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乐”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至今仍以其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人们观赏探究。本文通过介绍能乐的舞台、面具和伴奏音声来探究其所蕴含并传递的幽玄美学意涵。
关键词:能乐;幽玄美学
引言
“能”(Noh)是日本独有且古老的一种舞台艺术,这种世界级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等舞台表演美学,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约六世纪到七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与当地其他歌舞艺术融合,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初期之间创作完成,行成了今天的能乐——有其故事情节以及与情节配合的舞蹈。能乐(のうがく)是“式三番”、“能”(古典歌舞剧)、“狂言”(幕间休息时表演的古典滑稽剧)的总称[1]。广义上“能”与“能乐”语义相通,从明治时代由“猿乐”、“申乐”改为“能乐”并延用至今,成为一般化的统称。
一、幽玄美学
“幽玄”是日本美学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日本中世纪。藤原俊成和藤原定家首先将和歌中“空寂的美“称作“幽玄美”,第一次将“空寂的幽玄”引进了歌论。幽玄所指的意境更多非哲理性概念,而是“心”与“灵”的描述与互动[2]。笔者将在下文中从幽玄美学的视角分析能乐的舞台设置、面具形制以及伴奏音声。
二、日本能乐的幽玄之意
作为一项完善而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能乐的演出有其完整的范式,包括演出的舞台、服装、角色、道具、剧本和最为核心的表演过程等。
1.舞台
能乐的舞台虽简洁却结构有序,由正台、后座、地谣座、桥廊四部分组成。主要表演场地(正台)是一个类似亭子的正方形建筑。地谣座,又称为“右廊”,在正台的右侧,是突出于台柱之外的一道窄廊,能乐中的齐唱队一般安排在这里。后座和桥廊都是为演出服务的场地。能乐舞台布景之中的“挂桥”(底幕前三棵间距相等的小松树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为演员提供参照物,也给观众一种树木远近高低、参差繁多的想象空间,更为一些表演中特定的仪式情节增加肃穆之感。有少数一两个各具风格的道具的舞台陈设,配合能乐人工采光的灯光设计,从旁自上而下的自然光线为舞台呈现出层次多变的舞美效果,给予观众无限遐想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幽玄的意境。
2.“能面”
主要演员都需要戴着面具表演是能乐的另一大特点。“能面”(Noh Mask)并不像中国京剧脸谱直接绘于面部,而是由桧木制成的灰白或黄色硬壳。按照面具的划分,能乐的主要人物有五种:第一种是“神”Waki-Noh mone(Shobanme-mono);第二种是武士修罗度Shura-mono(Nibanme-mono);第三种是女人Kazura-mono(Sanbanme-mono);第四种是不属于其他四种的自由角色Zouno(Yobanme-mono);第五种是长鼻子“妖怪”或其他非人类的角色Kirino(Gobanme-mono)。能面就如同演员可以触感到的每一个角色灵魂的实体,表演前由里到外细致地被打点披戴好戏服后,每位演员都一定要自己从木盒中取出面具并亲自戴上,仪式般得说一句“我要演你了”,不知是演员赋予了角色灵魂,还是演员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了角色。能面的“表情”往往诡异,却是用来掩饰演员自己的情绪,当演员摒弃自己的表情才更深刻地塑造着角色;而当一切表演情绪都化繁为简为一张静态的面具时,欣赏者对于戏剧的想象力反而被开启。这种“无”却是“无限”的对立统一表现出“境生象外”的幽玄内涵。
3.伴奏音声
作为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能乐的戏剧要素是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八个人组成的齐唱队(Jiutai)在剧中为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的内部心里活动等伴唱;四个人组成的奏乐组(Hayashi)除了吹笛子的,其他表演者有时会大声高喊为表演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能乐中使用的乐器分别有鼓(Taiko),大手鼓(Otsuzumi),小手鼓(Kotsuzumi)和笛子(Flute)。伴唱多为单音伴唱,没有华丽的乐器伴奏,在某些表演场合中也可以不需要鼓的演奏。这种节制的配器手法完全契合日本民族文化中崇尚自然万物本原之美的幽玄审美意识。
结语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本能乐与西方戏剧的风格完全不同,能乐的魅力在于看一个演员如何能在没有多余布景的表演舞台上,以及在固定的舞台灯光下,进入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同时,观众亦可通过审美活动充分发挥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在大多秉承着“万物有灵”信仰的日本观众心里,观赏能乐即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3]。能乐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观众亦品读自己的人生百味。由舞台布景、能乐面具到伴奏音声所传递出的平和隐忍,超然物外,藏而不露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追求安详柔和、“意在言外,境生象外”的幽玄之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董佳佳, 沙欢, 陈君. 能乐舞台艺术的文化透析[J]. 作家, 2009 (8).
[2]彭吉象.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J]. 文艺研究, 2000 (4): 51-54.
[3]滕军. 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J]. 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学報, 2007 (4): 33-46.
