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家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范围广、跨度长的过程:以时间为经,大体上经历了从夏商到清代的整个中国古代时期;以演变范围为纬,大体上包括了家谱的形式、家谱的内容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家谱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而其作为历史载体独特的地位,更使其具有极强的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 家谱 演变 实用意义 研究意义
一、家谱的演变
(一)家谱形式的演变
在中国,家谱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学术界对于家谱的确切起源时间观点不一,一般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和“殷商起源说”四种。而在现代学术平台上,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家谱出现的真正时间可能远远早于上述四个时期。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三世表》中说道:“余读牒记,皇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帝之传,古文咸不同……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足见早在夏朝之时,王室就有了记载世系的谱牒,即王室的家谱。
最早的家谱是刻于甲骨之上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谱当属三件殷商时期的甲骨家谱:第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第二件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最后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内容最为丰富、价值最高的是第三件。此骨片上著写着极典型的商人世系,卜辞内容经陈梦家与张秉权等学者隶定,内容如下:“儿先祖曰吹,吹子曰戈夭,戈夭子曰雀,雀子曰壹,壹弟曰启,壹子曰丧,丧子曰养,养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矢,御子曰伊,伊子曰闭。”
除甲骨家谱外,在商朝末期,青铜器也开始成为家谱的载体。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易州三戈,即“大祖日己戈”、“祖日乙戈”、“大兄日己戈”。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以石碑记载家谱的形式,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说的就是这种形式。
魏晋南北朝以后,家谱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纸张、绸缎、帛书等都成为家谱记录的载体,书本式成为其主要体式。
除去以文字记载的家谱形式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方式,如口述与结绳。
口口相传的方式上可追溯到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的时期人们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经验、传承文化。而口述家谱便是用这种方式将家族世系代代传承下来。这种特别的方式可以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寻找到踪迹。《史集》上说:“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由此可以推论,在没有文字又注重传承的少数民族,口述家谱的存在是比较常见的。
再说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及传递消息。结绳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也被用在了家谱的记载上。满族有位“降子赐福”的神灵名为“佛托妈妈”,祭祀的过程中,这位“佛托妈妈”便是一个黄色的布袋子,俗称“妈妈口袋”。布袋里有四五丈长的五彩丝线唤作“子孙绳”,丝线上缀着许多小弓箭,小布条等物件。孕妇诞下孩童,是男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小弓箭、小筐或小篓;是女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根红布条。满族人便是通过这丝线上的小物件记载辈数和人口数量,“子孙绳”越长,物件越多便代表着族人越多,子孙越繁盛。
(二)家谱内容的演变
夏商以来,家谱的编修就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年代甚为久远,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学术界对于家谱内容的整理研究大多起始于汉代。汉袭秦制,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撰修皇族亲贵的谱牒。此时官方机构保存的谱牒只包括皇帝本人的家谱、诸侯的家谱以及异姓功臣的家谱三类,而私人家谱的撰修则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那些保存下来的极少数官家家谱如今也只能在后人撰写的《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窥见一二。在这一时期,家谱的主要作用是“奠系世、辩昭穆”,即祭奠族系家室,分别亲疏远近,尊卑贵贱。因此,家谱编写十分简易,仅有生卒、官爵、字号和藏所等粗略的信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家谱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公私家谱的修撰迎来了高潮。郡望、源流、家族世系三项内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撰写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还加上了婚姻状况、兄弟姐妹及子女做官、婚配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等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政治方面的选官制度。当时门第观念盛行,尤其是在曹魏建立以后,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为了垄断自己的权利,划分自己与庶民的区别,使得家谱走上了前台,成为维护门第等级的有力武器。第二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婚姻问题。为了维护门第,士族与庶民是绝不可以通婚的,甚至于不同等级的士族也不能通婚,因此,查看家族的源流成为了谈婚论嫁不可或缺的环节。
宋代以后,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转而为尊祖、敬宗、睦族等服务,因此家谱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家谱记录的重点通常包括族姓源流、先辈所受恩荣、入谱之人的传记、祖宅、祖茔、祠堂、家传五个部分,一些家谱后面还列有著述、艺文等。
