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从彰显文化当代性的“视觉文化”的理论视角,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显现一种“视觉化”的文化向度。在“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系统链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 视觉文化;消费社会;庆阳;红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50-02
基金项目: 1.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 (项目编号:2020B—225);2.2019年甘肃省社科联项目《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图文搜集整理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9ZC07)。
缘于庆阳的革命老区身份,以及红色文化特殊的内在价值等原因,庆阳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日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对象。尽管人们已从文化资源的内容、特质、保护、开发、利用等诸多维度对其进行了相关探究,但是,与其开发的实践行为与现象相比较,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显得较为薄弱,尤其鲜见一些与当代文化思潮、语境相关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行为与现象,这一行为与当代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从彰显当代文化特征的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其的开发行为给予理论性阐释。
一、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基础
运用解构与建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解读“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其可以解构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三个概念即是研究其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对这三个关键词及其关系的体系化解读,即是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建构。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的“开发”与文化的“变迁”视角,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行为的整理与阐释,即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基础与理论建构。
进一步讲,体系化、系统化视角中的“庆阳”“红色文化”“资源”,是彼此交流、对话、主体间性的一个文化整体。具体言之,在红色革命文化与资源视角下,“庆阳”有了革命老区之身份,成为践行革命理想、信念、思想的文化载体。庆阳地区的红色文化与资源,不但具有中国红色文化与资源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一种基于“庆阳”的地域与人文特色。正如一些研究所言,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一般特点,而且还与庆阳特殊的革命历程、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紧密相连”。依据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庆阳地区有革命遗址遗迹220多处”。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具体所指,以及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基础。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文化语境”直接昭示了一种对其的研究指向,即从当代文化语境与社会环境视角研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因此,本文从彰显文化当代性的“视觉文化”“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行为给予理论性解读。
二、视觉化: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一种文化向度
“视觉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像“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本雅明、居伊·德波、福柯、罗兰·巴特等,对图像或视觉的理论阐释”,表明“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视觉文化”之“视觉化”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谱系,“即从‘将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到形成‘影像化主导’,进而突显出‘虚拟性’的新质,最后将视觉化逻辑渗透到‘不可见’之物中去”。这一问题谱系表明,“视觉化”已经成为人们把握、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同样,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一种明显的“视觉化”现象。从“遗产资源论”视角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庆阳地区留存的革命遗址、遗迹等,即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围绕“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創造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景点、红色歌谣、绘画、电影、摄影等文化形态,可以用“视觉化”的问题谱系进行解读与建构。换言之,按“视觉化”的问题谱系解读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该现象暗藏一种文化从“非视觉到视觉化”的形态变迁。
首先,摄影成为呈现文化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以来,相关部门对庆阳境内的所有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到革命遗址遗迹220多处,拍摄照片460多张”。这次普查中拍摄的460多张照片,可以说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视觉化”开发现象。这一现象使基于地理、自然维度的“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变成一种以“摄影”为中心的红色视觉文化。
其次,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如在印刷文化领域,像《红色南梁——庆阳老区革命历史画册》《红色南梁:陇东革命故事连环画丛书》等画册,依据内容可知,有“以图证史”与“图像叙事”的文化功能,暗含一种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再如,在影视文化领域,像《陇东革命回忆录》《陇东革命斗争故事集》中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袖,在电视连续剧《刘志丹与谢子长》、文献纪录片《走进陕甘边根据地》等影视作品中均获得充分展示,这些都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
最后,文化“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形态变化。如庆阳红色文化中的一些歌谣,像《咱们的红军到南梁》《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现代摄影与电脑技术使其有了视觉文化之形态。一方面,现代摄影与电脑技术给这些红色歌谣插入了相关图像;另一方面,数码模拟将这些红色歌谣的音频以视觉化的光谱表现出来。 三、消费社会: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消费社会”是人们描述当今社会环境与文化的一个高频词汇。如“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无处不在的社会”“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这些論述折射了思考者所感悟到的基于“消费”的一个社会变化本身。关于消费社会现实的变化,可从两个方面观测,一是消费理论,一是文化的变迁。至于消费理论,当今学界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文化消费”“消费主义”等的相关论述,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其文化的“视觉化”是一个典型现象。
