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自2001年问世以来,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厚爱,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池大为的形象,残酷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也一次次勾起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拷问。面对权利和金钱的诱惑,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抉择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关键字:当代知识分子; 精神抉择; 《沧浪之水》
阎真是当代官场小说的旗手,“通过一部《沧浪之水》在官场小说写作中力拔头筹”。[1]小说以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灵动深邃的思辨性,为读者书写一部当代知识分子从仗义正直到精神沦陷的“裂变史”。主人公池大为是90年代的中医学院研究生,一方面受到他父亲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代表的影响,承继了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和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的精神,这一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在爱情和工作中,池大为始终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阿谀奉承,亦不同流合污。可是,在以“关系”和“虚伪”为根本的官场,他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极大限制和冲击,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扭曲。在权力和金钱的挑战下,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信念和原则,选择了面对现实和融入“污”世。池大为是当代知识分子在精神抉择方面的一个缩影,究竟选择“清兮”还是选择“浊兮”是当下知识分子的矛盾所在。
一、精神的恪守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池永昶生性正直,虽然受到政治的迫害,但是仍然坚持正义,敢说真话。父亲的坎坷人生和传统的做人准则、操守深深地影响着池大为的性格。小说写到池大为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一书中有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等文化名人的画像及其生平介绍的短文,书的最后一页是父亲自己的画像,下面有一排用钢笔写的文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段文字是父亲毕生追求的做人准则。因此,池大为在进入官场前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尽管现实中有很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似乎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以恪守自尊、自立、高洁为立世准则,池大为亦不例外。他一个是经受现代文明熏陶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他有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他对权力及由此派生的优越感都有先天的抗拒心理。在北京中医学院求学时,池大为受到高级军官家庭出身的同学许小曼的青睐,但她的优越感使他感到压抑。后来当他发现许小曼要按她的生活方式将他改造成一个上等人时,毅然与她分道扬镳。后来在他研究生毕业前夕,一位在学院说话颇具分量的教授为他设计了美好的前途,条件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面对这种有条件的前程,池大为觉得如果答应下来有悖自己做人的准则,于是断然拒绝了他。回到省卫生厅之后,他又认识一位女友屈文琴,但他发现屈文琴的世故、圆滑和逢迎与自己的为人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的恋爱只能是开花而不结果。
池大为对自我正直精神的恪守,除了表现在爱情婚姻上,而且还表现在工作上。初到卫生厅的他,他不愿意为了升官而每天阿谀奉承、低三下四地活着。他说:“我想坚守那一份平民的高贵,独立的高贵。如果领导觉得我可以呢,我愿意做一番事业,否则我宁愿寂寞,要我像丁小槐那样是不可能的。”读者能够感觉到作为知识分子的那种无比坚贞和正义之情,即使是万般财物也不能使人违背人格本身。池大为不屑于与丁小槐这种保有奴性般的蝇营狗苟的人混杂在一起,极其蔑视此类奴性之人。因为他要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始终解放。知识分子最大的自由莫过于精神的自由。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他认为单位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他为起草一份文件花几万元而心疼不已,他十分反感不顾老百姓死活、牺牲老百姓利益对统计数字弄虚作假;他对厅里花许多万买轿车提了意见;出于人道主义的情怀,池大为拿出钱给了身患绝症来到卫生厅上访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池大为还常常思考人的意义究意是什么,在内心他觉得“‘那些将物质的享受和占有当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人’,只能称为‘猪人’,那些只会讨好上级,摇尾乞怜的人,应当叫做‘狗人’。他时常‘到先贤的生命褶皱中去访微探幽’,看到了‘不朽的灵魂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留下一道道优美飘逸的曲线’”。他极力用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主义与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庸俗作顽强而不屈的抗争。
二、精神的迷失
20世纪90年代后的知识分子在心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挣扎,因为改革开放在中国兴起,一波波市场经济的浪潮呼啸而至。作为社会中最坚实也是最后一道道德界限的守卫者---知识分子,面对这一狂潮想要袖手旁观是不行的,更不是现实之举。用池大为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市场经济把个人的欲望当作合理的原初动力,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功利化的价值观?在这个相对主义的时代,一切原则都变成一种说法,我们是否只能以无可无不可的游戏心态进入生活?”“我力图写出普通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那种宿命性的同化力量,它以合情合理不动声色的强制性,逼迫每一个人就范,使他们失去身份,变成一个仅仅活着的个体。”知识分子不像过去那样清白地活着了,因为有权力和金钱的驱使。
