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保全村村民杨豐玲就已经起床了。点上炉子,烧水做饭。今天,村里的蔬菜大棚要加固,她得早一点到棚里去干活。
保全村的村支书谢庚兵说,自从去年村里建起蔬菜大棚,像杨丰玲这样的贫困妇女都到棚里来“打工”了,每个月至少能有千把块钱的工资,足够日常生活开支。
妇联帮建大棚
到2015年为止,保全村像杨丰玲这样的贫困户总共有43户,69人,其中贫困妇女就有39人。“村里的集体收入非常少,2015年总共才有3000元,也无法给这些贫困户提供帮助,真的是名符其实的省级贫困村。”谢庚兵说。
保全村地处山前平原,其土壤条件和水资源都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保全村的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莴苣、山药等为主。但“只靠传统方式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能走的都出去打工了,走不了的就一直贫困着,而且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很多”。
2015年,山东省妇联发起“小康路上·姐妹同行——百企联百村”巾帼脱贫结对帮扶行动,保全村也在帮扶之列。“当时市妇联、区妇联都来帮我们考察项目,根据我们村的特点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我们最后选择了在村里建蔬菜大棚,来帮助贫困户脱贫。”当时的情景,谢庚兵记得很清楚。
走进保全村新建的西红柿大棚,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西红柿植株绿油油、水润润,新结的果实光洁、温润,十分诱人。
谢庚兵说,现在村里建造的西红柿大棚是最新的“智慧型生态大棚”,有摄像头24小时传送数据,大棚里还养殖了专门用来授粉的熊蜂。“我们还特地请了省里的专家来指导,在大棚里放了一个熊蜂蜂巢,用这种生物授粉的模式,既可以增加产量,也保证了我们收获的都是纯绿色产品。”
到目前为止,保全村共建起蔬菜大棚6个,其中两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其余大棚种植莴苣。
钱包鼓了,脸上有了笑容
做好饭后,杨丰玲先端到卧室喂丈夫。几十年前,由于一场意外,杨丰玲的丈夫瘫痪在床,丧失了自理能力。“家里不光少了一个劳动力,还要有个人每天照顾他。”杨丰玲家因此变得贫困。
看着众多邻里乡亲外出打工,杨丰玲也眼馋,也想去,可是看看躺在床上的丈夫,她怎么出得了门呢?“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离不开人,我哪里也去不了。”平常,杨丰玲就是家里地里两头跑,要是丈夫的身体状况不平稳,那她就得整天整天地守在床前,连地里也去不了。“地里收成不好,挣得也不多,就凑合过着吧。”说这话时,杨丰玲禁不住红了眼眶。
去年听说村里要建大棚,起初杨丰玲没往心里去,没觉得这会和自己的日子有多大牵扯。“有一天谢书记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去大棚里干活,每天50块钱的工钱。”新建的蔬菜大棚就在自家不远处,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机会去,杨丰玲满怀惊喜地答应了。
如今能在大棚里干活挣工资,杨丰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个棚里一起干活的有4个人,基本上都是妇女。在这儿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着话,心里也敞亮了。”跟杨丰玲一起干活的村民刘大姐说,自从来大棚里干活,杨丰玲看着比以前爱笑了。
生态旅游助增长
像杨丰玲一样有劳动能力的,就到蔬菜大棚上班,那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怎么办呢?谢庚兵说,村集体通过签订合同把他们的土地流转过来经营,每年每亩地可收入1000元。
保全村的两个西红柿大棚预计年产3万斤,到2016年冬,已经有1.5万斤被客户预订了。“前两天市里的大商场也有人来咨询了,对我们的产品很满意。一旦我们的西红柿进了大型商场,价格和收入就更有保障了。”谢庚兵说,等到西红柿销售完成后,刨去各类成本,村里还将为贫困户进行分红。
到2016年底,保全村已经有37户家庭脱贫,现在还剩6户计11人没有脱贫。“村里通过各种方式,最起码要保证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每人每年有最低3800元的收入,争取到2017年底全部脱贫。”
下一步,保全村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到村里采摘西红柿,体验现代生态蔬菜大棚的优势。谢庚兵说:“现在我们的西红柿还处于打开市场的阶段,价格略微低一些。等到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口碑以后,西红柿的价格上去了,对我们的贫困户来说就更有利了。”
大棚里,杨丰玲们在忙碌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透过那一层薄薄的塑料布传出来,在田间地头回荡,听上去,像一曲巾帼脱贫的现实赞歌。
