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情一直都是流行歌曲中亘古不变的话题,网络流行歌曲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歌曲作为后起之秀却依然能稳稳跻身于爱情歌曲之林,且一经传唱都有种“洗脑”功能。那么,网络歌曲中对爱情的传唱究竟有何种魔力紧抓着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百听不厌?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萧苹、苏振升的类目建构,并稍作修改,着重分析网络爱情歌曲中的男女地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歌曲所描绘的爱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且在性别角色中,女性呈现“洒脱化”而男性呈现“阴柔化”。当女性遭遇情感失意时,更容易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不同于歌曲中描述的男性大多一蹶不振、痴情不改的形象。这与传统流行歌曲中所呈现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性别关系相悖,即网络爱情歌曲出现“性别关系倒置”的现象。
【关键词】:网络爱情歌曲;男女关系;倒置
引言
网络歌曲就是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而被广泛认知的歌曲,网络歌曲的起源一般被认为是2000年雪村演唱的原创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蹿红,此后,《丁香花》、《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等歌曲借助于网络而迅速传唱大街小巷,为网络歌曲在乐坛中开辟一席之地。
网络歌曲兴起于21世纪初期,彼时的音乐市场正处于音乐产品过剩的阶段,无节制的类同音乐、盗版唱片、音乐人的极度扩大化,都加剧了唱片市场的低迷状态。然而,互联网的普及让网络歌曲作为一种新势力迅速崛起并站稳脚跟。爱情一直都是流行歌曲中亘古不变的话题,网络流行歌曲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歌曲作为后起之秀却依然能稳稳跻身于爱情歌曲之林,且一经传唱都有种“洗脑”功能。那么,网络歌曲中对爱情的传唱究竟有何种魔力紧抓着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百听不厌?
萧苹、苏振升在其论文《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中结合量化与质性的内容分析法分析了1989至1998十年间的台湾流行音乐,结果发现该期间台湾流行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是一个蕴含传统性别从属关系的爱情世界,即女性在爱情关系中多处于消极被动、易受伤害的地位。
郭宏斌在论文《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中,通过对该期间我国大陆流行爱情歌曲的歌词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我国大陆流行歌曲所呈现的爱情性别关系中,男性依然处于主动地位,女性依然是感情弱势群体。该论文中也点到网络歌曲对以往的男女爱情关系有所颠覆,但是却将网络歌曲与传统爱情歌曲合在一起加以考察,并未单独对网络歌曲中男女地位作出详细解读。
自网络迅速普及,网络爱情歌曲的传播犹如脱缰之野马,其文本内容与其所呈现的价值观与传统流行歌曲并不能以一概之,所以这里将网络爱情歌曲的文本内容单独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
一、研究假设
这里认为,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出“性别关系倒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其一,在歌曲描述的爱情表达方式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其二,在歌曲所描述的爱情性别角色中,女性呈现“洒脱化”,而男性呈现“阴柔化”。
二、研究方法
这里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萧苹、苏振升的类目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着重分析网络爱情歌曲中的男女地位关系,包括“歌曲基本资料”、“爱情的表达方式”与“爱情的性别角色”三大类。具体选项分述如下:
(一)歌曲基本资料:包括歌曲的名称、主唱者姓名、歌曲年代、主唱者性别。
(二)爱情的表达方式:包含“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与对方支持”、“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以及“其他”等等。
(三)爱情的性别角色: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男性舍弃爱情”、“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女性舍弃爱情”及“其他”等。
在样本的选择上,以2017年4月18日酷我音乐中更新的网络经典歌曲500首为母群体,因为网络歌曲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人,故分别由一个23岁,两个24岁的人在母群体中勾选自己认为的网络歌曲,从结果中找出爱情主题的同类项作为样本来研究,共得到72个样本。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爱情歌曲中女性的爱情表达方式比男性更积极
研究中将“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与对方支持”统一为“积极行为”,将“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统一为“消极行为”,在此基础上再新加一个类目“无陈述”,另外将这些指标与演唱者性别结合在一起,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爱情的消极表达方式的比例都占据了50%以上,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相较之下,女性对爱情的积极表达的比例为40.6%,要大于男性积极表达的比例37.5%。在网络爱情歌曲所描绘的爱情世界中,女性不同于像傳统流行歌曲《女人花》中所歌唱的待人“采摘”的形象,而是变得积极主动,面对喜欢的人勇于表达,例如《QQ爱》中就唱到“QQ爱是真是假谁去猜,不管它大步向前迈”。这说明在网络歌曲中,女性从传统流行歌曲中矜持、等待爱情的形象中逐渐摆脱出来,面對爱情,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
(二)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出女性“洒脱化”、男性“阴柔化”
