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焊材世界比做苍茫大海,他就是在大海上泛舟的舵手;如果把焊材世界比做巍巍昆仑,他就是在昆仑巅峰上策马扬鞭的骑士。他,就是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的董事长、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侯立尊老先生。
2009年8月,86岁高龄的侯立尊在第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大会上,获得了代表中国焊接学术界至高荣誉的“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的证书和奖牌。在此之前获此殊荣的9个人都是知名院士或名校教授,他是唯一的从焊材科研和生产第一线脱颖而出的一位焊材专家和企业家。正如颁奖词所述:中国焊接材料领域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创造的科研成果开创了焊材世界的中国时代。
开启中国电焊条生产的新纪元
侯立尊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厂里当学徒工,学习做焊条。后来实在不想给日本人干活了,为了养家糊口,又到一个私人开的工厂里做焊条,他因为好钻研,所以比一般工人懂技术。
1945年他从沈阳回到大连,家里实在是没有活路了,困难死了。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联有些坏船要到大连造船厂来维修,当时国民党政府和苏联有协议,指定大连造船厂负责维修苏联的舰船。大连造船厂急需会做焊条的技术工人。于是工厂把他招进厂,让他负责做焊条。那时刚刚从铆接改为焊接,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很少。
当时,大连的共产党还是地下党,造船厂由苏联人掌管。侯立尊回忆说,“记得拔丝厂有一位姓董的,20多岁,比我大,他跟我说,天津发展快,拉着我到天津去干,就这样我和他一起来到天津。”天津解放比较早,1950年,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发展生产,他用50袋面钱,相当于现在2000块钱在河北区小树林租了个小房子住下,在家里开了焊条手工作坊。一共4个人,除了他和姓董的还有一个老头儿跟他从大连来到天津,再加上他妻子。
侯立尊是个内向的人,不爱说话,生产出的焊条虽然质量好,但是卖不出去。于是他找了一个经纪人,替他们卖焊条,给人家多让利。那时从英、美、德国进口一吨焊条要5000块钱,他们自己生产的焊条一吨卖1500至1600块钱,每一吨经纪人能赚三四百块,自己也还有些利润。那时天津连侯立尊的厂子共有3个较大的焊条厂,私人的小焊条厂也有几家。“我家的焊条又好又便宜,办厂的第一年就挣钱了,我花了4000块在河北区陈家沟子买下了一个小四合院。”侯立尊说。
侯立尊说:“那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建设项目特别多,急需焊条,找我加工订货的很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动员我多雇人,扩大生产。我的工厂叫‘中和焊接器材厂’,产品商标‘连环牌’。”
“到1954年,中国由苏联援建156个大项目,当时有个国营的金属构件厂,厂长姓王,是学冶金的,不懂焊接,但我俩很投缘。他问我:你是想发财,还是想……我连想都不想就说,我不想发财,国家需要我就干,我一直是穷人,我没钱,我就是有技术。他说:好,那你就跟我干吧,你以后就是国家干部了。”
“1955年国家搞公私合营试点,第一批试点30户,我就公私合营了。当年的天津重工业局领导,线材公司领导都支持我,基层党组织对我特别好。”侯立尊还记得最后一任厂长书记叫杨宝亮,“他是政府派来的,跟我一样和工人们在车间里干活,沾焊条、码焊条、爬上爬下来烘干焊条。”
据侯立尊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焊材工业,只有生产最普通电焊条的手工作坊。工人们要用手拿着切好的铁芯,在搅拌好的“药剂”池里,多次反复地蘸涂晾晒才能成型一根电焊条,工人们戏称这种作业叫“铁棍蘸薄泥”。这种制作工艺,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也很难保证。只能用于普通金属材料的修修补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所需的电焊条全部依赖进口。
落后的状况,侯立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下决心,终生献给焊材事业,做大民族企业。于是他边工作边自学了中学课程,又上了三年业大,取得了化工专业大学文凭,还自学了日语和俄语。凭着聪明、勤奋、爱钻研,他很快被任命为天津电焊条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为彻底改变中国电焊条生产的落后状况,侯立尊作为天津大桥焊材集团和“大桥牌”焊条的创始人之一,亲自挂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一无图纸、二无参照物的条件下,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电焊条生产设备。历时两年时间终于研制成功“螺旋压涂机”、“隧道窑烘干炉”、“自动链条烘干机”等电焊条机械化生产的成套设备。电焊条机械化生产一系列成套设备的问世,终结了我国手工生产电焊条的历史,开启了我国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电焊条的新纪元,同时,催生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现代电焊条制造企业。新型制造工艺下生产的电焊条,不仅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为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明独具中国特色的焊条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电焊条所用的配方,基本上全部是解放前西方国家在我国开办电焊条厂时的遗留配方,配方中的主要材料“金红石”也只产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进口“金红石”是我国当时保证电焊条生产的唯一选择。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焊条制造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生产电焊条必需的原料“金红石”,在西方“反华大合唱”中遭到禁运。失去了“金红石”的供应,中国电焊条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困境。若不及时找到替代材料,并改变原用配方,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我国焊材业,而是整个国家经济。
