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绿茶“金三角”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绿茶“一统天下”,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炙手可热。其后,“南风北渐”,伴随着功夫茶艺的流行,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乌龙茶成为人们的新宠,绿茶的传统地位亦受到动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普洱茶更是“行情暴涨”,其炽热程度,足以和房产、股票一争高下。如今,“普洱热”已逐渐降温,茶饮日趋理性,并呈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不久前,一位研究茶文化多年的学者预言:“普洱之后,茶类间的竞争又会回归到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于是,清心可人的绿茶再次为茶客们所关注。而绿茶的亮点,无疑是“绿茶金三角”地区。
  不经意间,又是一年春来到,让我们静心聆听春茶萌芽的声音,在追寻遂绿、屯绿、婺绿远去的记忆中,走进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尽情领略其神秘而又迷人的新风采。
  
  龙顶,开化,钱江源
  
  浙西钱江源
  钱江源大峡谷位于“钱江源头第一村”浙江开化县里秧田。
  溯源而上。随着海拔之递增,发现一丛丛的灌木茶星罗棋布,而这些茶树。便是天赋钟灵的野茶。茶树大多散落在山腰处,旁边为油菜地。上方是茂密的山林。茶园南向。云蒸霞蔚,阳光漫射,造就了钱江源高山龙顶茶之清邃内质。
  大峡谷翠潋连天,山势巍峨。群峰竞秀。修竹成林。跨越默默流淌的莲花溪,穿过拱门,恍如闯进了神仙洞府。山溪汩汩而出。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问茶人。一条石板小道依山迂回,前方是花岗岩筑成的拱桥。附近,还悄然伫立着一座六角竹亭。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幅意态悠然的山水画。沿途,又惊喜地发现不少茶树,嫩绿的茶芽如破土的春笋,朝露为它们缀上了璎珞般的小水滴。
  栈道崎岖,一路美景相伴。翠绿的龙顶野茶、娇黄可人的山花、冷艳的杜鹃、清澈的溪水。无不让人心情舒爽。下山。千嶂涵青的大峡谷渐行渐远。山路旁。山溪畔。不时掠过翠竹、桃树、芦花、映山红和傲立绝壁间兰蕙的倩影。还有嗡嗡萦绕的野蜂、悠然自得的水牛和茶园中老叟身躯佝偻的背影。尤其是那湾足以媲美九寨沟的碧绿活水。都是那么使人难以忘怀。
  
  开化龙顶茶
  开化旧志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明末,开化芽茶入贡。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9年)。开化茶叶始出口。并以“篓装黄绢袋袱插旗送京”。
  民国十八年(1929年)。桐村戴开顺茶号红茶经上海出洋,而村民间独特的《采茶舞》至今还流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开化县志稿》:“茶,四乡多产之,西北乡产者佳,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俗名‘白毛尖’。”
  现代,自开化县茶场在1980年建立茶科所后。外销眉茶的开化茶厂也于1991年设置了茶叶研究所,后者为浙江省制茶行业首家厂办的茶叶科研机构。
  旧时,山城开化曾有惠康等多家茶字号。如今。在城南桃溪路,龙顶名茶市场拔地而起,里面分布着百余家商铺,主营各类开化茶叶。
  上世纪30年代。“龙顶”一名崭露头角。而现今的“开化龙顶茶”系姚在藩先生所创。1959年春。杭州茶厂姚在藩、省茶叶公司丁符若和开化县技术人员在海拔1193米的大龙山顶,首次采摘鲜叶3公斤并制成茶叶0.6公斤,经省商业厅土产处审评。以“香幽味鲜”荣膺浙江省高级绿茶第一名。2000年,开化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
  自1964年首次引进福鼎大白茶苗后。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开化龙顶已包含鸠坑群体、福鼎、福云系列、迎霜、翠峰、乌牛早、歌乐、龙井43、浙农117和119等30多个茶叶良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化还拥有自主产权的龙顶1~8号系列茶叶良种。
  