在“爱情性别角色”方面,研究中统一划分为“传统的性别角色”、“非传统的性别角色”,与“并陈”、“无陈述”四项。其中“传统性别角色”的类目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非传统性别角色”则包括:“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统计结果显示,网络爱情歌曲中,非传统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大。在这些歌曲中,女性在面对难以捉摸的男性时,虽然有时会表现出容易受伤害的角色,但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的选择是当断则断,例如《爱情买卖》中就唱出了“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的一种“洒脱化”形象。歌曲《连哭都是我的错》中唱到“沉默是我的错”、“连哭都是我的错、“连结束也是我的错”,就描述了一段爱情关系中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唯唯诺诺,缺乏果断的“阴柔化”形象。此外,网络歌曲中的男性在感情中较多处于“痴情汉”的地位,容易受伤害,歌曲中大多描述男性在感情失意时的痛苦心情。这说明网络歌曲中所表现的爱情性别角色,已摆脱了传统流行歌曲中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桎梏,呈现出女性“洒脱化”、男性“阴柔化”的趋向。 四、总结与分析
综合上文所展开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了解我国网络流行歌曲中所体现的爱情价值观,以及其对爱情中男女地位关系的呈现,从而讨论和反思我国网络爱情流行歌曲所展现出的文化特质,并探究形成动因。
由上述分析可以验证研究假设,在网络歌曲所描绘的爱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且在性别角色中,女性呈现“洒脱化”而男性呈现“阴柔化”。当女性遭遇情感失意时,更容易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不同于歌曲中描述的男性大多一蹶不振、痴情不改的形象。这与传统流行歌曲中所呈现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性别关系相悖,即网络爱情歌曲出现“性别关系倒置”的现象。
从2000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开始,一股“反精英”的思潮就从此流入音乐领域并盛行开来,紧接着,网络歌曲的格调也逐渐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
这种现象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相契合,深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影响。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使得传统爱情歌曲中的性别从属关系受到挑战,在网络普及之后,女性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其主权意识也开始普遍而迅速地觉醒。在网络爱情歌曲中表现为女性在爱情的角色中更加积极主动,更有掌控力。
网络歌曲的风靡一般都有以下几个途径,包括市场发行、网络下载、手机下载、彩铃推广、公众场合播放、KTV等娱乐场所的点唱等等。与传统歌曲的推广方式不同,传统歌曲一般是先通过市场发行再在网络中进行投放推广,而网络歌曲则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先在网络平台进行投放宣传,如果传唱效果好,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在已经获得巨大利益之后则会考虑发行唱片。且为了紧跟潮流,一些公众场合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也会优先选择时下热度较大的流行歌曲,成为流行歌曲推广过程中的“自来水”。流行歌曲的“反精英”思想与大众的追捧形成一个往复的循环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构建了现下流行歌曲大众化且流行程度广的现状。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21世纪初,现实生活中男女地位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女追男”现象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女性也更具独立性。这与传统爱情歌曲中呈现的女性从属地位并不相符,因此在文化产品中得到了更好的反应,甚至会有超越现实的对男女关系理想状态的追求。网络爱情歌曲作为新起之秀当然紧紧抓住了这个特征。网络爱情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们对理想爱情关系的写照,也是女权主义崛起的一种象征。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在现实状况中需要长时间的改善,于是便寄托在歌曲中进行传唱。
此外,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歌手的“草根化”使得网络爱情歌曲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也更从多维度还原现实生活。网络爱情歌曲与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反映现实,并与现实相互影响。从文本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大众精神世界,“女追男”不再羞于启齿,也反映了社会转型后的爱情生活,这都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人们的思想转变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由于网络爱情歌曲的大胆传唱,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对爱情生活的传统认知。
对于网络爱情流行歌曲而言,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歌词的文本内容解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本研究所抽样研究的樣本所具备的代表性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对于从歌词文本中探讨爱情关系中男女地位的呈现是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的,在未来的爱情歌曲中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男女地位关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萧苹、苏振升.《解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J].《新闻学研究》,2001(6):31-34.