池大为的正直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可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利益与冲突,使得他无法接受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使再仗义执言也只能落个到处挨整的下场。池大为就像李白一样,身富才学却深感怀才不遇、无可施展之处。在人言可畏的卫生厅中,屡遭不平的他只能逆来顺受,如“由于池大为清高,不善于(不屑于)奉迎巴结,便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他被从厅办公室调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连小小的科长也可以在他面前随意摆谱,趾高气扬。他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分房子打分低,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爱人调得近一点却毫无办法,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政府幼儿园,费尽周折求人才办成,连小孩生病住院都要请有职权的人出面打招呼。池大为的清高同时受到了金钱的挑战,连襟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池大为非常瞧不起他。可任志强可以开越来越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丰厚寿礼,可以在池大为小孩住院时送钱给他甚至可以把儿子进省政府幼儿园这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办成。”最后连妻子董柳都开始唠叨抱怨:“我不怕你做小人,不怕你不是个人才,只怕你不是个奴才,这是真的!反正一句话,无论如何不管怎样总不能窝窝囊囊别别扭扭糊糊涂涂凑凑合合活了这辈子。”面对这种种打击和不平,他进行着精神的痛苦挣扎和裂变,他无法坚持自己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原则,他在心里说:“我觉得自己有了不做一个好人的勇气,也有了这种权力,说到底世界是以力量而不是以善恶来评价一个人的,我觉得自己有骨气,也有坚守一点做人的原则的韧性,可这在别人眼中简直是笑话,是无能的表白。”池大为逐渐地在精神上迷失了自我,最后终于和世俗权力握手言和,他逐渐地融入了厅里的所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得到赏识”,并且通过自己的算计和聪明换来了自己的成功。在知识分子传统和现代的精神较量中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纵使是一个精神的失落者,但是这是必然之势。 三、陷入精神抉择的源头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在精神层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其身份地位也随着不同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古代,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极为盛行,甚至到今天也势头不减。“士大夫”或“士”地位高于平民这使得他们的任务不再平凡,“士”总是充当了社会先进思想的先锋。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虽然道不同,但要求士人代表“道”的思想却是一样的。而且“士”的责任是起来批评、抗议一切丑陋、不良现象。[4]放眼20世纪初,虽然有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乃至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抗争主体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信仰,那就是追求正义、科学与民主。可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被市场经济之风冲击下的知识分子越来越世俗化,不完善的政治和法律体制和飞速的市场经济发展,让使得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早已不在,陷入了深深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之中。近年来,全国上百万大学生为了考公务员而争地头破血流就是一个典例。
池大为之所以无法在精神抉择上像“五四”时期那样富含正义感,本质上还在于知识分子本身精神上的缺失,即缺乏一种坚定的独立人格力量作为其精神殿堂的有力支撑,以至于在外在压力面前放弃抵抗。在有些学者的论述中,我比较看重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问题更本质的层次不在于知识分子能不能放下个人的尊严高洁,而在于他因此而得到权力之后能否将大众利益放在心上。当然,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放下尊严高洁而得到的权力还会具有做好事的内在冲动吗?这才是对知识分子的真正考验。”[3]当知识分子的一生都衣食无忧,生老病死都被体制安排好以后,因此,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就愈发狭小了。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知识分子的本身精神缺失加上体制环境的缺失导致了像一群“池大为”般的人物的崭露头角。
阎真的《沧浪之水》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给与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其深邃的心理描写与斗争让人对当代知识分子既批判又怜惜。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小说透视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迷失和社会正义精神的缺失。当代知识分子在精神抉择中的迷失值得所有人关注。
参考文献
[1] 唐欣.权力镜像——近20年官场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28.
[2] 阎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 齐成民.沧浪之水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J].文艺争鸣.2002(3).