  金凤凰奇茗
  追忆“茶出金村”之掌故,循着龙顶清芬。在友人百草园主的陪同下,来到岱青水丽的金村。进入依山而建的金凤凰茶叶专业合作社,院子内,暖棚上的黑色遮阳网半掀着,红黄的土壤中。是一叶一芯的金凤凰白茶扦插苗。1967年春。开化油川、前州二村茶叶短穗扦插育苗试验成功。这一“无性繁育”方式。已为当地茶农所普遍采用。
  主人江双生很好客,为我们奉上了金凤凰白茶,由于茶叶经过炭焙提香,茶气馥郁,内质醇厚,甚为可人。回味之余,深感茶如其人,清韵妙若清音,萧散古澹,无声地演绎着开化人情。据说双生是开化的制茶名手,常人制茶。往往将单芽的龙顶做成扁形,他却能制成圆锥形,且弟弟桂生的技艺还更胜一筹。
  离开金村,借着夕阳的余晖,又回到芹江之湄。漫步水岸,细酌流霞。远眺钱山、马金溪,落日、波影。近水、远山,已然沉醉。不由心生微澜,隐约间。耳旁似乎飘来北宋开化名士程俱的诗音“言出无言意,妙语自天成。”
  
  专家点评
  吴运翔(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有机茶开发“第一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高级工程师):本地区各级政府已构建起茶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生产管理部门、农资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共同配合,严禁在茶区销售与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从生产源头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生物无毒农药;由众多高校和茶叶科研机构的茶叶食品安全技术专家,每年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有关的茶叶食品安全科技培训指导。
  
  茶游攻略
  上海至开化565公里,杭州至开化353公里。开化县城至钱江源景区45公里,至钱江源大峡谷景区55公里,至中国根雕博览园景区1公里,至南华山风景区景区38公里,至霞山古民居景区15公里,至古田山自然-保护区56公里。
  
  钱江源景区
  水湖,枫楼,莲花溪,钱江源大峡谷,莲花塘,卓马坑,霞山古民居,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山生态旅游区。中国根雕博览园,圣潭沟景区,灵山禅寺等。
  
  钱江源十大特色名菜
  何田清水鱼。开化青蛳,金溪石斑鱼,马金豆腐干。苏庄粉蒸肉,十八洞腊肉。钱江源土鸡煲。古田山干菜,南华山山珍煲,农家生炒肉。
  
  徽州,老人,茶故事
  
  徽州是古老的茶区,明清时,名茶即层见迭出,如:紫霞、松萝、大方、黄山云雾等。而在现代。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绿牡丹、祁红、屯绿、金龙雀舌等佳茗,更是占尽安徽名茶风流。
  休宁旧属徽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休宁“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为典型的江南山区县,素有“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誉,是屯绿的故乡。拥有茶园20万亩,其茶叶出口量约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20%。为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
  
  徽州茶故事
  安徽之行前,专程探望了多年前教我美术设计的许老师。老人嗜茶。家乡在安徽休宁山区,他回忆说,小时候在其外婆家,感觉那里的土茶非常好喝,其祖父喜欢用白瓷的“一手壶”加一个小杯,细啜慢饮,是谓“品茶”。那时候,皖南城镇上的大户人家喝茶尤其注重水,常请人进山二三十里,挑来山泉水以沏茶。
  还有一个更神奇的故事,相传黄山云雾茶很稀少,而且生长在高山,地势陡峭。因为茶树高大,根本无法采摘。其 时。只有等刮风的天气,由风将茶树上的茶叶吹落。附近庙里的山僧就将这些被风吹下来的茶叶,收集起来,再制成云雾茶。此说让人大为吃惊,一是旧时江南茶区确实有存在乔木(至少是半乔木)茶树的可能(如余姚的大茗),这和其他不少地方的传说和记载相吻合。二是风吹落茶叶做成茶。前所未闻。很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徽茗细细品
  安徽之行的最后一天,我和父亲去齐云天堂寨爬山,下山后父亲竟意外收到一份老友送来的礼物——齐山顶上茶。饭后,我们爷俩准备先尝尝此茶。父亲主泡,兑一遍水,摇摇茶壶,再兑第二遍,盖上盖,捂一会,再揭开壶盖,朝壶心中急冲进热水。数分钟后,茶泡好了。
  倒进杯内,我倒没尝出什么滋味。看着我疑惑的表情,他只是笑也不吭声,茶壶续一次水,再冲出来。看看杯内。颜色出来了,翠绿得像一杯流动的明玉。尝尝味道,真说不出好在哪里。但就是觉得好得很。
  一边喝茶,一边可以看见满眼青山的苍劲,还可闻溪水一路的欢唱。父亲问我:茶味道如何?想了想我说:我还没明白这茶的好。
  那个下午,我们就坐在那里喝了那么一壶茶,听身边的老人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往事,似乎他对“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此句颇为欣赏。
  一年多后我回忆起那个下午,突然想起了那茶的好处来。原来是那壶茶让那处的山水生动起来。
  
