出现假新闻!人们都说现在存在“诚信”危机!虽然这些个案在全国来说应是少数,但是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责无旁贷。究竟教育有无责任,什么责任,下面将会谈到的。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对中学、小学提出,大学同样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教育都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应该强调素质教育;我们每一位教师、同学也应该重视素质教育、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人们评论一个人常常爱用“素质”这个字眼,如说以前某某人素质很差,指的是政治觉悟很低。个人处理某件事情或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而说一个人素质很差,这就有比较深的含义,通常不是指一时一事了。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的品质、素养,是贯穿在人的一生中,贯穿在人的一贯行为中的稳定的品质结构。如果满足于一般的理解,这样也就够了,素质是贯穿一生的,你不会说一个小孩素质很差,因为他(她)刚生出不久,素质还没形成。你一不会因为一个人偶然做错一件事就说他素质很差。
但是,这几年教育界对素质,特别是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的讨论,这就变为学问了,这就需要对这一概念详加研究,给它一个科学的定义。现在,这样一个定义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首先,素质作为心理品质,它要有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但它又区别于生来就有的、先天的生理素质,而且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不能对还没有受教育或刚接受教育的小孩谈素质。素质的培养、形成和提高有赖与教育。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不一样,他们的某方面素质也不一样。第二,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还需要进行内化和升华变为自己的东西。比如一个人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能够倒背如流,讲课、写文章都不错,但他没有用马列的理论改造思想,学一套做一套,这只能说他有马列主义的知识,而没有马列主义的素养,因为马列的知识没有在他身上内化和升华。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和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某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做化学实验了,被罚打扫厕所,每天都把厕所冲刷得干干净净。为什么?因为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成了他的素养,不论是洗试管还是扫厕所,他自然都会表现出这种素养来。
但是又必须指出,并不能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一成不变。如前所说,它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因而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对于素质的构成,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也有着不同的意见。其中不少学者以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为分类依据,把素质分为三类,即: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性素质。这种分法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耐力、机敏等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属于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是一个人的深层次素质,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里要素。这两方面的素质都是健全人先天生成且经过后天学习和实践得以完善提高的素质。社会性素质则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都属社会性素质。
素质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整个国家,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重要时期孩子的素质教育。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小学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在放假前考虑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压缩寒假作业量,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谁知开学时学生竟然还是以素质教育为由大多未完成作业。使老师和学校哭笑不得。这就是曲解素质教育的事例。这实际上是在学生的思想上灌输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本来已经减少了寒假作业量,但在学生的思想上对学习放松了,思想上的放松导致再少的作业也不能完成,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多玩少上课才是顺应素质教育。这就在浅意思里淡化了学习文化课的念头,
我认为在提倡实质教育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更重视文化课。比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时候可以建议他们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在上面某市小学放假前可以建议他们在假期换一种方式完成作业,如在放假期间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次参观,方式、地点不限。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谈谈感想就更好了。也可以走访一些身边的名人,还可以记录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然后写下心得体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的问题新颖。加以表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思想上不可能放松,也会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也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情况了。
素质教育要有个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学校教育如何导向才是最重要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喊出减负、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口号。而下面学校就是照做。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意。
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方式上进行改变。其次是对办学条件加以改进。原来的应试教育以学习文化课为主。甚至把一些文体活动课改为文化课。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文化课而是更好的掌握文化课。真正做到全面发展。这突然的转变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来探索。设想一下,老师只凭一张嘴由原来应试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谈何容易。
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以培养能力为主,做到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要真正落实好。国家教委,政府都要落到实处, 取消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条件。不能只喊口号,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素质教育问题是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好坏和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一样,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但是社会上假文凭等现象也出现不少。最近又频频出现假新闻!人们都说现在存在“诚信”危机!虽然这些个案在全国来说应是少数,但是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责无旁贷。究竟教育有无责任,什么责任,下面将会谈到的。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对中学、小学提出,大学同样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各个阶段、各种类型的教育都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应该强调素质教育;我们每一位教师、同学也应该重视素质教育、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人们评论一个人常常爱用“素质”这个字眼,如说以前某某人素质很差,指的是政治觉悟很低。个人处理某件事情或在一段时间的表现。而说一个人素质很差,这就有比较深的含义,通常不是指一时一事了。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的品质、素养,是贯穿在人的一生中,贯穿在人的一贯行为中的稳定的品质结构。如果满足于一般的理解,这样也就够了,素质是贯穿一生的,你不会说一个小孩素质很差,因为他(她)刚生出不久,素质还没形成。你一不会因为一个人偶然做错一件事就说他素质很差。
但是,这几年教育界对素质,特别是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的讨论,这就变为学问了,这就需要对这一概念详加研究,给它一个科学的定义。现在,这样一个定义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首先,素质作为心理品质,它要有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但它又区别于生来就有的、先天的生理素质,而且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不能对还没有受教育或刚接受教育的小孩谈素质。素质的培养、形成和提高有赖与教育。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不一样,他们的某方面素质也不一样。第二,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还需要进行内化和升华变为自己的东西。比如一个人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能够倒背如流,讲课、写文章都不错,但他没有用马列的理论改造思想,学一套做一套,这只能说他有马列主义的知识,而没有马列主义的素养,因为马列的知识没有在他身上内化和升华。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和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某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做化学实验了,被罚打扫厕所,每天都把厕所冲刷得干干净净。为什么?因为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成了他的素养,不论是洗试管还是扫厕所,他自然都会表现出这种素养来。
但是又必须指出,并不能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一成不变。如前所说,它是可以培养提高的,因而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对于素质的构成,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也有着不同的意见。其中不少学者以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为分类依据,把素质分为三类,即: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性素质。这种分法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耐力、机敏等身体机能方面的品质属于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是一个人的深层次素质,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里要素。这两方面的素质都是健全人先天生成且经过后天学习和实践得以完善提高的素质。社会性素质则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素质。如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业务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都属社会性素质。
素质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整个国家,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重要时期孩子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