[4] 郭艳红,祖秉钧.心灵的挣扎---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J].电影文学.2008(4)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7-10
关键字:当代知识分子; 精神抉择; 《沧浪之水》
阎真是当代官场小说的旗手,“通过一部《沧浪之水》在官场小说写作中力拔头筹”。[1]小说以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灵动深邃的思辨性,为读者书写一部当代知识分子从仗义正直到精神沦陷的“裂变史”。主人公池大为是90年代的中医学院研究生,一方面受到他父亲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代表的影响,承继了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和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的精神,这一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在爱情和工作中,池大为始终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阿谀奉承,亦不同流合污。可是,在以“关系”和“虚伪”为根本的官场,他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极大限制和冲击,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扭曲。在权力和金钱的挑战下,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信念和原则,选择了面对现实和融入“污”世。池大为是当代知识分子在精神抉择方面的一个缩影,究竟选择“清兮”还是选择“浊兮”是当下知识分子的矛盾所在。
一、精神的恪守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池永昶生性正直,虽然受到政治的迫害,但是仍然坚持正义,敢说真话。父亲的坎坷人生和传统的做人准则、操守深深地影响着池大为的性格。小说写到池大为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一书中有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天祥、曹雪芹、谭嗣同等文化名人的画像及其生平介绍的短文,书的最后一页是父亲自己的画像,下面有一排用钢笔写的文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段文字是父亲毕生追求的做人准则。因此,池大为在进入官场前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尽管现实中有很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似乎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以恪守自尊、自立、高洁为立世准则,池大为亦不例外。他一个是经受现代文明熏陶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他有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他对权力及由此派生的优越感都有先天的抗拒心理。在北京中医学院求学时,池大为受到高级军官家庭出身的同学许小曼的青睐,但她的优越感使他感到压抑。后来当他发现许小曼要按她的生活方式将他改造成一个上等人时,毅然与她分道扬镳。后来在他研究生毕业前夕,一位在学院说话颇具分量的教授为他设计了美好的前途,条件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面对这种有条件的前程,池大为觉得如果答应下来有悖自己做人的准则,于是断然拒绝了他。回到省卫生厅之后,他又认识一位女友屈文琴,但他发现屈文琴的世故、圆滑和逢迎与自己的为人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的恋爱只能是开花而不结果。
池大为对自我正直精神的恪守,除了表现在爱情婚姻上,而且还表现在工作上。初到卫生厅的他,他不愿意为了升官而每天阿谀奉承、低三下四地活着。他说:“我想坚守那一份平民的高贵,独立的高贵。如果领导觉得我可以呢,我愿意做一番事业,否则我宁愿寂寞,要我像丁小槐那样是不可能的。”读者能够感觉到作为知识分子的那种无比坚贞和正义之情,即使是万般财物也不能使人违背人格本身。池大为不屑于与丁小槐这种保有奴性般的蝇营狗苟的人混杂在一起,极其蔑视此类奴性之人。因为他要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心灵的始终解放。知识分子最大的自由莫过于精神的自由。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他认为单位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他为起草一份文件花几万元而心疼不已,他十分反感不顾老百姓死活、牺牲老百姓利益对统计数字弄虚作假;他对厅里花许多万买轿车提了意见;出于人道主义的情怀,池大为拿出钱给了身患绝症来到卫生厅上访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池大为还常常思考人的意义究意是什么,在内心他觉得“‘那些将物质的享受和占有当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人’,只能称为‘猪人’,那些只会讨好上级,摇尾乞怜的人,应当叫做‘狗人’。他时常‘到先贤的生命褶皱中去访微探幽’,看到了‘不朽的灵魂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留下一道道优美飘逸的曲线’”。他极力用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主义与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庸俗作顽强而不屈的抗争。
二、精神的迷失
20世纪90年代后的知识分子在心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挣扎,因为改革开放在中国兴起,一波波市场经济的浪潮呼啸而至。作为社会中最坚实也是最后一道道德界限的守卫者---知识分子,面对这一狂潮想要袖手旁观是不行的,更不是现实之举。用池大为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市场经济把个人的欲望当作合理的原初动力,我们有什么理由反对功利化的价值观?在这个相对主义的时代,一切原则都变成一种说法,我们是否只能以无可无不可的游戏心态进入生活?”“我力图写出普通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那种宿命性的同化力量,它以合情合理不动声色的强制性,逼迫每一个人就范,使他们失去身份,变成一个仅仅活着的个体。”知识分子不像过去那样清白地活着了,因为有权力和金钱的驱使。
