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对环境保护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设这种具有自动收集、自动的渗透、自动的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推进了城市生态的发展,同时使得城市更加美丽,生态更加平衡。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变暖,导致大暴雨增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为了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有效节约水资源,并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国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城市构建与开发雨水系统。
1、海绵城市的理论
1.1 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在适应环境改变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寄存、渗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2 海绵城市的基本介绍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2、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这五个原则:① 主要规划引领;② 优先考虑生态;③ 安全问题;④ 因地制宜;⑤ 整体的统筹建设。他是一个系统,不能单一的存在,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同时也离不开城市各部门相互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生态要求很高,可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先考虑生态问题,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相比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并且还会提高社会效益。当然,我们不能把低影响看成是唯一因素,因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相当复杂,要考虑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受到生态环境、水质地质的影响等等。此外,海绵城市还受到不同地方降雨的情况影响,环境保护的影响,都是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所以各个地区都要有控制的目标,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措施
3.1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要以满足基本交通功能为前提,结合道路绿化空间,以及道路自身的承载要求,采取以下规划措施:加大对建设透水路面的可行性分析,尽量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建设透水路面,而在荷载较高的行车道上慎重建设透水路面;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处建设凹式绿地系统,增强绿化带对雨水的渗透力和储存能力;人行道的树木栽种要推广 LID 树池形式,消减路面上的径流水量。
3.2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绿地空间设计理念主要以空间为主,而屋顶雨水花园主要以接收屋顶雨水为主,屋顶雨水的污染程度及可利用率都是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就能达到植物灌溉标准的。通过建设的收集系统来直接进行收集处理,方便使用,方便处理。通过过滤石、过滤沙的简单处理,可以在枯雨季节减少自然水的开采。绿色屋顶的建设可以直接采用不同大小的过滤石、过滤沙进行分层建设,这样直接从收集、处理、存储为一体式的绿色屋顶节约了过程中人为的处理及存储过程。将雨水直接进行利用而长期生存下去的雨水花园,减少了废水处理排放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从长远考虑节约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屋顶建设,也可省去了屋顶拆迁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既节约建造成本也节约了处理成本。
3.3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对城市河流、湖泊、沟渠、坑塘、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加大保护力度,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其良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城市,要加强保护原有的林地、草地、湿地,并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对已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净化功能。
3.4城市水系湿地规划
对城市发展而言,周围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是天然的雨水儲蓄和净化场地。因此,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城区低洼的河沟和坑塘进行引流和重新的规划,避免出现盲目填埋,切实降低城市发生内涝的风险。对之前填埋的河道或者水系,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布局,对这些湿地或者河道进行恢复。在河道和城市道路之间的绿化带,要设置植被缓冲带,通过地表泄水通道,将雨水合理的引入到缓冲地带,注意对湿地的保护,完善整个生态系统,提升雨水收集和净化能力。
3.5绿地广场规划
绿地广场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就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建立长期的规划,提升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面积。并且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挖掘城市绿地、花园广场、园林公园空间,提升雨水净化的能力和强降水期间雨水滞纳空间,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影响到城市正常的发展。另外,为了突破传统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城市绿地与周边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升城市区域排水防涝能力。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提升公园的容纳空间,设置良好的雨水出路,提升雨水消纳和净化的能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受到较为严重的雨水灾害,并且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灾害,可以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合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存蓄、吸收、以及循环使用,极大程度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彭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建材与装饰,2016(5).
[2]陈小龙,赵冬泉,盛政,等.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19).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变暖,导致大暴雨增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为了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有效节约水资源,并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国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提倡城市构建与开发雨水系统。
1、海绵城市的理论
1.1 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释水,在适应环境改变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寄存、渗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2 海绵城市的基本介绍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2、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这五个原则:① 主要规划引领;② 优先考虑生态;③ 安全问题;④ 因地制宜;⑤ 整体的统筹建设。他是一个系统,不能单一的存在,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同时也离不开城市各部门相互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生态要求很高,可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先考虑生态问题,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相比较,采用低影响的开发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并且还会提高社会效益。当然,我们不能把低影响看成是唯一因素,因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相当复杂,要考虑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受到生态环境、水质地质的影响等等。此外,海绵城市还受到不同地方降雨的情况影响,环境保护的影响,都是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所以各个地区都要有控制的目标,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措施
3.1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要以满足基本交通功能为前提,结合道路绿化空间,以及道路自身的承载要求,采取以下规划措施:加大对建设透水路面的可行性分析,尽量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建设透水路面,而在荷载较高的行车道上慎重建设透水路面;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处建设凹式绿地系统,增强绿化带对雨水的渗透力和储存能力;人行道的树木栽种要推广 LID 树池形式,消减路面上的径流水量。
3.2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绿地空间设计理念主要以空间为主,而屋顶雨水花园主要以接收屋顶雨水为主,屋顶雨水的污染程度及可利用率都是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就能达到植物灌溉标准的。通过建设的收集系统来直接进行收集处理,方便使用,方便处理。通过过滤石、过滤沙的简单处理,可以在枯雨季节减少自然水的开采。绿色屋顶的建设可以直接采用不同大小的过滤石、过滤沙进行分层建设,这样直接从收集、处理、存储为一体式的绿色屋顶节约了过程中人为的处理及存储过程。将雨水直接进行利用而长期生存下去的雨水花园,减少了废水处理排放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从长远考虑节约了城市建设的成本,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屋顶建设,也可省去了屋顶拆迁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既节约建造成本也节约了处理成本。
3.3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对城市河流、湖泊、沟渠、坑塘、湿地等原有生态系统加大保护力度,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持其良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城市,要加强保护原有的林地、草地、湿地,并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对已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净化功能。
3.4城市水系湿地规划
对城市发展而言,周围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等是天然的雨水儲蓄和净化场地。因此,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城区低洼的河沟和坑塘进行引流和重新的规划,避免出现盲目填埋,切实降低城市发生内涝的风险。对之前填埋的河道或者水系,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布局,对这些湿地或者河道进行恢复。在河道和城市道路之间的绿化带,要设置植被缓冲带,通过地表泄水通道,将雨水合理的引入到缓冲地带,注意对湿地的保护,完善整个生态系统,提升雨水收集和净化能力。
3.5绿地广场规划
绿地广场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就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建立长期的规划,提升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面积。并且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挖掘城市绿地、花园广场、园林公园空间,提升雨水净化的能力和强降水期间雨水滞纳空间,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影响到城市正常的发展。另外,为了突破传统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城市绿地与周边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升城市区域排水防涝能力。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提升公园的容纳空间,设置良好的雨水出路,提升雨水消纳和净化的能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受到较为严重的雨水灾害,并且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灾害,可以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合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存蓄、吸收、以及循环使用,极大程度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彭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建材与装饰,2016(5).
[2]陈小龙,赵冬泉,盛政,等.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