作者简介:侯越,1992.4.20,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专业:音乐人类学文献编译,学历: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能乐;幽玄美学
引言
“能”(Noh)是日本独有且古老的一种舞台艺术,这种世界级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等舞台表演美学,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约六世纪到七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与当地其他歌舞艺术融合,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初期之间创作完成,行成了今天的能乐——有其故事情节以及与情节配合的舞蹈。能乐(のうがく)是“式三番”、“能”(古典歌舞剧)、“狂言”(幕间休息时表演的古典滑稽剧)的总称[1]。广义上“能”与“能乐”语义相通,从明治时代由“猿乐”、“申乐”改为“能乐”并延用至今,成为一般化的统称。
一、幽玄美学
“幽玄”是日本美学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日本中世纪。藤原俊成和藤原定家首先将和歌中“空寂的美“称作“幽玄美”,第一次将“空寂的幽玄”引进了歌论。幽玄所指的意境更多非哲理性概念,而是“心”与“灵”的描述与互动[2]。笔者将在下文中从幽玄美学的视角分析能乐的舞台设置、面具形制以及伴奏音声。
二、日本能乐的幽玄之意
作为一项完善而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能乐的演出有其完整的范式,包括演出的舞台、服装、角色、道具、剧本和最为核心的表演过程等。
1.舞台
能乐的舞台虽简洁却结构有序,由正台、后座、地谣座、桥廊四部分组成。主要表演场地(正台)是一个类似亭子的正方形建筑。地谣座,又称为“右廊”,在正台的右侧,是突出于台柱之外的一道窄廊,能乐中的齐唱队一般安排在这里。后座和桥廊都是为演出服务的场地。能乐舞台布景之中的“挂桥”(底幕前三棵间距相等的小松树由中心正台向边侧高度依次降低)为演员提供参照物,也给观众一种树木远近高低、参差繁多的想象空间,更为一些表演中特定的仪式情节增加肃穆之感。有少数一两个各具风格的道具的舞台陈设,配合能乐人工采光的灯光设计,从旁自上而下的自然光线为舞台呈现出层次多变的舞美效果,给予观众无限遐想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幽玄的意境。
2.“能面”
主要演员都需要戴着面具表演是能乐的另一大特点。“能面”(Noh Mask)并不像中国京剧脸谱直接绘于面部,而是由桧木制成的灰白或黄色硬壳。按照面具的划分,能乐的主要人物有五种:第一种是“神”Waki-Noh mone(Shobanme-mono);第二种是武士修罗度Shura-mono(Nibanme-mono);第三种是女人Kazura-mono(Sanbanme-mono);第四种是不属于其他四种的自由角色Zouno(Yobanme-mono);第五种是长鼻子“妖怪”或其他非人类的角色Kirino(Gobanme-mono)。能面就如同演员可以触感到的每一个角色灵魂的实体,表演前由里到外细致地被打点披戴好戏服后,每位演员都一定要自己从木盒中取出面具并亲自戴上,仪式般得说一句“我要演你了”,不知是演员赋予了角色灵魂,还是演员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了角色。能面的“表情”往往诡异,却是用来掩饰演员自己的情绪,当演员摒弃自己的表情才更深刻地塑造着角色;而当一切表演情绪都化繁为简为一张静态的面具时,欣赏者对于戏剧的想象力反而被开启。这种“无”却是“无限”的对立统一表现出“境生象外”的幽玄内涵。
3.伴奏音声
作为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能乐的戏剧要素是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八个人组成的齐唱队(Jiutai)在剧中为故事情节以及演员的内部心里活动等伴唱;四个人组成的奏乐组(Hayashi)除了吹笛子的,其他表演者有时会大声高喊为表演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能乐中使用的乐器分别有鼓(Taiko),大手鼓(Otsuzumi),小手鼓(Kotsuzumi)和笛子(Flute)。伴唱多为单音伴唱,没有华丽的乐器伴奏,在某些表演场合中也可以不需要鼓的演奏。这种节制的配器手法完全契合日本民族文化中崇尚自然万物本原之美的幽玄审美意识。
结语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本能乐与西方戏剧的风格完全不同,能乐的魅力在于看一个演员如何能在没有多余布景的表演舞台上,以及在固定的舞台灯光下,进入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同时,观众亦可通过审美活动充分发挥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在大多秉承着“万物有灵”信仰的日本观众心里,观赏能乐即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3]。能乐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观众亦品读自己的人生百味。由舞台布景、能乐面具到伴奏音声所传递出的平和隐忍,超然物外,藏而不露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追求安详柔和、“意在言外,境生象外”的幽玄之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董佳佳, 沙欢, 陈君. 能乐舞台艺术的文化透析[J]. 作家, 2009 (8).
[2]彭吉象.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征比较略论[J]. 文艺研究, 2000 (4): 51-54.
[3]滕军. 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J]. 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学報, 2007 (4): 33-46.
作者简介:侯越,1992.4.20,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专业:音乐人类学文献编译,学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