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专家——王越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物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达是20世纪人类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由此探测出目标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它像一只“千里眼”护卫着蓝天。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雷达技术的进步,使交战双方在相距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就已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在我国有位著名的雷达专家,他就是两院院士——王越。他研制的各类雷达系统装备部队后,把我国地面火控系统的性能和水平提高了一步,缩短了该领域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那是“九一八”事件的第二年. 他的父亲是位进步、开明的知识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难年代的漫长,就给儿子取名王越,希望儿子早日越过这段灾难的年代,同时也是激励儿子超越自我,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1950年,他考入大连工学院电讯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专攻雷达技术. 毕业后,他成为解放军的一名中尉,分配到军工厂工作,开始了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漫漫生涯.
  他曾先后在国营南京720厂、国营西安786厂、五机部206研究所工作,后任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第206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校长.
  他先后在861、201、301军用电子工程系统的试验和生产中任总体主管设计师. 上述产品均为我国第一代装备部队的产品. 在302军用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主管设计师,该系统为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二代产品. 在703系统的研制中任行政指挥. 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并建立了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 1991年王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或许是从那个任人宰割的耻辱年代走来,王越便有着勾践一般卧薪尝胆的大志.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我为主. ”他说,“在高科技领域,要想获得尖端技术,即使有钱人家也不一定卖给你,还得要靠我们自己干. ”在领导某项重要国防项目时, 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走功能研制道路的指导思想,反对一味跟随国外的设计(虽然其为名牌产品). 他的这一思想和行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首肯并起到良好效果.
  对待工作,王越有一句口头禅:“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却悄悄地来”. 他参加工作不久,厂里有一项产品设计改进任务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这是块硬骨头,王越却偏偏接了下来. 他穿着皮衣几次到大冰箱里观察实验情况,实验室整夜灯火通明,厂长怕累坏了大家,每天专门送来一桶红烧肉.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好转,这种金贵的食物实在是难得. 任务最终提前完成,接着他又带着一支队伍到东北的基地进行实验,一干就是4个月. 天上飞着的国产战鹰首次装上了国产的火控雷达,那就是王越的功劳.
  为了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苦思冥想,设计方案. 一些重要军工项目常常折腾他思考整整几个月,人影消瘦,这更增加了成功后的喜悦. 有朋友赠诗一首:学富五车谦为上,开物成务自能强. 长官科技兴邦国,曾以步勇守封疆. 青春作伴研兵戈,白首依旧育栋梁. 等闲学海衔两院,再励北工铸辉煌.
其他文献
四、有残余应力并有初始缺陷的轴心压杆(或有残余应力的偏心压杆)的理论计算上一节的分析是指理想直杆而言。实际上,钢压杆的屈曲强度除受残余应力影响外,总是受几何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