至明代,家谱的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更为完善。明代家谱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以朱熹的“三纲五常”为核心,注重家谱的教化功能,以道德伦理为修谱的指导。于此同时,家法家规亦被列入家谱,成为家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毗陵城南张氏宗谱》中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纪纲不立天下不平矣,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可见在明朝,家训被视为统一族人思想,规范族人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家谱的意义
(一)家谱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古人对家谱十分重视,《文史通义》中有著:“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将家谱与国史放到了同一高度,家谱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家谱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家族的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最重“血统”。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非常清楚,家族的演变过程必须在家谱上记载清楚。这样一来,通过修编家谱,本族本家发展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一清二楚。如著名的《孔氏家谱》,从孔子时代流传至今,延续时间长、包罗内容丰富、谱系完整,而且相比于其他史料,家谱内容是一家一户单独搜集而成,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其他史料所不法相比的。 2.家谱可以提升家族荣誉感,让爱家爱国成为社会风气。家谱中除了记载谱系的传承之外,还会对家族中有杰出成就、特殊贡献、高风亮节的人物写史作传。当后人们看到自己的祖先的丰功伟绩时,对自己家族的荣誉感就会迅速提升。家族是社会的一分子,爱家主义是爱国主义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家谱作为这种感情的载体,将爱国主义通过纵向传递的方式流传下来,让每一代家族成员都铭记在心。
3.家谱具有继承家族优秀传统的作用。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每一个家族的祖训家风也同样恪守着安邦治国的原则。胸怀大局,立志报国;拒腐防变,立志清廉;谦虚敬慎,立志进步;诚实友善,立志修德……这些都是通过家谱这一形式流传的下来的精神财富,寄托着先人对家族后代们的期待。在深受宗法制的影响下,家族的戒律,对于后人的约束和激励,要远远大于其他的方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在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中,依然可以将安邦治国、修身齐家作为我们的精神基础,永世流传。
(二)家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家谱具有经济管理研究价值。家族的产值是家族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为了凝聚家族成员的力量,对于家族共同财产的管理总是摆在十分显要的位置。家谱中对于族产的情况记载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例如武胜县《马氏宗谱》中有记:“祠中田租,先人之血食,派下之膏脂也,家族田租来之不易,乃前辈日夕拮据,不惮劳苦,置买门业,复制庄田,逐渐积累。田租每年收租除差米之外,大则可供祭祀,小则可扩众资,要求值年杰士务宜秉公无私,西成东收,依时发粜,不得朦胧数目,侵渔肥己,更不许短少颗粒,上下相推,否则拟其不肖之罪,重罚不恕。”当今学术界有学者便通过家谱之中有关经济生活的记载,诸如祠产、田价、契约、租赋等,推断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及统治者的管理手段。
2.家谱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谱牒资料,在《太史公自序》中有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家谱对历史的参考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古代人物的考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凭借家谱,考证纠正了许多历史人物研究中的疑难错漏。如在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研究时,考证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为辽阳,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河北丰润。第二个是对正史的佐证作用。徽州李氏族谱《三田李氏统宗世谱》有记李祥次兄李佑任职饶州,乾符三年五月卒于任上,李祥“治丧南奔,不意王仙芝、黄巢尚在大肆屠戮,道路不通,予乃变服御改名京。”此处李氏家谱所记便可为正史中乾符二年至乾符五年的王仙芝、黄巢起义起考证作用。
3.家谱具有文化地理研究价值。宋以后家谱的内容更为繁多,体例也更加完善,一些序跋、诗文钞、奏折、诰封等等种类繁杂的文献均记载入家谱,由此,家谱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研究价值。在民国间刊刻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一篇清代道光七年所写的《元宵悬灯演剧锄田碑记》,其中提到浙江的元宵特别热闹,踏灯庆赏从正月十五一直延伸到十八这些浙江元宵节及陈氏家族元宵节的记载说明了浙江地区元宵节在当时的风貌习俗以及义门陈氏所在地区元宵庆典的状况,是研究中国人过元宵的传统习俗的重要参考材料。
4.家谱还具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价值。梁启超先生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家谱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司法等等领域,对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2.
[2]吴强华.家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
[3]何光岳.楚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
[4]谈家胜.国家图书馆所藏徽谱资源研究——32种稀见徽州家谱叙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7.
[5]刘庆华.满族家谱序评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5.
[6]朱炳国.家谱与地方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2.
[7]周晓光.徐彬.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J].安徽史学,2011,(3).
[8]李小凤.论回族家谱的特点和史料价值[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0]韩冬冬.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研究[J].商业文化·,2008,(1).
[11]齐心.中国家谱产生及发展史探析[J].辽宁社会科学院,2011,(18).
[12]郑琳,刘如.当代重修家谱盛行的原因探究[J].浙江图书馆,2010,(7).
[13]李华斌.再论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8,(22).
[14]牛玉瑛.浅析撰修家谱目的[J].史志鉴论坛,2008,(1).
[15]王鹤鸣.编纂《中国家谱总目》传承中华历史文化[J].史林,2009,(3).
