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学最初产生于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们为研究法律和进行法律教育而采用的一种方法,目前案例教学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广泛采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流动体,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因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必须攫取流动的不断产生的活生生的现实来加以分析论证,以检验已知的合理性。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历史的、现实的种种教训来肯定或者说是接受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法律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强记教学目的,机械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然后通过考试评断学生的品德、智力、意识等,其结果与目的达不到和谐一致。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现状,使育人工作真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其中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中值得我们关注。
案例教学法的采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课堂上的沉闷乏味。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观点陈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倾向,更易于教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这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完全相似。同时此种方法也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便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变简单的观点讲述、论证(学生因而会消磨锐气,变得思想驽钝,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利于把我们的目的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而获得升华和巩固。既没有穷尽知识的末端,也没有束缚学生学习的冲动,有助于保持其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操作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如在讲初三第三课“严峻的环境形势”时,第一,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报刊书籍、上网、调查访问等,自己动手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然后自己动手加以归纳,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准备一些典型的材料。第二,课堂展示学生的成果,每小组可推选一个发言人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如何根治这个问题,并对我国的环境形势加以评价。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的重点,并尽快加以总结归纳,择取发言中极富代表性的成功和失误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如有学生发言,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国家、政府、企业,我们自己不污染环境,管不着也管不出什么效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必劳思费神去搞什么环保。老师则从身边小事谈起:不洒水扫地灰尘满天飞,你是否受到危害?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你是否能忍受?尖锐刺耳的噪声你是否讨厌?是否环境的危害只是对产生者有害?公众没有污染环境却受环境危害的困扰,产生污染者受益却可置身之外,是否符合人类的公正原则?通过设问、学生置疑、简明的案例,来讲明感受和共同体会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人的活动中,意识是极为重要的活动。人的一切外部活动,都是在意识的左右下进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在你还沒有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而到那时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评判人和物。这种教育的弊端,是容易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必须在案例的研究和讨论中,全面提高人的意识。
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把教育的中心工作放在发展学生的分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现成的思想。要了解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局限性(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下面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初三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初中生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意识,会随着我国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措施产生歧义混淆。如去年开展的“严打整治”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得轰轰烈烈,一时之间电视、报刊、广播等竞相报道有关斗争的具体情况。学生因而很可能就会得出:目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严打整治斗争。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这一观点呢?可以设置一个案例:改革开放前国家的经济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状况又如何呢(学生自由讨论)?为什么1978年以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丰盛?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倘若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各异其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自然而然就过渡到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社会稳定、人们齐心协力等方法措施来保证。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接下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就会因人而异、因认识而异。这种不同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态度之一,这种不同能在实践中引出多种方法措施,形成合力,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案例教学在实践中也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案例不丰富,案例收集手段过于狭窄,不利于大规模推行。但我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引进,此种方法,必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生命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历史的、现实的种种教训来肯定或者说是接受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法律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强记教学目的,机械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然后通过考试评断学生的品德、智力、意识等,其结果与目的达不到和谐一致。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现状,使育人工作真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其中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中值得我们关注。
案例教学法的采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课堂上的沉闷乏味。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观点陈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倾向,更易于教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这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完全相似。同时此种方法也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便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变简单的观点讲述、论证(学生因而会消磨锐气,变得思想驽钝,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利于把我们的目的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而获得升华和巩固。既没有穷尽知识的末端,也没有束缚学生学习的冲动,有助于保持其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操作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如在讲初三第三课“严峻的环境形势”时,第一,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报刊书籍、上网、调查访问等,自己动手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然后自己动手加以归纳,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准备一些典型的材料。第二,课堂展示学生的成果,每小组可推选一个发言人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如何根治这个问题,并对我国的环境形势加以评价。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的重点,并尽快加以总结归纳,择取发言中极富代表性的成功和失误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如有学生发言,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在国家、政府、企业,我们自己不污染环境,管不着也管不出什么效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必劳思费神去搞什么环保。老师则从身边小事谈起:不洒水扫地灰尘满天飞,你是否受到危害?川流不息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你是否能忍受?尖锐刺耳的噪声你是否讨厌?是否环境的危害只是对产生者有害?公众没有污染环境却受环境危害的困扰,产生污染者受益却可置身之外,是否符合人类的公正原则?通过设问、学生置疑、简明的案例,来讲明感受和共同体会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人的活动中,意识是极为重要的活动。人的一切外部活动,都是在意识的左右下进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在你还沒有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而到那时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评判人和物。这种教育的弊端,是容易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必须在案例的研究和讨论中,全面提高人的意识。
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把教育的中心工作放在发展学生的分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现成的思想。要了解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局限性(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下面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初三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初中生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意识,会随着我国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措施产生歧义混淆。如去年开展的“严打整治”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得轰轰烈烈,一时之间电视、报刊、广播等竞相报道有关斗争的具体情况。学生因而很可能就会得出:目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严打整治斗争。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这一观点呢?可以设置一个案例:改革开放前国家的经济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状况又如何呢(学生自由讨论)?为什么1978年以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丰盛?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倘若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各异其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自然而然就过渡到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保障、社会稳定、人们齐心协力等方法措施来保证。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接下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经济就会因人而异、因认识而异。这种不同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态度之一,这种不同能在实践中引出多种方法措施,形成合力,促进经济发展。
当然,案例教学在实践中也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案例不丰富,案例收集手段过于狭窄,不利于大规模推行。但我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引进,此种方法,必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