回归至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发现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觉化”现象,是文化形态的变迁问题。依据对消费理论、消费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三者关系的认识,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觉化”现象,可以从消费理论与消费社会现实方面获得解答。
毋庸置疑,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即作为社会构成部分的“人”“物”“人与人”等,其存在、生活、运行依赖的基础是“消费”。当然,这种社会形成的一些条件与基础是:“人”应有较高的收入、购买能力,社会要有丰盛的商品、完善的市场、发达的工业、产业、媒介与媒体等。也就是说,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与基础,才能形成消费社会,才有可能出现一种消费文化。相较于一般的“物的消费”“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费者不会从特别的用途上去看待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这种“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商品的态度,即人们不再唯一的关注商品的用途,而是关注商品外在的符号功能。于是在当代文化系统内形成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链条。
进入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发现“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之文化模式,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纪念馆、旅游景点、摄影、影视等文化形态,一方面将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一种红色视觉文化;另方面使庆阳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层意义上,经过开发后的庆阳红色视觉文化与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观念趋向一种吻合现象。如在当今大众文化、享乐主义、旅游文化、消费欲望等文化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旅游红色景点、参观革命纪念馆,赏析红色艺术文化,已经成一种合乎“消费社会”特点的文化消费。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文化消费现象的出现,与庆阳红色文化本身的内容、品质等有较大关系,“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逻辑只是庆阳红色文化视觉化的一种文化语境。
要之,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一种“视觉文化”之“视觉化”的文化向度,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摄影成为呈现文化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文化“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形态变化。就其“视觉化”的原因,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具体即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系统链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刘月兰,傅悦.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特点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6,(02):7-10.
[2]阎晓辉.红色印记——庆阳红色革命遗址遗迹[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魏亮亮,男,甘肃武山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
杨青,女,甘肃陇西人,硕士,陇东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
【关键词】 视觉文化;消费社会;庆阳;红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50-02
基金项目: 1.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 (项目编号:2020B—225);2.2019年甘肃省社科联项目《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图文搜集整理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9ZC07)。
缘于庆阳的革命老区身份,以及红色文化特殊的内在价值等原因,庆阳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日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对象。尽管人们已从文化资源的内容、特质、保护、开发、利用等诸多维度对其进行了相关探究,但是,与其开发的实践行为与现象相比较,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显得较为薄弱,尤其鲜见一些与当代文化思潮、语境相关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行为与现象,这一行为与当代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从彰显当代文化特征的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其的开发行为给予理论性阐释。
一、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基础
运用解构与建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解读“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其可以解构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三个概念即是研究其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对这三个关键词及其关系的体系化解读,即是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建构。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的“开发”与文化的“变迁”视角,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行为的整理与阐释,即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基础与理论建构。
进一步讲,体系化、系统化视角中的“庆阳”“红色文化”“资源”,是彼此交流、对话、主体间性的一个文化整体。具体言之,在红色革命文化与资源视角下,“庆阳”有了革命老区之身份,成为践行革命理想、信念、思想的文化载体。庆阳地区的红色文化与资源,不但具有中国红色文化与资源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一种基于“庆阳”的地域与人文特色。正如一些研究所言,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一般特点,而且还与庆阳特殊的革命历程、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紧密相连”。依据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庆阳地区有革命遗址遗迹220多处”。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具体所指,以及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基础。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文化语境”直接昭示了一种对其的研究指向,即从当代文化语境与社会环境视角研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因此,本文从彰显文化当代性的“视觉文化”“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行为给予理论性解读。
二、视觉化: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一种文化向度
