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是杜甫(712—770)晚年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全诗透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他晚年孤独寂寞、漂泊流浪的痛楚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士情怀。无论是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是就作品展示的心灵境界看,这首诗都是杜诗佳作中的佳作。人教版高中《语文》(2003版)收入此诗,无疑是精心的选择。但语文课本及教参对作品中“名岂文章著”一句的诠释却值得推敲、斟酌。
课本对此句的注释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写文章而显赫呢?”此种解释中暗含着杜甫当时已是声名显赫。而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分析此联时也说:“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具有深意的,因为这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点安慰。”以上两处的解释中,都含有诗人在生前已名满天下、声名显赫、且杜甫也颇为之自得之意。这似与诗句的本意相背,也与杜甫的人生际遇不符。
纵观杜甫一生,他始终在诗歌创作和政治作为上刻意追求且抱负远大。写诗和为官出仕是他建功立业、实现超凡人生价值的两个同步并行的途径。但在这两个途径上,杜甫生前都没有声名显赫过。为官出仕这一路是失败的,自不必说。以写诗而论,尽管他在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凭借其超凡的艺术才华、无与伦比的精神境界和卓越的艺术追求,登上了唐诗创作的顶峰,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但这只是后代给予他的历史地位。而在实际上,由于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个性与整个盛唐时代的审美趣味、精神风貌有相当大的距离,致使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在他生前热闹的盛唐诗坛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生前的诗名不但不能和李白相比,也比不上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高适诸人,甚至还比不上今天看来是二流、三流的一些诗人如常建、钱起、阎防、张南史等。以下几个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公元753年,殷璠编辑的盛唐诗人合集《河岳英灵集》,选入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公元714—753)间24位诗人的234首诗(李白、高适、岑参皆有作品选入,也选了常建、阎防、薛据等人的作品),其中竟无一首杜甫的诗。二是杜甫病逝后的第10个年头(780年),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唐肃宗、唐代宗两朝(756—779)26位诗人的134首诗(其中有钱起、张南史等人的作品),亦把杜甫的作品排斥在诗集之外。三是杜甫生前多次写诗高度热情地评价他的诗人朋友如李白、孟浩然、高适等人的诗歌创作,却不见他的诗人朋友们也同样热情地称颂他的诗歌创作。四是杜甫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时深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创作虽有超凡的艺术成就,是唐诗的顶峰之一,但其生前,在繁闹的盛唐诗坛上却是寂寞的,并没有显赫的名声,更谈不“名满天下”了。他的诗歌创作被推重是从中唐的元稹开始的,自韩愈喊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之后,声名日隆。渐至晚唐,在杜牧、李商隐等人的推崇下,已有了诗宗之位。到了宋朝,更是奠定了“诗圣”的崇高地位,才真的声名显赫、名满天下了。
故对“名岂文章著”一句的理解,应该和下句“官应老病休”一样,都是杜甫抒发的不被世人理解、不受世人推重的感慨之语,是孤独寂寞心情的倾诉。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下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之语。试想,如杜甫一生仅是仕途失意,仅是在大唐政坛上壮志未酬、黯然无声,而在大唐的诗界星空里却如日月高悬,明耀天宇,群星烘拥,也断不至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慨叹。
据此,对“名岂文章著”一句的解释,应是“我的名声哪里(怎么)会因写诗而显赫呢”或“我的名声并没有因写诗而显赫”为好。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师院玉田分校]
《旅夜书怀》是杜甫(712—770)晚年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全诗透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他晚年孤独寂寞、漂泊流浪的痛楚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士情怀。无论是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是就作品展示的心灵境界看,这首诗都是杜诗佳作中的佳作。人教版高中《语文》(2003版)收入此诗,无疑是精心的选择。但语文课本及教参对作品中“名岂文章著”一句的诠释却值得推敲、斟酌。
课本对此句的注释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写文章而显赫呢?”此种解释中暗含着杜甫当时已是声名显赫。而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分析此联时也说:“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具有深意的,因为这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点安慰。”以上两处的解释中,都含有诗人在生前已名满天下、声名显赫、且杜甫也颇为之自得之意。这似与诗句的本意相背,也与杜甫的人生际遇不符。
纵观杜甫一生,他始终在诗歌创作和政治作为上刻意追求且抱负远大。写诗和为官出仕是他建功立业、实现超凡人生价值的两个同步并行的途径。但在这两个途径上,杜甫生前都没有声名显赫过。为官出仕这一路是失败的,自不必说。以写诗而论,尽管他在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凭借其超凡的艺术才华、无与伦比的精神境界和卓越的艺术追求,登上了唐诗创作的顶峰,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但这只是后代给予他的历史地位。而在实际上,由于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个性与整个盛唐时代的审美趣味、精神风貌有相当大的距离,致使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在他生前热闹的盛唐诗坛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生前的诗名不但不能和李白相比,也比不上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高适诸人,甚至还比不上今天看来是二流、三流的一些诗人如常建、钱起、阎防、张南史等。以下几个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公元753年,殷璠编辑的盛唐诗人合集《河岳英灵集》,选入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公元714—753)间24位诗人的234首诗(李白、高适、岑参皆有作品选入,也选了常建、阎防、薛据等人的作品),其中竟无一首杜甫的诗。二是杜甫病逝后的第10个年头(780年),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唐肃宗、唐代宗两朝(756—779)26位诗人的134首诗(其中有钱起、张南史等人的作品),亦把杜甫的作品排斥在诗集之外。三是杜甫生前多次写诗高度热情地评价他的诗人朋友如李白、孟浩然、高适等人的诗歌创作,却不见他的诗人朋友们也同样热情地称颂他的诗歌创作。四是杜甫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时深感:“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创作虽有超凡的艺术成就,是唐诗的顶峰之一,但其生前,在繁闹的盛唐诗坛上却是寂寞的,并没有显赫的名声,更谈不“名满天下”了。他的诗歌创作被推重是从中唐的元稹开始的,自韩愈喊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之后,声名日隆。渐至晚唐,在杜牧、李商隐等人的推崇下,已有了诗宗之位。到了宋朝,更是奠定了“诗圣”的崇高地位,才真的声名显赫、名满天下了。
故对“名岂文章著”一句的理解,应该和下句“官应老病休”一样,都是杜甫抒发的不被世人理解、不受世人推重的感慨之语,是孤独寂寞心情的倾诉。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下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凉之语。试想,如杜甫一生仅是仕途失意,仅是在大唐政坛上壮志未酬、黯然无声,而在大唐的诗界星空里却如日月高悬,明耀天宇,群星烘拥,也断不至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慨叹。
据此,对“名岂文章著”一句的解释,应是“我的名声哪里(怎么)会因写诗而显赫呢”或“我的名声并没有因写诗而显赫”为好。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师院玉田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