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发布

来源 :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最新状况,可谓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诊断报告”。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中国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蓝皮书》副主编巢清尘分析说:“《蓝皮书》的核心结论是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据巢清尘介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说:“今年以来,1~7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3.6℃,较常年同期偏高1.5℃,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3.1%。特别是今年夏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20.7℃,较常年同期偏高1.4℃,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欧洲大部、俄羅斯远东、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北美西部等地的气温明显偏高。”
  高温、强降雨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雨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1991~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为6.8,较1961~1990年平均值4.3增加了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魏科指出,除了极端高温,全球变暖也增加了全球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率,并且使得极端天气在不常出现的区域出现。“这种变化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了,2021年初的极寒天气、春季北方反复的沙尘暴、初夏武汉苏州的龙卷风和大风、夏季河南的极端暴雨,今年灾害天气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贾小龙表示,今年夏季以来,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包括北美高温、欧洲洪水以及我国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创新高
  在300万~500万年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对比而言,现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速度是极快的,同时也意味着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
  据《蓝皮书》刊载,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平均浓度均创新高,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2020年,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浓度仍在持续上升。2019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9年全球平均值。
  “2000年,大气中CO2浓度达到360ppm,比工业革命前高30%,到2021年中期,大气中CO2浓度达到415ppm以上,这比工业革命前高45%以上,比过去80万年任何时候都高,甚至会是过去300万~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魏科强调。
  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7.8米和6.7米。木斯岛冰川末端退缩了9.9 米,大、小冬克玛底冰川末端分别退缩了10.1米和15.7 米。
  北极海冰范围呈减少趋势。1979~2020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3.1%;2020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低值。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
  巢清尘表示,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7%,会导致强降水事件增多。
  《蓝皮书》指出,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最初十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降水持续偏多。
  1961~2020年,东北中北部、江淮至江南大部、青藏高原中北部、西北中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而东北南部、华北东南部、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0年,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20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淮河流域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   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6年回升,2020年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20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毫米/年,增加至1993~2020年的3.3毫米/年。
  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
  关于生物圈和冰冻圈,《蓝皮书》指出,中国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0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16~2020年,较2000~2019年平均值上升6.0%,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状况最好的五年。
  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0年,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8天和2.7天。
  过去30年中国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热白化现象不断出现,气候变暖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逐渐凸显。2020年,受夏季海水温度持续偏高影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台湾岛、雷州半岛和北部湾等海域均出现严重的珊瑚熱白化事件。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明显。1981~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4厘米;2004~2020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北积雪区和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均呈弱的下降趋势;青藏高原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略有增加,年际振荡明显。2020年,西北积雪区平均积雪覆盖率为近5年最低。
  巢清尘总结说:“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近百年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有的科学研究比较清晰地表明了,高温热浪、强降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缩减、积雪消融都与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说,更好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是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
其他文献
“政治站位高,工作部署实,方案落实严,学习思考深,做到了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丰富多彩;实现了全覆盖、贯通式、一体式的统筹管理;在专题学习研讨方面深入有效;能够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国资委中央企业党史学习教育第八巡回指导组调研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亚湾核电”)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成效时指出。  自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大亚湾核电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在守护核安全、高质量发展
某些到高海拔地区旅行又不适应环境的人,会发生急性高山病。空中旅行者是否会受到同样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医疗服务组的研究人员以成人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单盲、对照性低压舱研究。在为期20h的模拟飞行过程中,确定大气压相当于海拔198m、1219m、1829m、2134m和2438m高度时,
期刊
你种的树在生长,我种的树在生长,他种的树也在生长。  于是,在这片茂密的树林里,我听见了绿叶的交响。  一片绿叶,一支歌曲;一片树林,一部合唱。  ……  9月11日,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支持、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优秀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东莞环境教育基地——粤丰环保主题馆举行。来自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环保开放设施单位的21名选手同台角逐。参赛选手邹云燕深情朗诵的一首《绿叶的交响》唤醒了
在美国,脑卒中是引起成年人长期残障的主要原因,约有68%~74%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护。家庭照护者由于提供照顾而产生各种负面后果,包括抑郁症状、心理社会功能障碍、生理健康水平下降等。因照顾病人而感到紧张疲劳的老年人的4年死亡率比非照顾者高63%。
期刊
“VOCs综合整治面临源头替代不足、无组织排放问题严重、治理设施低效、运行管理不规范、监测监控不到位等問题。对于重点行业来说,VOCs治理要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考虑。”  “对于连续稳定的废气,再生气流中有机物的浓度相对稳定,易于进行后处理的,可采用多种类型吸附器进行吸附。处理非连续(间歇)或浓度不稳定的废气时,再生气流中有机物浓度波动加大,宜采用固定床吸附器进行吸附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利用科技手段拓展非现场监管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方式。这一意见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即未来的环保执法将通过适时引入“黑科技”,实现科学执法、智慧执法。  在广东东莞,当地企业数量众多,为环境执法带来较大压力,环境监管存在盲点。为有效解决监管盲点,回应群众环境信访投诉问题,当地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引
如果麻醉处理不当,麻醉剂会给病人带来伤害,甚至是死亡。麻醉药作为止痛药,尽管是现代医学的奇迹,但却是相当危险的。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它可以帮助病人康复,可它们的毒性及成瘾性也给人类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如机体损伤、依赖性及死亡等。
期刊
口述者:张振钿  采访者:郑秀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环境》杂志从第4期起开辟“说史”专栏,通过采访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以口述形式还原广东生态环保发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广东生态环保新局面。本期带来原《环境》杂志社社长张振钿人物专访。  张振钿,广东澄海人,先后任《环境》杂志社社长、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站长、省环境保护局科技
近年来,广东全面启动农村污水处理攻坚工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活污水治理率从不到20%提高至40%以上,“污水横流”现象得到改善,管护机制逐步建立,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村水污染问题。各地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也逐步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实际的治水模式。  专家介绍,我国农村污水主要来源于厨房用水、厕所用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以及其他生活污水。农村污水的排放存在时间分
囊肿性纤维化是体内一种横跨膜传导调节基因(CF—TR)异常所致的病变。病人肺内产生大量的粘液,阻塞气道引起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囊肿性纤维化还可导致胰腺分泌障碍,使其消化酶不能抵达肠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