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朋友们,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首个载人空间站,这将是我国航天事业又一伟大的壮举。
1992年9月21日,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并确定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突破近地轨道空间组装技术、长时间有人驻留空间站等技术。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国将在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最终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在空间站设计阶段已预留了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平台,设 计了能与其他国家航天器对接的接口。通过国际合作,能与世界各国分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果。
我国未来的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在轨道上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是我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空间站建成后,人类可以在轨道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此项工作,将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 中国的贡献。
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I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质量达60吨。在空间站运营阶段,基本构型为十字形,将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增加新的舱段,扩展规模和应用能力。最多将可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空间站系统加起来总质量将达90多吨。空间站的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将由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则由中型火箭“长征七号”发射。
空间站轨道距地面高度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10年。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按载人航天阶段性规划,“五舱”结构空间站的首舱(核心舱)或在2018年前后上天。
考虑到当前需求,我国目前不搞国际空间站那样大规模的空间站,而建设规模适度的,既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需要,又有扩展实验能力的空间站。
2013年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的名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中国载人空间站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的5个名称具体如下: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II命名为“巡天”,代号“XT”;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空间站工程将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系统,代号“SZ”。这些命名及代号,既注重了单个名称的内涵,又强调了保持全套名称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
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将瞄准新一代空间站建造技术,应用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我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满足他们最新最近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我国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知识链接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简称ISS,是一个由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这六个太空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至2011年12月最终完成组装工作。国际空间站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
1992年9月21日,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并确定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突破近地轨道空间组装技术、长时间有人驻留空间站等技术。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国将在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最终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在空间站设计阶段已预留了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平台,设 计了能与其他国家航天器对接的接口。通过国际合作,能与世界各国分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果。
我国未来的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在轨道上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是我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空间站建成后,人类可以在轨道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此项工作,将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 中国的贡献。
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I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质量达60吨。在空间站运营阶段,基本构型为十字形,将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增加新的舱段,扩展规模和应用能力。最多将可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空间站系统加起来总质量将达90多吨。空间站的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将由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则由中型火箭“长征七号”发射。
空间站轨道距地面高度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10年。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按载人航天阶段性规划,“五舱”结构空间站的首舱(核心舱)或在2018年前后上天。
考虑到当前需求,我国目前不搞国际空间站那样大规模的空间站,而建设规模适度的,既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需要,又有扩展实验能力的空间站。
2013年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的名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中国载人空间站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的5个名称具体如下: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II命名为“巡天”,代号“XT”;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空间站工程将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系统,代号“SZ”。这些命名及代号,既注重了单个名称的内涵,又强调了保持全套名称的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
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将瞄准新一代空间站建造技术,应用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我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满足他们最新最近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我国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知识链接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简称ISS,是一个由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这六个太空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至2011年12月最终完成组装工作。国际空间站作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手段,为人类提供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