[16]王开萍.浅析家谱的价值与收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
[17]徐建华.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8]仓修良.家谱概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家谱 演变 实用意义 研究意义
一、家谱的演变
(一)家谱形式的演变
在中国,家谱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学术界对于家谱的确切起源时间观点不一,一般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和“殷商起源说”四种。而在现代学术平台上,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家谱出现的真正时间可能远远早于上述四个时期。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三世表》中说道:“余读牒记,皇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帝之传,古文咸不同……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足见早在夏朝之时,王室就有了记载世系的谱牒,即王室的家谱。
最早的家谱是刻于甲骨之上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谱当属三件殷商时期的甲骨家谱:第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第二件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最后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内容最为丰富、价值最高的是第三件。此骨片上著写着极典型的商人世系,卜辞内容经陈梦家与张秉权等学者隶定,内容如下:“儿先祖曰吹,吹子曰戈夭,戈夭子曰雀,雀子曰壹,壹弟曰启,壹子曰丧,丧子曰养,养子曰洪、洪子曰御,御弟曰矢,御子曰伊,伊子曰闭。”
除甲骨家谱外,在商朝末期,青铜器也开始成为家谱的载体。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易州三戈,即“大祖日己戈”、“祖日乙戈”、“大兄日己戈”。
到了汉代,又出现了以石碑记载家谱的形式,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说的就是这种形式。
魏晋南北朝以后,家谱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纸张、绸缎、帛书等都成为家谱记录的载体,书本式成为其主要体式。
除去以文字记载的家谱形式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方式,如口述与结绳。
口口相传的方式上可追溯到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没有文字的时期人们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经验、传承文化。而口述家谱便是用这种方式将家族世系代代传承下来。这种特别的方式可以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寻找到踪迹。《史集》上说:“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由此可以推论,在没有文字又注重传承的少数民族,口述家谱的存在是比较常见的。
再说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及传递消息。结绳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也被用在了家谱的记载上。满族有位“降子赐福”的神灵名为“佛托妈妈”,祭祀的过程中,这位“佛托妈妈”便是一个黄色的布袋子,俗称“妈妈口袋”。布袋里有四五丈长的五彩丝线唤作“子孙绳”,丝线上缀着许多小弓箭,小布条等物件。孕妇诞下孩童,是男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小弓箭、小筐或小篓;是女孩子便在丝线上系一根红布条。满族人便是通过这丝线上的小物件记载辈数和人口数量,“子孙绳”越长,物件越多便代表着族人越多,子孙越繁盛。
(二)家谱内容的演变
夏商以来,家谱的编修就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年代甚为久远,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有限,因此学术界对于家谱内容的整理研究大多起始于汉代。汉袭秦制,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撰修皇族亲贵的谱牒。此时官方机构保存的谱牒只包括皇帝本人的家谱、诸侯的家谱以及异姓功臣的家谱三类,而私人家谱的撰修则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那些保存下来的极少数官家家谱如今也只能在后人撰写的《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窥见一二。在这一时期,家谱的主要作用是“奠系世、辩昭穆”,即祭奠族系家室,分别亲疏远近,尊卑贵贱。因此,家谱编写十分简易,仅有生卒、官爵、字号和藏所等粗略的信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家谱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公私家谱的修撰迎来了高潮。郡望、源流、家族世系三项内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撰写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还加上了婚姻状况、兄弟姐妹及子女做官、婚配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等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政治方面的选官制度。当时门第观念盛行,尤其是在曹魏建立以后,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为了垄断自己的权利,划分自己与庶民的区别,使得家谱走上了前台,成为维护门第等级的有力武器。第二是社会生活方面的婚姻问题。为了维护门第,士族与庶民是绝不可以通婚的,甚至于不同等级的士族也不能通婚,因此,查看家族的源流成为了谈婚论嫁不可或缺的环节。
宋代以后,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转而为尊祖、敬宗、睦族等服务,因此家谱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家谱记录的重点通常包括族姓源流、先辈所受恩荣、入谱之人的传记、祖宅、祖茔、祠堂、家传五个部分,一些家谱后面还列有著述、艺文等。
至明代,家谱的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更为完善。明代家谱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以朱熹的“三纲五常”为核心,注重家谱的教化功能,以道德伦理为修谱的指导。于此同时,家法家规亦被列入家谱,成为家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毗陵城南张氏宗谱》中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纪纲不立天下不平矣,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可见在明朝,家训被视为统一族人思想,规范族人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家谱的意义