池大为的正直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可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利益与冲突,使得他无法接受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使再仗义执言也只能落个到处挨整的下场。池大为就像李白一样,身富才学却深感怀才不遇、无可施展之处。在人言可畏的卫生厅中,屡遭不平的他只能逆来顺受,如“由于池大为清高,不善于(不屑于)奉迎巴结,便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他被从厅办公室调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连小小的科长也可以在他面前随意摆谱,趾高气扬。他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分房子打分低,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爱人调得近一点却毫无办法,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政府幼儿园,费尽周折求人才办成,连小孩生病住院都要请有职权的人出面打招呼。池大为的清高同时受到了金钱的挑战,连襟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池大为非常瞧不起他。可任志强可以开越来越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丰厚寿礼,可以在池大为小孩住院时送钱给他甚至可以把儿子进省政府幼儿园这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办成。”最后连妻子董柳都开始唠叨抱怨:“我不怕你做小人,不怕你不是个人才,只怕你不是个奴才,这是真的!反正一句话,无论如何不管怎样总不能窝窝囊囊别别扭扭糊糊涂涂凑凑合合活了这辈子。”面对这种种打击和不平,他进行着精神的痛苦挣扎和裂变,他无法坚持自己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原则,他在心里说:“我觉得自己有了不做一个好人的勇气,也有了这种权力,说到底世界是以力量而不是以善恶来评价一个人的,我觉得自己有骨气,也有坚守一点做人的原则的韧性,可这在别人眼中简直是笑话,是无能的表白。”池大为逐渐地在精神上迷失了自我,最后终于和世俗权力握手言和,他逐渐地融入了厅里的所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得到赏识”,并且通过自己的算计和聪明换来了自己的成功。在知识分子传统和现代的精神较量中他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纵使是一个精神的失落者,但是这是必然之势。 三、陷入精神抉择的源头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在精神层面有高度的敏感性,其身份地位也随着不同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古代,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极为盛行,甚至到今天也势头不减。“士大夫”或“士”地位高于平民这使得他们的任务不再平凡,“士”总是充当了社会先进思想的先锋。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虽然道不同,但要求士人代表“道”的思想却是一样的。而且“士”的责任是起来批评、抗议一切丑陋、不良现象。[4]放眼20世纪初,虽然有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乃至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抗争主体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信仰,那就是追求正义、科学与民主。可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被市场经济之风冲击下的知识分子越来越世俗化,不完善的政治和法律体制和飞速的市场经济发展,让使得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早已不在,陷入了深深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之中。近年来,全国上百万大学生为了考公务员而争地头破血流就是一个典例。
池大为之所以无法在精神抉择上像“五四”时期那样富含正义感,本质上还在于知识分子本身精神上的缺失,即缺乏一种坚定的独立人格力量作为其精神殿堂的有力支撑,以至于在外在压力面前放弃抵抗。在有些学者的论述中,我比较看重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问题更本质的层次不在于知识分子能不能放下个人的尊严高洁,而在于他因此而得到权力之后能否将大众利益放在心上。当然,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放下尊严高洁而得到的权力还会具有做好事的内在冲动吗?这才是对知识分子的真正考验。”[3]当知识分子的一生都衣食无忧,生老病死都被体制安排好以后,因此,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就愈发狭小了。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知识分子的本身精神缺失加上体制环境的缺失导致了像一群“池大为”般的人物的崭露头角。
阎真的《沧浪之水》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给与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其深邃的心理描写与斗争让人对当代知识分子既批判又怜惜。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小说透视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迷失和社会正义精神的缺失。当代知识分子在精神抉择中的迷失值得所有人关注。
参考文献
[1] 唐欣.权力镜像——近20年官场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28.
[2] 阎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 齐成民.沧浪之水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J].文艺争鸣.2002(3).
[4] 郭艳红,祖秉钧.心灵的挣扎---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J].电影文学.2008(4)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