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目前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模式单一且不符合农民实际。本文结合实际培训过程和体会,创新重构了几种新的培训模式。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型农民;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142-03
党中央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思路,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培养,必须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必须对农民加强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更新生产观念,将其所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劳动效率,保证质量和产量,增加收入,推进生产快速稳定发展。只有培训好新型农民,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农业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富裕,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把培训新型农民作为突破口。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考虑培训类型的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个体层次不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培训方式基本相同,培训效果欠佳。目前采用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讲授式也称集中讲授式。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将同类型或几种类型的农民组织成教学班,授课的内容、地点、时间完全相同,集中在职业院校由教师讲授。讲授内容一般由组织机构和培训院校共同商定。这种模式具有易组织、容纳学员多、面对面授课、有较好的互动性等特点,但由于学员人数较多、内容相同,无法满足每位学员的个体需求,且需要一定的投入,如师资、场地、设备及其他费用。
现场指导式在传统讲授过程中,学员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无法当时动手实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利用现场指导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员个体不同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培训,教师走进田间、走进圈舍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进行示范讲解、现场解答。这种模式具有针对性强、直观实际、简明易懂、效果好等特点,但由于过于分散,导致培训人数不太多、教师工作量大等。
远程培训式采用发放技术宣传单、科技手册,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光盘、互联网以及短信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训不受时间、空间、学员人数的限制,并可反复学习,适应大面积的培训,但要求学员有一定的基础。
重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原则
影响培训模式重构的因素比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员基础、培训内容、学员分布区域、学员可利用时间等。结合现状,创新新型农民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应性原则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4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31%,不识字(文盲)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7%,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更少。根据这种状况,培训内容、形式一定要适应农民的实际,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培训方法尽量简便,便于接受;方式上尽量用案例法或实体展示,便于掌握,尽可能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实用性原则培训应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这个核心和主题,以尊重农民意愿和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我国现有新型农民培训有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四个工程。参加不同培训工程的农民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参加同一类型的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做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针对性原则新型农民培训的对象是农民而非一般学生,他们是成人,成人学习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为成熟,自主性强,并且有很强的“即学即用性”。另外,他们的学习还具有“闲”“散”性,一方面是“闲”,他们的学习大都在工作生活之余进行,另一方面是“散”,他们很少有较长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因此,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应考虑到这些,力争使每位参加培训的农民均有所收获,都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达到培训的效果。
节省投资原则我国现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力还不十分充实,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尽力用较少的资金办更多、更好的农民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要因地、因人制宜。建议做到五结合:长短学制结合、集中时间教学与分散时间教学结合、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技术教学结合以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要以培养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标,以经济管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以及自主发展能力。
直接参与培训模式直接参与培训模式是指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农民直接参与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直接面对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指导人员和农民直接面对面交流。二是直接在实际现场开展培训。着重解决当前实践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或当场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针对性强。三是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际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缩短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距离,可以因人施教,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职业院校参与式培训模式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州、市)有一所高职院校,每个县(市、区)有一所职业学校”的格局。从职能来说,职业教育的四项工程中有三项关系到农民,从人员上来说,职业院校有大量从事农业的技术力量和教师。职业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方式比较多,如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由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乡镇的技术顾问,定期或根据需要让技术人员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让职业院校成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参与者。从目前社会对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培训主体多为政府、院校、企业、协会和农业推广机构。而真正具备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力的主要力量还在于农业大学本身,大学是农业知识的发源和传播中心,具有直接性、源发性及权威性。政府、企业等培训主体在知识和技能上具有间接性,而且由于培训出发点的差异,在培训层次和目的上也不同。只有院校技术来源最直接,利益相关性最小,更能关注农村劳动力自身的需求。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首先,要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为主,其他类型技能为辅,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的具体技术知识,而是生产、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其次,要改变内部培养农业人才的传统模式,注重技能性、实用性及针对性,以农民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不要过多局限于理论培训和教学。另外,要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出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团队讨论式培训模式团队讨论式是以同类型培训的学员为团队,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共同交流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研讨,互相倾听彼此的声音,分享别人的经验,开拓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培训、考察、讨论等多种手段,给农民更新知识,通过“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
点面结合模式点面结合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一系列培训与服务,在农村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及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培训、影响并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这些人才多是当地的专业户,是“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实用人才。这种培训模式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在培训人员和内容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是培训对象要求较高,也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面向普通农民群众,而是新型农民中的精英。培训对象一般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善于抓住机遇,勤劳守法,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带头人和科技致富能手等。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求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两门实用技术,而是要求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等的系统教育与培训,以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流动模式针对一些村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组织技术人员,组建县、乡两级流动培训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培训。这种方式组织灵活,对于农民急需解决的紧急问题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和解决。由于培训组织自由,形式灵活,能够使培训人员与农民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
网状培训模式农业科技培训结构为网状结构,科技人员是整个农业科技培训网络的中心,周围均是培训受众。网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之中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培训者,也是培训受众。
此外,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不同,培训模式还有“订单式”、网络式等多种形式。
以上这些探索中的培训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开放、互动、实用、高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培训模式不能总是保持不变,而应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其动态发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培训内容的充分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目标和多种培训途径与方法。强调农民技能培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既不断推陈出新,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样才有利于农民培训模式的具体运用。要将解放思想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出发点,变被动为主动,将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我学”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培训模式,实现从单一型培训转变到立体型培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引导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坚持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卫良,卜祥联.农民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赵福玲.全力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教育的一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7,(5).