一筹莫展之际,侯立尊凭借他多年所学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还原钛铁矿石”替代“金红石”。中国有丰富的钛铁矿资源,从理论上讲,钛铁矿经过焙烧形成的还原钛铁矿石,其化学成份和“金红石”接近,可以满足生产电焊条的需要。但实现这一大胆设想的关键是,首先要有出科学的焙烧工艺。侯立尊介绍,当时为将他的设想变成现实,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顶着压力,来到天津市区外的荒郊野地,在一片滩涂上垒起了焙烧窑,带领一批骨干过了近半年的“野人”生活,终于烧出了符合理论上要求的还原钛铁矿石,并立即着手对原有的电焊条配方进行二者置换性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又相继开发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配方,推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电焊条。经国家科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用“还原钛铁矿”生产的电焊条,其质量完全可以和“金红石”为原料的电焊条媲美。单算改变原料、降低生产成本这一项,为国家节省的资金就是天文数字。
有了这两种渣系的配方,不仅及时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电焊条制造业的原料封锁,也终结了我国依赖进口“金红石”生产电焊条的历史,并且开辟了一条用丰富的国内资源低成本生产电焊条的新途径,开创了我国焊材制造业的一片新天地。“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主导了中国电焊条制造业的产品方向,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率先实现中国焊材制造业与国际接轨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天津市电焊条公司生产的大桥牌电焊条,通过了国际上最具权威的“英国劳氏船级社质量认证”。其品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高等级。
在那个国门刚打开的年代,还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曾邀请国际权威机构进行质量认证,甚至连国际认证为何物都不知道。身为天津电焊条公司总工程师的侯立尊则以世界的眼光,自己甘冒政治风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率先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一建议。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质疑,他给出了三大理由:一是他亲自研制的多种电焊条,他自信其质量已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国际认证有绝对把握。二是由他研制的两种电焊条虽早已实现了中国电焊条出口零的突破,但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且批量很小。中国电焊条要想批量出口国际高端市场,就必须拿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个“通行证”。三是唯有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中国的电焊条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继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焊条从此威名远扬,从而迅速大批量走向国际市场,为中国后来跃居全球焊材出口大国做了坚实的铺垫。在促成英国劳氏船级社的中国行之后,侯立尊又亲自主持了大桥牌电焊条接受七国船级社国际权威认证。
1986年,年过六旬,已退休赋闲的侯立尊,看到国内焊材制造企业,尤其是那些较为知名的焊材生产厂家,仍在固守着传统的焊材产品,普通碳钢焊条继续使用着他几十年前发明的“侯氏配方”。国内市场急需的新型高端焊接材料还依赖进口。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他坐立不安,还是强烈的做大做强民族工业的使命感,促使他再次披挂上阵,他要用科技创新铸起一座将中国与世界焊接在一起的焊材“金桥”。
启动资金只有300万,还不够一个大企业购买一台设备。创业的新址选在天津开发区的盐碱滩上。60多岁的老人家带着几十个工人,没黑没白地苦干,冬天睡在四面透风、结着厚厚冰层的活动板房里,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约资金他们用捡来的砖头,自己动手垒烘烤炉……当时购买一条电焊条生产自动配粉线,进口的需800万,国产的要400万,侯老一切因陋就简,自主研发,只用了60多万元就装配了一条先进的自动配粉线,目前这样的生产线他们企业已有7条。
老伴和儿子们心疼他,坚决反对他再次创业,但侯立尊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说:“我不是想去赚大钱发大财,我生来就是干焊材的命,离开了焊材研制就像丢了魂儿似的,活着没一点滋味”。在侯立尊的带领下,企业确定的主攻方向是: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内急需、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市场。
从纤维素型管道专用立向下焊电焊条,到用于石化低温储罐高强超低氢高韧性电焊条;从用于机械制造、铁路提速车辆制造、高速铁路钢轨焊接,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急需的X80管线钢“自保护药芯焊丝”“气保护实芯焊丝”和“气保护药芯焊丝”及“不锈钢药芯焊丝”、“气电立焊药芯焊丝”“金属粉型药芯焊丝”“堆焊药芯焊丝”等许许多多的新品种相继应用到工程中去。
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在良好的口碑中快速成长为拥有2家分公司、8家子公司大型焊材生产企业,有6000多名职工。
所有的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给的
每当谈起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侯立尊总是感慨:“我是一个苦孩子,我能有今天,全靠党和政府,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他一辈子献身焊材事业,退休后又奋斗了25年创造了N个中国之最、N个世界第一,出色完成了将中国打造成“焊材强国”的神圣使命。
