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采用2005-2016年间的样本数据,结合熵值法和超效率CCR模型确定各省域间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效率,并建立一个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来探析一个差异化的省域旅游产业创新合作开发模式。
关键词:旅游资源;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123-02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但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淀积使其赋存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西部建设生态旅游文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年来,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支线,西部地区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各省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开发效率明显差距,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极不相称。本文结合西部12个省(市)旅游资源禀赋分析,对各省(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西部旅游供给的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及组合类型,进而为统筹西部省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控决策提供可借鉴策略支持。
1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目前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评价的方法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依据旅游资源供给禀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综合评价法。如郭来喜(2000)通过构建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设计了一套适合于专家打分、实行权重分配情况下的模糊量化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1],程道品(2001)等人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采取模糊綜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2];二是客观综合评价法,如敖荣军(2006)等人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供给丰度的区域差异[3]。
关于区域旅游开发效率分析的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从效率的分解入手,基于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构成旅游效率的机理,从系统内部对效率的形成原因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以寻求推动区域旅游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如顾江(2008)等人以我国各省区旅游系统作为生产决策单元,通过数据包络方法(DEA)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省区旅游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旅游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4];朱承亮(2009)等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指出要通过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整合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等措施来提高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5]。
同单一指标法相比,综合指标法意图较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现实,因而更具科学性和完备性,但已有研究在指标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方面却往往存在缺陷,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几乎均未将反映区域旅游产业静态发展水平的指标纳入,且多采用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加以设定,因而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严重影响。实际上,区域旅游供给效率的大小不但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分配组合相关,同时也与研究单元所处的宏观环境相关,如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发展区域旅游过程中,如何直接或间接的合理利用原始旅游资源禀赋,推动旅游产业环境的健康成长来提高旅游效率,如何将这些宏观环境与微观构成机理相结合,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联系在一起,对旅游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性研究与解释,不但是从理论上回答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源投入,也是实践中各决策单元最需要的答案。
2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1基本概念
旅游禀赋指的是区域利用现有旅游景区和服务机构来满足游客需求的资源储备;旅游开发效率是指区域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满足游客需求的程度。
2.2 研究方法
2.3 实证研究
本文参考国内学者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建立一个涵盖世界遗产(世界文化和世界遗产数、世界自然遗产数、世界文化遗产数),旅游区(5A级、4A级、3A级旅游景点数量)和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3个准则层、7个二级指标的多层次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采集统计数据,结合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值。选取星级饭店分布(五星级饭店数×0.35+四星级饭店数×0.25+三星级饭店数)、旅行社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交通运输线路密度(铁路网密度×0.5+公路网密度×0.35+内河网密度×0.15)、地区旅游业从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选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作为产出要素,同时结合超效率CCR模型对西部12个省(市)的旅游开发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西部旅游开发的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的剖析,重点考察各省(市)“禀赋—效率”组合类型,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二维组合位势的差异,本文就地方政府如何采取差异旅游开发战略逐步推进西部整体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思考。针对高禀赋,高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宜扮演主导角色,实施“深度挖掘,集成创新”的战略,推广低碳旅游基本、专项服务设施布置,加大对节能和清洁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其与低碳旅游开发高度耦合协同发展。针对低禀赋,低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应扮演间接调控的角色,充分认识到此类省域旅游资源集聚强度大且较为分散的特征,积极构建以生态考察、风土人情、科研教育等主要内容的大生态、小型化创新性旅游形象,同时深化省域间旅游重点经济带(区)轴线开发,推进跨省区、跨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针对高禀赋,低效率地区,及低禀赋,高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效率的不平衡状态,宜实施“主动出击,联动互补,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寻找旅游产业转移的承接点,规避自身发展短板,吸引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到区域旅游服务项目、地区文化包装、体验式产品营销等领域的创新设计,从而为旅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294-300.
[2]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86-190.
[3]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3):32-43.
