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水煮青蛙”是真是假?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不同人的版本略有不同,不过大意都差不多。从这个故事引申出的道理,也常常被拿来教育人们要有危机意识。所以,这个故事被老师家长们广泛引用。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说有人真的做了试验,把青蛙放到冷水里面,刚一加热,青蛙就自己跳了出来。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可笑的煮青蛙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呢?
  做这个实验的,是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霍奇森,他研究的是两栖类动物可以耐受的最高温度。你看看,科学家总是会给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找一些听起来很科学的借口。霍奇森选定的加热速率是每分钟升高差不多1.1℃。结果他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基于此,他宣布,“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错误的。
  还有更早期的实验。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过青蛙了。到了1872年,一个叫亨滋曼的科学家宣布,如果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一个人证实。两个实验矛盾吗?在亨滋曼的实验中,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在90分钟里把水从21℃加热到了37.5℃,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结果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有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大约是36~37℃。如果加热到37.5℃,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也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实验的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让青蛙无法察觉的温度变化和我们平时说的“煮”有一些差别。
  这只青蛙的死会不会是个偶然呢?都是报道称,而且都是年代久远的事,不可以把这个实验重做一次吗?人在极限的情况下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青蛙在沸水中就不会吗?它就一定会被烫伤而不能跳出来吗?这个0.2℃/分钟,就能证明青蛙是被煮死的吗?有没有可能青蛙是因为缺氧而死的呢?
  即使做过了这么多的实验,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其实,明白了故事背后的道理再来看这个实验就会了然,这件事从生物学角度讲就是肾上腺的问题,大家明白道理就好了。讲故事的人的初衷是好的,但遇上较真的人,青蛙就惨了,大家可别去乱做实验啊!
  编辑/王一鸣
其他文献
昨晚淅淅沥沥的小雨,阻了我月游西湖的打算,却撩起了一个人晨读苏堤的向往。今晨五点多,雨刚停,天还黑着,我便悄悄起了床,一人、一书、一相机,穿着凉凉淡淡的幽暗,出刘庄,入花港,不一会儿,便欣然融入苏堤的轻烟薄雾之中了。晨雾中的苏堤,恰如甜甜静静的西子,還浸润在清清浅浅的梦里。微风轻拂,细浪漫摇,我似乎感觉到了她那细细匀匀的律动,还有弥漫在空气中诱人的气息。薄薄的雾给她搭起了一层轻柔的帷帐,将高处的天
面对令人生畏的难题或是重任,人们总是容易望而却步。其实有些阻碍并不可怕,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常常使那些明明不成为问题的事情,变得难于上青天。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他曾谈到年少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往事:“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那里有很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能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有一次,我母亲希望把那些令人生厌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