保全村的村支书谢庚兵说,自从去年村里建起蔬菜大棚,像杨丰玲这样的贫困妇女都到棚里来“打工”了,每个月至少能有千把块钱的工资,足够日常生活开支。
妇联帮建大棚
到2015年为止,保全村像杨丰玲这样的贫困户总共有43户,69人,其中贫困妇女就有39人。“村里的集体收入非常少,2015年总共才有3000元,也无法给这些贫困户提供帮助,真的是名符其实的省级贫困村。”谢庚兵说。
保全村地处山前平原,其土壤条件和水资源都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保全村的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莴苣、山药等为主。但“只靠传统方式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能走的都出去打工了,走不了的就一直贫困着,而且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很多”。
2015年,山东省妇联发起“小康路上·姐妹同行——百企联百村”巾帼脱贫结对帮扶行动,保全村也在帮扶之列。“当时市妇联、区妇联都来帮我们考察项目,根据我们村的特点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我们最后选择了在村里建蔬菜大棚,来帮助贫困户脱贫。”当时的情景,谢庚兵记得很清楚。
走进保全村新建的西红柿大棚,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西红柿植株绿油油、水润润,新结的果实光洁、温润,十分诱人。
谢庚兵说,现在村里建造的西红柿大棚是最新的“智慧型生态大棚”,有摄像头24小时传送数据,大棚里还养殖了专门用来授粉的熊蜂。“我们还特地请了省里的专家来指导,在大棚里放了一个熊蜂蜂巢,用这种生物授粉的模式,既可以增加产量,也保证了我们收获的都是纯绿色产品。”
到目前为止,保全村共建起蔬菜大棚6个,其中两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其余大棚种植莴苣。
钱包鼓了,脸上有了笑容
做好饭后,杨丰玲先端到卧室喂丈夫。几十年前,由于一场意外,杨丰玲的丈夫瘫痪在床,丧失了自理能力。“家里不光少了一个劳动力,还要有个人每天照顾他。”杨丰玲家因此变得贫困。
看着众多邻里乡亲外出打工,杨丰玲也眼馋,也想去,可是看看躺在床上的丈夫,她怎么出得了门呢?“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离不开人,我哪里也去不了。”平常,杨丰玲就是家里地里两头跑,要是丈夫的身体状况不平稳,那她就得整天整天地守在床前,连地里也去不了。“地里收成不好,挣得也不多,就凑合过着吧。”说这话时,杨丰玲禁不住红了眼眶。
去年听说村里要建大棚,起初杨丰玲没往心里去,没觉得这会和自己的日子有多大牵扯。“有一天谢书记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去大棚里干活,每天50块钱的工钱。”新建的蔬菜大棚就在自家不远处,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机会去,杨丰玲满怀惊喜地答应了。
如今能在大棚里干活挣工资,杨丰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个棚里一起干活的有4个人,基本上都是妇女。在这儿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着话,心里也敞亮了。”跟杨丰玲一起干活的村民刘大姐说,自从来大棚里干活,杨丰玲看着比以前爱笑了。
生态旅游助增长
像杨丰玲一样有劳动能力的,就到蔬菜大棚上班,那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怎么办呢?谢庚兵说,村集体通过签订合同把他们的土地流转过来经营,每年每亩地可收入1000元。
保全村的两个西红柿大棚预计年产3万斤,到2016年冬,已经有1.5万斤被客户预订了。“前两天市里的大商场也有人来咨询了,对我们的产品很满意。一旦我们的西红柿进了大型商场,价格和收入就更有保障了。”谢庚兵说,等到西红柿销售完成后,刨去各类成本,村里还将为贫困户进行分红。
到2016年底,保全村已经有37户家庭脱贫,现在还剩6户计11人没有脱贫。“村里通过各种方式,最起码要保证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每人每年有最低3800元的收入,争取到2017年底全部脱贫。”
下一步,保全村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到村里采摘西红柿,体验现代生态蔬菜大棚的优势。谢庚兵说:“现在我们的西红柿还处于打开市场的阶段,价格略微低一些。等到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口碑以后,西红柿的价格上去了,对我们的贫困户来说就更有利了。”
大棚里,杨丰玲们在忙碌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透过那一层薄薄的塑料布传出来,在田间地头回荡,听上去,像一曲巾帼脱贫的现实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