  野茶脉脉香
  生于山野,不闻其名。
  路边,杂草丛中,树林里,也不曾去过问是有心还是无意落下的茶籽,它就这么长成了。活着便放心得很,不管是一个能开口说话的生命,还是一颗小草,在天地间,都是自有归处的。
  采摘时。自然是叶片肥厚不均,大的如树叶,小的才刚绽芽头。极难统一打点。炒好茶不容易,炒好野茶更不容易。
  见过茶乡的山民用竹制的茶把炒制野茶。茶锅下干柴烈烈地燃烧着,竹匾里晾开的是已拣好的野茶,大的归大的一处,小的归小的一堆,这时,它们的名字还不叫茶,山民们称之为青草。茶上市时节,采茶是女人的事。男人们负责晚上炒茶的任务。别听规矩说做菜得放几克几克食材,炒茶得放几两青草下锅,山民们可不管这些,嫌那个麻烦,只管伸出大手去朝竹匾里抓上一大把,扔进锅里杀青。快活起来,还会哼些小调,可手里的活却一刻不闲着。往左边伸一下,不用看就知道是茶篓,往右里探过去,新烘好的茶倒有人泡上一大壶酽着了,灌下去,解个渴。
  茶市季节,采茶炒茶成就了多少对冤家。茶乡里又有多少个故事就在这样的季节里酝酿着。如同野茶,不只是摆在你面前的一杯潦草素颜。待轻轻泡开,拿温水呵护好,万般风情方展现给懂野茶的人。
  
  专家点评
  李正方(瑞士生态研究所认证机构(IMO)驻华首席代表、教授):我到过亚洲很多产茶国家,在中国也考察了很多茶园,像安徽休宁右龙等地这样的生态环境和长势喜人、无污染的有机茶园,真能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觉。这里的生态环境,是用几十亿美元也打造不出的……
  
  茶游攻略
  休宁县城距黄山机场11公里,皖赣铁路、屯黄公路、205国道和慈张公路穿境而过,徽杭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合铜黄、黄塔(桃)、黄景等6条高速公路均在休宁交汇;是皖、浙、赣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休宁景区
  齐云山。金佛山,古城岩,状元博物馆,三溪景区,夹溪河漂流,“莲花佛国”仰山,“新安江源”六股尖,“新安江正源之水”率水(又名南港),“生态王国”五龙山等。
  
  徽州小吃及土特产
  蝴蝶面,宏谭豆腐乳,黄山河螺,徽式炒面。徽州裹粽,火烧冬笋,绿豆兜。麻酥糖,梅干月饼。魔芋豆腐,腊八豆腐等。
  
  婺源,茶村,上晓起
  
  江西婺源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更是享誉古今的茶乡,并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现有茶园13.77万亩,实现茶业系列总产值3.08亿元,茶园面积、产量和出口创汇均居江西省第一,有机绿茶出口居全国第二。
  婺源地区出产有婺源茗眉、婺源仙枝、奇峰、天香云翠、灵岩剑峰等名茶。在婺源东北的山谷里,还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千百年来,当地的村民以茶为生,薪火相传着一脉茗香,这个古村。就是清隽如茶的上晓起。
  
  水墨上晓起
  清展,沿晓溪漫步。雾深,露重。极目眺望,是连绵群山。山色叠翠,山峦缥缈。氤氲中,忽隐忽现之远山几与苍天浑然一色。山麓边。一株株参天的樟、楮、槐树,在无数个四季的更替中,默默守护着上晓起的宁静。
  沉浸其中,感觉上晓起像一幅朦胧的水彩画,更形象地说。是水墨淋漓的写意中国画。在这幅水墨画中,点缀着众多的茶元素,如茶作坊、茶画馆、茶客栈、茶艺廊、灵泉古井等,在如此清丽的画卷中问茶,那份惬意,已是近乎极致了。
  晓溪水口的布局颇奇特,其实很久以来。这种蕴含堪舆的格局,便已通行于古徽州属下婺源的许多乡村,这和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和溪流出口的拦河堰、古亭、方塘以及香樟树。共同构筑并维系着当地的风水,以求百代的顺昌与吉祥。
  山坡上,是一片茶园。据说上晓起以及江西许多地方,茶树品种普遍为婺源的“上梅洲”。这些灌木型的茶树。与附近娇黄的油菜花为邻,灵芽初展后,在花香袭人的时节采摘,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叶会有一种特别的清韵。又发现几株高逾两米的茶树,想来这是本地的“野茶”了。这可是最能代表上晓起“风土味”的茶叶。
  