[3]徐兰.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作者简介:
杨长虹(197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职业教育。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型农民;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142-03
党中央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思路,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培养,必须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必须对农民加强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更新生产观念,将其所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劳动效率,保证质量和产量,增加收入,推进生产快速稳定发展。只有培训好新型农民,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农业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富裕,才能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把培训新型农民作为突破口。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考虑培训类型的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个体层次不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培训方式基本相同,培训效果欠佳。目前采用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讲授式也称集中讲授式。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将同类型或几种类型的农民组织成教学班,授课的内容、地点、时间完全相同,集中在职业院校由教师讲授。讲授内容一般由组织机构和培训院校共同商定。这种模式具有易组织、容纳学员多、面对面授课、有较好的互动性等特点,但由于学员人数较多、内容相同,无法满足每位学员的个体需求,且需要一定的投入,如师资、场地、设备及其他费用。
现场指导式在传统讲授过程中,学员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无法当时动手实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利用现场指导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员个体不同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培训,教师走进田间、走进圈舍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进行示范讲解、现场解答。这种模式具有针对性强、直观实际、简明易懂、效果好等特点,但由于过于分散,导致培训人数不太多、教师工作量大等。
远程培训式采用发放技术宣传单、科技手册,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光盘、互联网以及短信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训不受时间、空间、学员人数的限制,并可反复学习,适应大面积的培训,但要求学员有一定的基础。
重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原则
影响培训模式重构的因素比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员基础、培训内容、学员分布区域、学员可利用时间等。结合现状,创新新型农民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应性原则当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49%,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31%,不识字(文盲)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7%,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更少。根据这种状况,培训内容、形式一定要适应农民的实际,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培训方法尽量简便,便于接受;方式上尽量用案例法或实体展示,便于掌握,尽可能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实用性原则培训应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这个核心和主题,以尊重农民意愿和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我国现有新型农民培训有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四个工程。参加不同培训工程的农民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参加同一类型的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做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什么”。
针对性原则新型农民培训的对象是农民而非一般学生,他们是成人,成人学习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为成熟,自主性强,并且有很强的“即学即用性”。另外,他们的学习还具有“闲”“散”性,一方面是“闲”,他们的学习大都在工作生活之余进行,另一方面是“散”,他们很少有较长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因此,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应考虑到这些,力争使每位参加培训的农民均有所收获,都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达到培训的效果。
节省投资原则我国现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力还不十分充实,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尽力用较少的资金办更多、更好的农民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要因地、因人制宜。建议做到五结合:长短学制结合、集中时间教学与分散时间教学结合、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技术教学结合以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农民素质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要以培养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标,以经济管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以及自主发展能力。
直接参与培训模式直接参与培训模式是指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农民直接参与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直接面对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指导人员和农民直接面对面交流。二是直接在实际现场开展培训。着重解决当前实践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或当场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针对性强。三是培训内容紧密围绕实际生产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缩短理论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距离,可以因人施教,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职业院校参与式培训模式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州、市)有一所高职院校,每个县(市、区)有一所职业学校”的格局。从职能来说,职业教育的四项工程中有三项关系到农民,从人员上来说,职业院校有大量从事农业的技术力量和教师。职业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方式比较多,如与当地政府联合举办,由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担任乡镇的技术顾问,定期或根据需要让技术人员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让职业院校成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参与者。从目前社会对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培训主体多为政府、院校、企业、协会和农业推广机构。而真正具备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力的主要力量还在于农业大学本身,大学是农业知识的发源和传播中心,具有直接性、源发性及权威性。政府、企业等培训主体在知识和技能上具有间接性,而且由于培训出发点的差异,在培训层次和目的上也不同。只有院校技术来源最直接,利益相关性最小,更能关注农村劳动力自身的需求。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培训,首先,要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为主,其他类型技能为辅,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的具体技术知识,而是生产、市场、政策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其次,要改变内部培养农业人才的传统模式,注重技能性、实用性及针对性,以农民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不要过多局限于理论培训和教学。另外,要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出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团队讨论式培训模式团队讨论式是以同类型培训的学员为团队,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团队成员共同交流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研讨,互相倾听彼此的声音,分享别人的经验,开拓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培训、考察、讨论等多种手段,给农民更新知识,通过“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
点面结合模式点面结合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一系列培训与服务,在农村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及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培训、影响并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这些人才多是当地的专业户,是“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实用人才。这种培训模式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在培训人员和内容上有一定的要求:一是培训对象要求较高,也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面向普通农民群众,而是新型农民中的精英。培训对象一般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善于抓住机遇,勤劳守法,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带头人和科技致富能手等。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求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两门实用技术,而是要求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等的系统教育与培训,以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流动模式针对一些村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组织技术人员,组建县、乡两级流动培训服务队深入各地开展培训。这种方式组织灵活,对于农民急需解决的紧急问题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和解决。由于培训组织自由,形式灵活,能够使培训人员与农民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
网状培训模式农业科技培训结构为网状结构,科技人员是整个农业科技培训网络的中心,周围均是培训受众。网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之中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培训者,也是培训受众。
此外,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的不同,培训模式还有“订单式”、网络式等多种形式。
以上这些探索中的培训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开放、互动、实用、高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培训模式不能总是保持不变,而应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其动态发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培训内容的充分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目标和多种培训途径与方法。强调农民技能培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既不断推陈出新,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样才有利于农民培训模式的具体运用。要将解放思想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出发点,变被动为主动,将现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我学”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培训模式,实现从单一型培训转变到立体型培训。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引导培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坚持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卫良,卜祥联.农民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赵福玲.全力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教育的一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7,(5).
[3]徐兰.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作者简介:
杨长虹(1972—),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