[2]郭宏斌.《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5(4):71-75.
作者简介:应瑞奇(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关键词】:网络爱情歌曲;男女关系;倒置
引言
网络歌曲就是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而被广泛认知的歌曲,网络歌曲的起源一般被认为是2000年雪村演唱的原创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蹿红,此后,《丁香花》、《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等歌曲借助于网络而迅速传唱大街小巷,为网络歌曲在乐坛中开辟一席之地。
网络歌曲兴起于21世纪初期,彼时的音乐市场正处于音乐产品过剩的阶段,无节制的类同音乐、盗版唱片、音乐人的极度扩大化,都加剧了唱片市场的低迷状态。然而,互联网的普及让网络歌曲作为一种新势力迅速崛起并站稳脚跟。爱情一直都是流行歌曲中亘古不变的话题,网络流行歌曲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歌曲作为后起之秀却依然能稳稳跻身于爱情歌曲之林,且一经传唱都有种“洗脑”功能。那么,网络歌曲中对爱情的传唱究竟有何种魔力紧抓着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百听不厌?
萧苹、苏振升在其论文《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中结合量化与质性的内容分析法分析了1989至1998十年间的台湾流行音乐,结果发现该期间台湾流行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是一个蕴含传统性别从属关系的爱情世界,即女性在爱情关系中多处于消极被动、易受伤害的地位。
郭宏斌在论文《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中,通过对该期间我国大陆流行爱情歌曲的歌词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我国大陆流行歌曲所呈现的爱情性别关系中,男性依然处于主动地位,女性依然是感情弱势群体。该论文中也点到网络歌曲对以往的男女爱情关系有所颠覆,但是却将网络歌曲与传统爱情歌曲合在一起加以考察,并未单独对网络歌曲中男女地位作出详细解读。
自网络迅速普及,网络爱情歌曲的传播犹如脱缰之野马,其文本内容与其所呈现的价值观与传统流行歌曲并不能以一概之,所以这里将网络爱情歌曲的文本内容单独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考察。
一、研究假设
这里认为,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出“性别关系倒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其一,在歌曲描述的爱情表达方式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其二,在歌曲所描述的爱情性别角色中,女性呈现“洒脱化”,而男性呈现“阴柔化”。
二、研究方法
这里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萧苹、苏振升的类目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着重分析网络爱情歌曲中的男女地位关系,包括“歌曲基本资料”、“爱情的表达方式”与“爱情的性别角色”三大类。具体选项分述如下:
(一)歌曲基本资料:包括歌曲的名称、主唱者姓名、歌曲年代、主唱者性别。
(二)爱情的表达方式:包含“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与对方支持”、“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以及“其他”等等。
(三)爱情的性别角色: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男性舍弃爱情”、“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女性舍弃爱情”及“其他”等。
在样本的选择上,以2017年4月18日酷我音乐中更新的网络经典歌曲500首为母群体,因为网络歌曲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人,故分别由一个23岁,两个24岁的人在母群体中勾选自己认为的网络歌曲,从结果中找出爱情主题的同类项作为样本来研究,共得到72个样本。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爱情歌曲中女性的爱情表达方式比男性更积极
研究中将“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与对方支持”统一为“积极行为”,将“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统一为“消极行为”,在此基础上再新加一个类目“无陈述”,另外将这些指标与演唱者性别结合在一起,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爱情的消极表达方式的比例都占据了50%以上,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相较之下,女性对爱情的积极表达的比例为40.6%,要大于男性积极表达的比例37.5%。在网络爱情歌曲所描绘的爱情世界中,女性不同于像傳统流行歌曲《女人花》中所歌唱的待人“采摘”的形象,而是变得积极主动,面对喜欢的人勇于表达,例如《QQ爱》中就唱到“QQ爱是真是假谁去猜,不管它大步向前迈”。这说明在网络歌曲中,女性从传统流行歌曲中矜持、等待爱情的形象中逐渐摆脱出来,面對爱情,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
(二)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出女性“洒脱化”、男性“阴柔化”
在“爱情性别角色”方面,研究中统一划分为“传统的性别角色”、“非传统的性别角色”,与“并陈”、“无陈述”四项。其中“传统性别角色”的类目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非传统性别角色”则包括:“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统计结果显示,网络爱情歌曲中,非传统性别角色所占比例最大。在这些歌曲中,女性在面对难以捉摸的男性时,虽然有时会表现出容易受伤害的角色,但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的选择是当断则断,例如《爱情买卖》中就唱出了“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的一种“洒脱化”形象。歌曲《连哭都是我的错》中唱到“沉默是我的错”、“连哭都是我的错、“连结束也是我的错”,就描述了一段爱情关系中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唯唯诺诺,缺乏果断的“阴柔化”形象。此外,网络歌曲中的男性在感情中较多处于“痴情汉”的地位,容易受伤害,歌曲中大多描述男性在感情失意时的痛苦心情。这说明网络歌曲中所表现的爱情性别角色,已摆脱了传统流行歌曲中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桎梏,呈现出女性“洒脱化”、男性“阴柔化”的趋向。 四、总结与分析