  生态茶作坊
  在茶画满壁的“茶客栈”用罢晚餐,与友人相约晓溪畔的“上晓起传统生态茶作坊”。这是一间徽派风格的平房。门前有两架大水车,水声一片轰鸣。借着灯光走近一看,白墙上,一行红色的大字尤为醒目: “山花迎客笑,村茶胜酒香”。
  陈设朴素,不失古雅。其中有一台木制的捻茶机最为古老。它是依靠水车提供的动力驱动涡轮进行茶叶加工的,这堪称茶作坊内的“活文物”。据说早在元代,农书就记载了这一制茶机具。其他如炒茶、烘茶的许多器具。无一不是原始的那种。
  置身古茶村上晓起。迫不及待一品的,自然是以本山晓溪水沏本山毛峰茶。惟如此,方可真正领略上晓起佳茗的原味。须臾。一杯清澈的上晓起毛峰已是盈盈在握。品着清润的春茶。聆听外面的骤雨声,旅途的风尘和疲惫一洗而空,心情也仿佛随着一缕茗烟轻扬起来。茶品颇多,又试了著名的婺源仙枝和婺源茗眉,前者清奇洁净,后者清醇馥郁。也许是这些茶叶均产自高山峡谷,似乎都颇具隐者之风呢。
  夜半,下榻“茶客栈”老屋,伴着窗外的天籁之声,回味婺源奇茗的一线余甘,陶醉矣。
  
  专家点评
  洪鹏(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宗茶叶出口的价格一般为每公斤2.5美元~3美元,而大鄣山有机茶出口价格是每公斤6美元多,明显高多了。
  方根源(婺源绿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品牌太多了,其实这不是品牌,只能叫招牌。要打好品牌,就要把婺源建成“中国绿茶之都”。
  
  茶游攻略
  上海出发——沪杭高速公路(175公里)——接杭州环城高速公路(萧山方向)上杭金衢高速公路(252公里)——衢州——205国道走常山(31公里)——走开化方向(约50多公里)——江西婺源县城(77公里)。
  
  婺源景区
  月亮湾,徽建典范、民间“金銮殿”百柱宗祠。江湾,“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上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等。
  
  婺源美食、小吃及土特产
  荷包红鲤鱼,糊豆腐,冷水塘鱼,黄丫头,乌鲤,酒糟鱼。甲路伞。糯米子糕。灰汁锞,馍果(麻锞)。米粉果等。
  
  解读中国绿茶“金三角”
  
