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育精神的比较阐释及“游艺”范式的当代转化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中华文明传统,探索会通古今中西、适应当代生活经验的美育范式是时代性课题。西方美育精神以“教”为本,是一种包含观念认知、形式鉴赏、创作技艺的“游戏”范式。中华美育精神则以“学-习”为体,是一种蕴含情理交融、天人合一、技近乎道的“游艺”范式。两者的不同源于“两个世界”和“一个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差异。“美育的生活化”与“美育的共育化”是“游艺”范式当代转化的两条路径,将为中华美育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鉴契机。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领域开启了数字化进程。作为数字化技术的典型代表,AoIP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台的播控系统建设中。本文从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入手,结合安阳广播电视台具体的应用案例,为AoIP技术在广电系统中的具体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2022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内涵作出完善: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
期刊
从企业建立对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量化评价体系实际出发,通过设计合理评价指标和统一评分系统,客观展现各基金市场表现及基金管理人的募资能力、项目投资、管理水平、退出表现、合作协同等,横向比较所投基金的整体表现,使用多维度、全方位考评方式对基金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评价体系,加强基金投后管理,全面考察业绩归因,积累基金投资经验。同时也可以规范基金投资依据,通过对拟投基金进行模拟评价以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医家认识不同,治疗各异。"邪伏膜原"理论为温病学家吴又可创立,在中医药治疗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邪伏膜原"角度入手,对1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转为重型病例后,进行中医救治,以期丰富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和方法。
学位
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也是诸育中开展相对落后的方面。美育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内隐性、综合性、贯通性和高阶性等基本特性,在培养和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及审美立美能力、陶养与促进人的品德、提升人的创造性、促进智育等方面有着多重重要价值。为了提升和改进美育工作,使美育的多重价值得以充分发挥,需要采取以下路径:注重价值引领,倡扬中华美育精神;充分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法定教科书,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对于深化全面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
随着国家对美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各门课程素养,是艺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结合当下艺术课程教学的问题,理清对艺术课程的几点认识,树立面向人人的艺术课程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在关注艺术实践、促进个性化发展等是艺术课程改革的共识下,对如何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创设艺术资源平台、艺
生活美育为人的现世存在提供了意义发现、发生和发展的特定可能性,而日常过程中人的活动作为生活美育的存在之境,也是其发展之境。对于生活美育来说,“去熟悉化”作为生活美育的实践策略,其内部体现了指向意义生产及其增值的转换。这一转换的实现,着重于通过训练和强化人在日常状态下的个体意识专注,完成生活的日常经验向审美感知方向的转移。在当下生活中锐化人的感知、激发内心的反思意识,在现实人生行动中敞开创意表现的冲
教育内嵌着公共性内涵。美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理应展现公共性。从内在逻辑而言,美育介质与实践形式的公共性揭示了美育公共性的内在规定;从历史与现实逻辑而言,美育“公共性”传统、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前美育公共性缺失揭示构建美育公共性的历史与现实必然性。因此,构建学校美育公共性,要重视美育的社会功能,发掘美育文化价值,重塑美育公共空间和立足美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培育儿童公共精神,唤醒共同归属感,提升公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