综合上文所展开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了解我国网络流行歌曲中所体现的爱情价值观,以及其对爱情中男女地位关系的呈现,从而讨论和反思我国网络爱情流行歌曲所展现出的文化特质,并探究形成动因。
由上述分析可以验证研究假设,在网络歌曲所描绘的爱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表达,且在性别角色中,女性呈现“洒脱化”而男性呈现“阴柔化”。当女性遭遇情感失意时,更容易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不同于歌曲中描述的男性大多一蹶不振、痴情不改的形象。这与传统流行歌曲中所呈现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性别关系相悖,即网络爱情歌曲出现“性别关系倒置”的现象。
从2000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开始,一股“反精英”的思潮就从此流入音乐领域并盛行开来,紧接着,网络歌曲的格调也逐渐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
这种现象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相契合,深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影响。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使得传统爱情歌曲中的性别从属关系受到挑战,在网络普及之后,女性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其主权意识也开始普遍而迅速地觉醒。在网络爱情歌曲中表现为女性在爱情的角色中更加积极主动,更有掌控力。
网络歌曲的风靡一般都有以下几个途径,包括市场发行、网络下载、手机下载、彩铃推广、公众场合播放、KTV等娱乐场所的点唱等等。与传统歌曲的推广方式不同,传统歌曲一般是先通过市场发行再在网络中进行投放推广,而网络歌曲则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先在网络平台进行投放宣传,如果传唱效果好,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在已经获得巨大利益之后则会考虑发行唱片。且为了紧跟潮流,一些公众场合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也会优先选择时下热度较大的流行歌曲,成为流行歌曲推广过程中的“自来水”。流行歌曲的“反精英”思想与大众的追捧形成一个往复的循环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构建了现下流行歌曲大众化且流行程度广的现状。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21世纪初,现实生活中男女地位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女追男”现象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女性也更具独立性。这与传统爱情歌曲中呈现的女性从属地位并不相符,因此在文化产品中得到了更好的反应,甚至会有超越现实的对男女关系理想状态的追求。网络爱情歌曲作为新起之秀当然紧紧抓住了这个特征。网络爱情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们对理想爱情关系的写照,也是女权主义崛起的一种象征。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在现实状况中需要长时间的改善,于是便寄托在歌曲中进行传唱。
此外,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歌手的“草根化”使得网络爱情歌曲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也更从多维度还原现实生活。网络爱情歌曲与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反映现实,并与现实相互影响。从文本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爱情歌曲中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大众精神世界,“女追男”不再羞于启齿,也反映了社会转型后的爱情生活,这都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化、人们的思想转变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由于网络爱情歌曲的大胆传唱,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对爱情生活的传统认知。
对于网络爱情流行歌曲而言,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歌词的文本内容解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本研究所抽样研究的樣本所具备的代表性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对于从歌词文本中探讨爱情关系中男女地位的呈现是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的,在未来的爱情歌曲中将会呈现什么样的男女地位关系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萧苹、苏振升.《解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J].《新闻学研究》,2001(6):31-34.
[2]郭宏斌.《解读我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一项基于对(1979—2009)爱情歌词的文本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5(4):71-75.
作者简介:应瑞奇(1992—),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