  2003年春,英国著名有机茶专家唐米尼(Joed’ArmeniA)先生辗转来到我国皖、浙、赣三省交界的高山茶区,并对安徽休宁、浙江开化、江西婺源三县进行考察。归国后,他向世界茶界亮出了一块闪光的牌子:中国绿茶“金三角”、“绿色金子”。该地区出产的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中国绿茶出口之佼佼者。所占全国绿茶出口比例超过35%。
  绿茶“金三角”分为核心三角区、中三角、大三角3个层次,核心三角区休宁、开化、婺源3县;中三角安徽黄山、浙江衢州、江西上饶及周边地区;大三角是绿茶金三角的外延地域。是指皖、浙、赣三省包括安徽皖南及皖北沿江部分地区、浙江大部、江西的东北部地区。
  这里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78%,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晴日早晚遍地雾。雨天蒙蒙满山云。”因而特别适合栽培茶叶,种茶的历史均超过1200年。
  “中国绿茶金三角”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国内茶业界的重视。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持召开的中国绿茶金三角“3+3+1”(3个承办县+3个活动地点+1个组织协调方)协调会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参会各方围绕“金三角”优质绿茶资源,提出开展“绿茶金三角”核心行动计划。计划通过3年左右时间,打响“中国绿茶金三角”品牌,促进茶农增收和茶产业发展。
其他文献
詹罗九,曾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制茶教研室主任、教授等,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参加了九华毛峰、黟山雀舌、仙寓香芽等10多个品目名优茶研制和开发,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结束了对詹罗九的专访,对他的初步印象。只觉得他很专业。他是一个阅茶无数、与茶为伴了数十年的茶学教授,甚至觉得单用“专业”来形容似乎还不够,他的很多言论与评价称得上权威了。但是,“教授”、
期刊
小种红茶是福建的特产,是由武夷茶派生演变成的一种特有的茶类,小种本是武夷茶中的一种花色,现成为国际分级红茶中的一个级别。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已经成为小种红茶的代表,作为福建独特的外销产品,它在欧洲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并在最近几年逐渐被很多国内的爱茶人所认识和接受。  接触过正山小种的茶客们无不为其独特的桂圆香和烟熏味所吸引,同时也会发现除了“正山小种”之外,福建还有好几种名字中带
期刊
在一些卖铁观音的茶店里,刚好遇上几次茶人来询问陈年铁观音,他们对陈年老铁的评价还比较积极:“茶味醇厚、韵味更足、口感不比普洱茶差,不会伤胃,储藏也较方便”。本来铁观音的卖点在于鲜,可是既然是商品。多少会有囤积与剩余,会做茶的茶商把卖不掉的铁观音再次加工,以延长存放时间,而经过“梳妆”后的陈年铁观音却有了独特的“风景”。    鉴品陈年铁观音    终于抵制不住“陈年”的诱惑,与苏总约在他的茶店里。
期刊
天下美女出四川,四川美女数成都。水软地灵,气候温润,成都注定是盛产美女之地。  大街上美女三五成群。公园里美女恬静幽读,露天茶馆美女在聊天晒太阳。酒吧里美女甩开膀子拼酒吼歌……成都把年轻貌美的女人称为粉子,那是因成都美女脸蛋白里透红,粉得可爱,说话的声音千娇百媚。嗲得人心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辣得人直跳,管起老公抹鼻瞪眼。吓得人腿软。成都粉子多,炮(音“趴”,意思是“软和、怕老婆”)耳朵的男人也多。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_-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繁荣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
期刊
何时喝茶才最有益健康,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饭后喝一杯清茶,不仅清洁口腔,还能帮助消化。但是,最近有专家的实验表明,饭后马上喝茶对健康十分不利,容易造成贫血、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隐患之一:易贫血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说:“饭后马上喝茶,大量的水进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冲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从而影响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另外,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饭后
期刊
古往今来,山水胜迹、名器名陶非文章不易显也。人以艺彰,物以文传。明清以来,记载述评、赏析研究紫砂的经典著作时有问世。著名的紫砂学者韩其楼专注紫砂文化研究50年,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紫砂典籍,今选出中国紫砂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本紫砂典籍,以飨读者。    《阳羡茗壶系》    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苏省江阴县(现江阴市)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8年)著名学者。《
期刊
说到福建,说到安溪,反映在茶人脑海中的一定非安溪铁观音莫属,铁观音以其淡雅的兰香早已名声在外。而在其故乡福建闽南地区,还有很多乌龙茶品种,如毛蟹、本山和黄金桂等,它们全部是国家级的优良茶品,也同属闽南乌龙茶类。从茶样上,仅凭肉眼,一般人较难看出4者的差别。在茶汤与香气特征上,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品质风格。   为了让茶人更好地记住并鉴别这4种极具代表性的闽南乌龙茶,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茶叶鉴评专家
期刊
岩采艺术创立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台湾专业艺廊。原始初衷是为台湾艺术家提供艺术支持,带动传统艺术文化的产业道路。目前辖下领域有石雕、陶艺、铁雕、油画、水墨等,会员皆为在国际得奖的台湾中青代作家。  2002年。公司将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延伸至生活艺术品的设计领域,从而切入国际市场。以茶道、茶器的设计创作,树立独特的自我品牌。把茶器与天然石材的特质相结合,以简洁优美的中国书法和图腾,表现出茶道中简
期刊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世纪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