“视觉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像“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本雅明、居伊·德波、福柯、罗兰·巴特等,对图像或视觉的理论阐释”,表明“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视觉文化”之“视觉化”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谱系,“即从‘将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到形成‘影像化主导’,进而突显出‘虚拟性’的新质,最后将视觉化逻辑渗透到‘不可见’之物中去”。这一问题谱系表明,“视觉化”已经成为人们把握、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同样,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一种明显的“视觉化”现象。从“遗产资源论”视角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庆阳地区留存的革命遗址、遗迹等,即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围绕“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創造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旅游景点、红色歌谣、绘画、电影、摄影等文化形态,可以用“视觉化”的问题谱系进行解读与建构。换言之,按“视觉化”的问题谱系解读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该现象暗藏一种文化从“非视觉到视觉化”的形态变迁。
首先,摄影成为呈现文化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以来,相关部门对庆阳境内的所有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到革命遗址遗迹220多处,拍摄照片460多张”。这次普查中拍摄的460多张照片,可以说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视觉化”开发现象。这一现象使基于地理、自然维度的“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变成一种以“摄影”为中心的红色视觉文化。
其次,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如在印刷文化领域,像《红色南梁——庆阳老区革命历史画册》《红色南梁:陇东革命故事连环画丛书》等画册,依据内容可知,有“以图证史”与“图像叙事”的文化功能,暗含一种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再如,在影视文化领域,像《陇东革命回忆录》《陇东革命斗争故事集》中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领袖,在电视连续剧《刘志丹与谢子长》、文献纪录片《走进陕甘边根据地》等影视作品中均获得充分展示,这些都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
最后,文化“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形态变化。如庆阳红色文化中的一些歌谣,像《咱们的红军到南梁》《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但是,现代摄影与电脑技术使其有了视觉文化之形态。一方面,现代摄影与电脑技术给这些红色歌谣插入了相关图像;另一方面,数码模拟将这些红色歌谣的音频以视觉化的光谱表现出来。 三、消费社会: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消费社会”是人们描述当今社会环境与文化的一个高频词汇。如“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无处不在的社会”“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这些論述折射了思考者所感悟到的基于“消费”的一个社会变化本身。关于消费社会现实的变化,可从两个方面观测,一是消费理论,一是文化的变迁。至于消费理论,当今学界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文化消费”“消费主义”等的相关论述,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关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其文化的“视觉化”是一个典型现象。
回归至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发现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觉化”现象,是文化形态的变迁问题。依据对消费理论、消费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三者关系的认识,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觉化”现象,可以从消费理论与消费社会现实方面获得解答。
毋庸置疑,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即作为社会构成部分的“人”“物”“人与人”等,其存在、生活、运行依赖的基础是“消费”。当然,这种社会形成的一些条件与基础是:“人”应有较高的收入、购买能力,社会要有丰盛的商品、完善的市场、发达的工业、产业、媒介与媒体等。也就是说,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与基础,才能形成消费社会,才有可能出现一种消费文化。相较于一般的“物的消费”“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费者不会从特别的用途上去看待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这种“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商品的态度,即人们不再唯一的关注商品的用途,而是关注商品外在的符号功能。于是在当代文化系统内形成一个“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链条。
进入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发现“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之文化模式,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纪念馆、旅游景点、摄影、影视等文化形态,一方面将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一种红色视觉文化;另方面使庆阳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层意义上,经过开发后的庆阳红色视觉文化与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观念趋向一种吻合现象。如在当今大众文化、享乐主义、旅游文化、消费欲望等文化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旅游红色景点、参观革命纪念馆,赏析红色艺术文化,已经成一种合乎“消费社会”特点的文化消费。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文化消费现象的出现,与庆阳红色文化本身的内容、品质等有较大关系,“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逻辑只是庆阳红色文化视觉化的一种文化语境。
要之,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一种“视觉文化”之“视觉化”的文化向度,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摄影成为呈现文化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文化现象,文化“从不可见到可见”的形态变化。就其“视觉化”的原因,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具体即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系统链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刘月兰,傅悦.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特点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6,(02):7-10.
[2]阎晓辉.红色印记——庆阳红色革命遗址遗迹[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魏亮亮,男,甘肃武山人,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
杨青,女,甘肃陇西人,硕士,陇东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