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体裁、诗人等进行资源整合,适时、适度、适量地巧妙拓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整合 拓展 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29-02
古诗词的学习,对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近年来,我校着力进行《核心素养下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尝试依据古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教学资源的巧妙整合,有效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整合,巧妙导课
一篇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一堂好课的开始也要引人入胜。我们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体裁、诗人等因材施教、巧妙导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時,就设计了“看画面猜诗词”的游戏:将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忆江南》进行整合,用于课前导入。三首诗词鲜艳的色彩,独特的画面让孩子眼前一亮。既复习了以“垂钓”为主题的古诗,又通过《忆江南》和《渔歌子》对比,巩固了词的特点。再如:执教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绝句》,根据本首诗词性相对的特点,设计对子歌游戏激趣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这样的课前拓展,先声夺人,在与学生快乐游戏中,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教学。
二、课中整合,巧妙拓展
相关的拓展资源补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不同角度的信息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对古诗词重、难点的理解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1.在重点处巧妙拓展
古诗中的字存在古今异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引导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川”,可展开词语的拓展(海纳百川、川流不息、山川秀美等),诗句的拓展(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等,由个别带出系统,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很多地方“川”就是河流的意思。
2.在难点处巧妙拓展
一位名家这样说过:故事像一只神鸟,让孩子们骑在背上,然后张开彩色的翅膀飞向一个广阔新鲜而神奇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千古绝唱。我们品读一首诗词,是在品读诗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这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在拓展延伸中融合。在引导探究《渔歌子》中“不须归”这一难点时,借助《何答弟志和渔父歌》、作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突破“瓶颈”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再如教《绝句》,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述杜甫 “安史之乱”平息后,重回草堂心情愉悦,才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吟诗作对。
这样有效的资源整合,帮助在解疑的过程中推波助澜,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及表达情感。
3.在精美处巧妙拓展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古诗词的教学中设计写话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把《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改编一个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课尾整合,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提倡“以生为本”,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进行新的探究。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尾,我们可以通过文本——“一枝红杏”拓展开来,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不少的古诗词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以“童年”为主题的有:吕岩的《牧童》、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向我们展现的儿童性情各不相同,但都能从古诗中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绚烂与快乐,从字里行间触摸到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就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整合同诗人的作品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一共五首,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学其余四首”的课后学习任务。这样的拓展既体现文本的深层价值,推进了学生的情感,又起到了超越文本,升华主题的作用。
3.整合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同是写雨,杜甫笔下《春夜喜雨》中的雨是一场悄然而至的及时雨,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描写的是斜风细雨,杜牧笔下的《清明》里的雨绵绵不绝……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我们教学一首诗,带出同题材的一组诗,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又能开阔学生视野。
学习古诗词,只要我们凭借教材适当进行资源整合、巧妙拓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实践活动,力争实现资源整合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合 拓展 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29-02
古诗词的学习,对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近年来,我校着力进行《核心素养下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尝试依据古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教学资源的巧妙整合,有效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整合,巧妙导课
一篇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一堂好课的开始也要引人入胜。我们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体裁、诗人等因材施教、巧妙导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時,就设计了“看画面猜诗词”的游戏:将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柳宗元的《江雪》和白居易的《忆江南》进行整合,用于课前导入。三首诗词鲜艳的色彩,独特的画面让孩子眼前一亮。既复习了以“垂钓”为主题的古诗,又通过《忆江南》和《渔歌子》对比,巩固了词的特点。再如:执教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绝句》,根据本首诗词性相对的特点,设计对子歌游戏激趣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这样的课前拓展,先声夺人,在与学生快乐游戏中,顺其自然导入新课教学。
二、课中整合,巧妙拓展
相关的拓展资源补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不同角度的信息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对古诗词重、难点的理解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1.在重点处巧妙拓展
古诗中的字存在古今异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引导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川”,可展开词语的拓展(海纳百川、川流不息、山川秀美等),诗句的拓展(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等,由个别带出系统,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很多地方“川”就是河流的意思。
2.在难点处巧妙拓展
一位名家这样说过:故事像一只神鸟,让孩子们骑在背上,然后张开彩色的翅膀飞向一个广阔新鲜而神奇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千古绝唱。我们品读一首诗词,是在品读诗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这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在拓展延伸中融合。在引导探究《渔歌子》中“不须归”这一难点时,借助《何答弟志和渔父歌》、作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突破“瓶颈”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再如教《绝句》,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述杜甫 “安史之乱”平息后,重回草堂心情愉悦,才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吟诗作对。
这样有效的资源整合,帮助在解疑的过程中推波助澜,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及表达情感。
3.在精美处巧妙拓展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古诗词的教学中设计写话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把《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改编一个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课尾整合,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提倡“以生为本”,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进行新的探究。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尾,我们可以通过文本——“一枝红杏”拓展开来,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不少的古诗词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以“童年”为主题的有:吕岩的《牧童》、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向我们展现的儿童性情各不相同,但都能从古诗中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绚烂与快乐,从字里行间触摸到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就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整合同诗人的作品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一共五首,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学其余四首”的课后学习任务。这样的拓展既体现文本的深层价值,推进了学生的情感,又起到了超越文本,升华主题的作用。
3.整合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同是写雨,杜甫笔下《春夜喜雨》中的雨是一场悄然而至的及时雨,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描写的是斜风细雨,杜牧笔下的《清明》里的雨绵绵不绝……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我们教学一首诗,带出同题材的一组诗,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又能开阔学生视野。
学习古诗词,只要我们凭借教材适当进行资源整合、巧妙拓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古诗词实践活动,力争实现资源整合与课堂教学浑然天成,进一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