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话题明明是学生司空见惯,常常接触的,却无从下笔。而且就算勉强写了,也不过寥寥数笔,草草几句,内容空洞干瘪。于是就出现了学生怕写作文,把习作当作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对写作抱着消极抵触,甚至厌恶的态度;而教师也怕改作文,因为不堪忍受味同嚼蜡之感。笔者认为出现这双重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大部分过着简单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悟;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潜在的写作素材的习惯,更不用说把捕捉到的素材有意识的积累下来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积累、丰富作文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言外之意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脑子里多储存一些生活的画面,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并形成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比如春天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不需要走多远,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只要傍晚时分,披一身夕阳余晖,沿着校旁小路,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路边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草;抑或是在秋天,家家户户芦柑大丰收时节,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回家帮助父母采摘硕果,体会田间地头劳动的乐趣;更或者在寒假时节,让学生利用假期访问家乡的老人,了解家乡独特的年节风俗;还可以在作文课中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闭门造车”的弊端,寓作文教学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当然,无论是直接的见闻感受,还是间接听到的事件,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的写作需要时信手拈来。
二、教材典范,积累素材
叶圣陶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以说,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精心提炼,皆是精华,是典范。这些文章有的讲述生动的故事,有的描绘鲜活的人物,有的满蕴深刻的哲理……因此,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经典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来说,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熟悉文章运用语言的特点,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悟他人的经验,把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过程。譬如教材中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情节,从而在学生的心里累积一个又一个精彩灵动的故事,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故事表现的主题。就像笔者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叙事简单,情节明朗的记叙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写的事情,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只是作者把它看作一件大事,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而后再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范例,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叙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件难忘的事,并说出从中悟出的道理。学生深受启发,懂得了在叙述一件事情之后还要从中升华出一点哲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再如散文中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抒发真挚细腻情感的语句;古诗文中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深入地挖掘,有意识地积累,并善加运用,都是可以成为极好的写作素材,并为写作提供良好的范例。
三、善于联想,丰富素材
有些同学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缺少情趣,这与他们没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不善于观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观察事物要讲究一定的顺序:要么先整体后局部;要么按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内到外,或由远及近;要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要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总之观察要有序。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写人要观察其容貌、神态、姿势、衣着、年龄、身份、气质;状物要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方位、结构、作用等;绘景要抓住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找出事物的不同特点,展开不同的联想。联想的方法很多,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展开联想。如《天上的街市》,作者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灯笼,再想到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去联想,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的一树繁花,联想到了十几年前败落的藤萝。当然,我们的联想,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服务的,否则联想就没有意义了。如牛汉《华南虎》,作者由铁笼中的华南虎,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所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此外,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避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一位同学去“闽湖”游玩后写到:“某月某日我同朋友到“闽湖”玩,先观赏了巨大“龟象石”,再到湖面上乘快艇到湖心小岛,观看了闽心地标;最后到孔雀山庄观赏美丽的孔雀。”他只是简单地写了数十字便无话可说了。这样的观察显然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上。 不经过细心观察,也不加以合理的联想,这样的习作怎能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倘若学生由巨大的“龟象石”,联想到“龟象石”蕴含的寓意,有关“龟象石”的美丽传说,以及勤劳善良的闽中人民为创建和谐美好家园付出的努力,再适当联系自己的实际,决心以具体的行动为建设家乡的明天努力学习等等,就不愁没材料可写了。而且这样自然而然的联想,还丰富了见闻,形成了感受,激发了表达欲望,作文就显得有血有肉。总之 ,联想是建立在学生的见闻感受的基础之上。即使同一事物,我们也要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举一反三、一事多写、一题多作,就会获得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总之,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俯拾即是。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言外之意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脑子里多储存一些生活的画面,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并形成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比如春天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不需要走多远,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只要傍晚时分,披一身夕阳余晖,沿着校旁小路,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路边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草;抑或是在秋天,家家户户芦柑大丰收时节,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回家帮助父母采摘硕果,体会田间地头劳动的乐趣;更或者在寒假时节,让学生利用假期访问家乡的老人,了解家乡独特的年节风俗;还可以在作文课中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闭门造车”的弊端,寓作文教学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当然,无论是直接的见闻感受,还是间接听到的事件,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的写作需要时信手拈来。
二、教材典范,积累素材
叶圣陶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以说,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精心提炼,皆是精华,是典范。这些文章有的讲述生动的故事,有的描绘鲜活的人物,有的满蕴深刻的哲理……因此,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经典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来说,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熟悉文章运用语言的特点,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感悟他人的经验,把握语言运用规律的过程。譬如教材中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情节,从而在学生的心里累积一个又一个精彩灵动的故事,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故事表现的主题。就像笔者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叙事简单,情节明朗的记叙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写的事情,其实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只是作者把它看作一件大事,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而后再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范例,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叙述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件难忘的事,并说出从中悟出的道理。学生深受启发,懂得了在叙述一件事情之后还要从中升华出一点哲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再如散文中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抒发真挚细腻情感的语句;古诗文中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深入地挖掘,有意识地积累,并善加运用,都是可以成为极好的写作素材,并为写作提供良好的范例。
三、善于联想,丰富素材
有些同学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缺少情趣,这与他们没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不善于观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观察事物要讲究一定的顺序:要么先整体后局部;要么按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内到外,或由远及近;要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要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总之观察要有序。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写人要观察其容貌、神态、姿势、衣着、年龄、身份、气质;状物要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方位、结构、作用等;绘景要抓住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找出事物的不同特点,展开不同的联想。联想的方法很多,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展开联想。如《天上的街市》,作者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灯笼,再想到了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去联想,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的一树繁花,联想到了十几年前败落的藤萝。当然,我们的联想,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服务的,否则联想就没有意义了。如牛汉《华南虎》,作者由铁笼中的华南虎,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所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此外,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避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一位同学去“闽湖”游玩后写到:“某月某日我同朋友到“闽湖”玩,先观赏了巨大“龟象石”,再到湖面上乘快艇到湖心小岛,观看了闽心地标;最后到孔雀山庄观赏美丽的孔雀。”他只是简单地写了数十字便无话可说了。这样的观察显然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上。 不经过细心观察,也不加以合理的联想,这样的习作怎能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倘若学生由巨大的“龟象石”,联想到“龟象石”蕴含的寓意,有关“龟象石”的美丽传说,以及勤劳善良的闽中人民为创建和谐美好家园付出的努力,再适当联系自己的实际,决心以具体的行动为建设家乡的明天努力学习等等,就不愁没材料可写了。而且这样自然而然的联想,还丰富了见闻,形成了感受,激发了表达欲望,作文就显得有血有肉。总之 ,联想是建立在学生的见闻感受的基础之上。即使同一事物,我们也要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举一反三、一事多写、一题多作,就会获得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总之,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俯拾即是。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一定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