(一)家谱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古人对家谱十分重视,《文史通义》中有著:“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将家谱与国史放到了同一高度,家谱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家谱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家族的追根溯源。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最重“血统”。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非常清楚,家族的演变过程必须在家谱上记载清楚。这样一来,通过修编家谱,本族本家发展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一清二楚。如著名的《孔氏家谱》,从孔子时代流传至今,延续时间长、包罗内容丰富、谱系完整,而且相比于其他史料,家谱内容是一家一户单独搜集而成,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其他史料所不法相比的。 2.家谱可以提升家族荣誉感,让爱家爱国成为社会风气。家谱中除了记载谱系的传承之外,还会对家族中有杰出成就、特殊贡献、高风亮节的人物写史作传。当后人们看到自己的祖先的丰功伟绩时,对自己家族的荣誉感就会迅速提升。家族是社会的一分子,爱家主义是爱国主义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家谱作为这种感情的载体,将爱国主义通过纵向传递的方式流传下来,让每一代家族成员都铭记在心。
3.家谱具有继承家族优秀传统的作用。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每一个家族的祖训家风也同样恪守着安邦治国的原则。胸怀大局,立志报国;拒腐防变,立志清廉;谦虚敬慎,立志进步;诚实友善,立志修德……这些都是通过家谱这一形式流传的下来的精神财富,寄托着先人对家族后代们的期待。在深受宗法制的影响下,家族的戒律,对于后人的约束和激励,要远远大于其他的方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在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中,依然可以将安邦治国、修身齐家作为我们的精神基础,永世流传。
(二)家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家谱具有经济管理研究价值。家族的产值是家族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为了凝聚家族成员的力量,对于家族共同财产的管理总是摆在十分显要的位置。家谱中对于族产的情况记载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例如武胜县《马氏宗谱》中有记:“祠中田租,先人之血食,派下之膏脂也,家族田租来之不易,乃前辈日夕拮据,不惮劳苦,置买门业,复制庄田,逐渐积累。田租每年收租除差米之外,大则可供祭祀,小则可扩众资,要求值年杰士务宜秉公无私,西成东收,依时发粜,不得朦胧数目,侵渔肥己,更不许短少颗粒,上下相推,否则拟其不肖之罪,重罚不恕。”当今学术界有学者便通过家谱之中有关经济生活的记载,诸如祠产、田价、契约、租赋等,推断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及统治者的管理手段。
2.家谱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谱牒资料,在《太史公自序》中有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家谱对历史的参考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古代人物的考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凭借家谱,考证纠正了许多历史人物研究中的疑难错漏。如在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研究时,考证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为辽阳,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河北丰润。第二个是对正史的佐证作用。徽州李氏族谱《三田李氏统宗世谱》有记李祥次兄李佑任职饶州,乾符三年五月卒于任上,李祥“治丧南奔,不意王仙芝、黄巢尚在大肆屠戮,道路不通,予乃变服御改名京。”此处李氏家谱所记便可为正史中乾符二年至乾符五年的王仙芝、黄巢起义起考证作用。
3.家谱具有文化地理研究价值。宋以后家谱的内容更为繁多,体例也更加完善,一些序跋、诗文钞、奏折、诰封等等种类繁杂的文献均记载入家谱,由此,家谱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研究价值。在民国间刊刻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一篇清代道光七年所写的《元宵悬灯演剧锄田碑记》,其中提到浙江的元宵特别热闹,踏灯庆赏从正月十五一直延伸到十八这些浙江元宵节及陈氏家族元宵节的记载说明了浙江地区元宵节在当时的风貌习俗以及义门陈氏所在地区元宵庆典的状况,是研究中国人过元宵的传统习俗的重要参考材料。
4.家谱还具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价值。梁启超先生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家谱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司法等等领域,对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2.
[2]吴强华.家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
[3]何光岳.楚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
[4]谈家胜.国家图书馆所藏徽谱资源研究——32种稀见徽州家谱叙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7.
[5]刘庆华.满族家谱序评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5.
[6]朱炳国.家谱与地方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2.
[7]周晓光.徐彬.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J].安徽史学,2011,(3).
[8]李小凤.论回族家谱的特点和史料价值[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0]韩冬冬.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研究[J].商业文化·,2008,(1).
[11]齐心.中国家谱产生及发展史探析[J].辽宁社会科学院,2011,(18).
[12]郑琳,刘如.当代重修家谱盛行的原因探究[J].浙江图书馆,2010,(7).
[13]李华斌.再论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8,(22).
[14]牛玉瑛.浅析撰修家谱目的[J].史志鉴论坛,2008,(1).
[15]王鹤鸣.编纂《中国家谱总目》传承中华历史文化[J].史林,2009,(3).
[16]王开萍.浅析家谱的价值与收集[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
[17]徐建华.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8]仓修良.家谱概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