[4] 顾江,胡静.中国分省区旅游生产效率模型创建与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3-98.
[5] 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18-22.
关键词:旅游资源;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123-02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但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淀积使其赋存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西部建设生态旅游文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年来,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支线,西部地区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各省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开发效率明显差距,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极不相称。本文结合西部12个省(市)旅游资源禀赋分析,对各省(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西部旅游供给的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及组合类型,进而为统筹西部省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控决策提供可借鉴策略支持。
1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目前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评价的方法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依据旅游资源供给禀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综合评价法。如郭来喜(2000)通过构建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设计了一套适合于专家打分、实行权重分配情况下的模糊量化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1],程道品(2001)等人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采取模糊綜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2];二是客观综合评价法,如敖荣军(2006)等人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供给丰度的区域差异[3]。
关于区域旅游开发效率分析的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从效率的分解入手,基于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构成旅游效率的机理,从系统内部对效率的形成原因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以寻求推动区域旅游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如顾江(2008)等人以我国各省区旅游系统作为生产决策单元,通过数据包络方法(DEA)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各省区旅游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旅游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4];朱承亮(2009)等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指出要通过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整合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等措施来提高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5]。
同单一指标法相比,综合指标法意图较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现实,因而更具科学性和完备性,但已有研究在指标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方面却往往存在缺陷,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几乎均未将反映区域旅游产业静态发展水平的指标纳入,且多采用主观赋权法对指标权重加以设定,因而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受到严重影响。实际上,区域旅游供给效率的大小不但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分配组合相关,同时也与研究单元所处的宏观环境相关,如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发展区域旅游过程中,如何直接或间接的合理利用原始旅游资源禀赋,推动旅游产业环境的健康成长来提高旅游效率,如何将这些宏观环境与微观构成机理相结合,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联系在一起,对旅游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性研究与解释,不但是从理论上回答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源投入,也是实践中各决策单元最需要的答案。
2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1基本概念
旅游禀赋指的是区域利用现有旅游景区和服务机构来满足游客需求的资源储备;旅游开发效率是指区域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满足游客需求的程度。
2.2 研究方法
2.3 实证研究
本文参考国内学者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建立一个涵盖世界遗产(世界文化和世界遗产数、世界自然遗产数、世界文化遗产数),旅游区(5A级、4A级、3A级旅游景点数量)和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3个准则层、7个二级指标的多层次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采集统计数据,结合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值。选取星级饭店分布(五星级饭店数×0.35+四星级饭店数×0.25+三星级饭店数)、旅行社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交通运输线路密度(铁路网密度×0.5+公路网密度×0.35+内河网密度×0.15)、地区旅游业从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选取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作为产出要素,同时结合超效率CCR模型对西部12个省(市)的旅游开发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西部旅游开发的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的剖析,重点考察各省(市)“禀赋—效率”组合类型,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二维组合位势的差异,本文就地方政府如何采取差异旅游开发战略逐步推进西部整体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政策思考。针对高禀赋,高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宜扮演主导角色,实施“深度挖掘,集成创新”的战略,推广低碳旅游基本、专项服务设施布置,加大对节能和清洁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其与低碳旅游开发高度耦合协同发展。针对低禀赋,低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应扮演间接调控的角色,充分认识到此类省域旅游资源集聚强度大且较为分散的特征,积极构建以生态考察、风土人情、科研教育等主要内容的大生态、小型化创新性旅游形象,同时深化省域间旅游重点经济带(区)轴线开发,推进跨省区、跨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针对高禀赋,低效率地区,及低禀赋,高效率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效率的不平衡状态,宜实施“主动出击,联动互补,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寻找旅游产业转移的承接点,规避自身发展短板,吸引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到区域旅游服务项目、地区文化包装、体验式产品营销等领域的创新设计,从而为旅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294-300.
[2]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86-190.
[3]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3):32-43.
[4] 顾江,胡静.中国分省区旅游生产效率模型创建与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3-98.
[5] 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