最近几年,国外焊材制造商为抢占以至垄断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焊材市场,不断加大并购中国焊材制造业的力度。即便如此,这些国外焊材制造商并没有实现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继而垄断中国焊材市场的预期,甚至连跻身中国焊材主流市场的愿望都成了泡影。
后来又有堪称世界巨子的某国外焊材制造商提出,愿出2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并购“金桥焊材”。国外焊材制造商自信重金诱惑的力量,而“金桥焊材”的回应却是一个干脆的拒绝。用侯立尊的话说,“就是给一座金山,我也不卖!”这是我们中国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民族品牌,岂能轻言“卖”字。
每当聊起对金桥焊材的发展设想,侯立尊总是那样声音宏亮、气宇轩昂。“光靠生产普通焊材的产量第一,销量第一,出口第一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地研发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焊材、特种焊材,才能满足国家飞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而今,他正在完成他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 华南
2009年8月,86岁高龄的侯立尊在第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大会上,获得了代表中国焊接学术界至高荣誉的“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的证书和奖牌。在此之前获此殊荣的9个人都是知名院士或名校教授,他是唯一的从焊材科研和生产第一线脱颖而出的一位焊材专家和企业家。正如颁奖词所述:中国焊接材料领域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创造的科研成果开创了焊材世界的中国时代。
开启中国电焊条生产的新纪元
侯立尊出身贫苦家庭,从小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厂里当学徒工,学习做焊条。后来实在不想给日本人干活了,为了养家糊口,又到一个私人开的工厂里做焊条,他因为好钻研,所以比一般工人懂技术。
1945年他从沈阳回到大连,家里实在是没有活路了,困难死了。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苏联有些坏船要到大连造船厂来维修,当时国民党政府和苏联有协议,指定大连造船厂负责维修苏联的舰船。大连造船厂急需会做焊条的技术工人。于是工厂把他招进厂,让他负责做焊条。那时刚刚从铆接改为焊接,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很少。
当时,大连的共产党还是地下党,造船厂由苏联人掌管。侯立尊回忆说,“记得拔丝厂有一位姓董的,20多岁,比我大,他跟我说,天津发展快,拉着我到天津去干,就这样我和他一起来到天津。”天津解放比较早,1950年,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发展生产,他用50袋面钱,相当于现在2000块钱在河北区小树林租了个小房子住下,在家里开了焊条手工作坊。一共4个人,除了他和姓董的还有一个老头儿跟他从大连来到天津,再加上他妻子。
侯立尊是个内向的人,不爱说话,生产出的焊条虽然质量好,但是卖不出去。于是他找了一个经纪人,替他们卖焊条,给人家多让利。那时从英、美、德国进口一吨焊条要5000块钱,他们自己生产的焊条一吨卖1500至1600块钱,每一吨经纪人能赚三四百块,自己也还有些利润。那时天津连侯立尊的厂子共有3个较大的焊条厂,私人的小焊条厂也有几家。“我家的焊条又好又便宜,办厂的第一年就挣钱了,我花了4000块在河北区陈家沟子买下了一个小四合院。”侯立尊说。
侯立尊说:“那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建设项目特别多,急需焊条,找我加工订货的很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动员我多雇人,扩大生产。我的工厂叫‘中和焊接器材厂’,产品商标‘连环牌’。”
“到1954年,中国由苏联援建156个大项目,当时有个国营的金属构件厂,厂长姓王,是学冶金的,不懂焊接,但我俩很投缘。他问我:你是想发财,还是想……我连想都不想就说,我不想发财,国家需要我就干,我一直是穷人,我没钱,我就是有技术。他说:好,那你就跟我干吧,你以后就是国家干部了。”
“1955年国家搞公私合营试点,第一批试点30户,我就公私合营了。当年的天津重工业局领导,线材公司领导都支持我,基层党组织对我特别好。”侯立尊还记得最后一任厂长书记叫杨宝亮,“他是政府派来的,跟我一样和工人们在车间里干活,沾焊条、码焊条、爬上爬下来烘干焊条。”
据侯立尊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焊材工业,只有生产最普通电焊条的手工作坊。工人们要用手拿着切好的铁芯,在搅拌好的“药剂”池里,多次反复地蘸涂晾晒才能成型一根电焊条,工人们戏称这种作业叫“铁棍蘸薄泥”。这种制作工艺,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也很难保证。只能用于普通金属材料的修修补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所需的电焊条全部依赖进口。
落后的状况,侯立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下决心,终生献给焊材事业,做大民族企业。于是他边工作边自学了中学课程,又上了三年业大,取得了化工专业大学文凭,还自学了日语和俄语。凭着聪明、勤奋、爱钻研,他很快被任命为天津电焊条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为彻底改变中国电焊条生产的落后状况,侯立尊作为天津大桥焊材集团和“大桥牌”焊条的创始人之一,亲自挂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一无图纸、二无参照物的条件下,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电焊条生产设备。历时两年时间终于研制成功“螺旋压涂机”、“隧道窑烘干炉”、“自动链条烘干机”等电焊条机械化生产的成套设备。电焊条机械化生产一系列成套设备的问世,终结了我国手工生产电焊条的历史,开启了我国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电焊条的新纪元,同时,催生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现代电焊条制造企业。新型制造工艺下生产的电焊条,不仅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为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明独具中国特色的焊条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电焊条所用的配方,基本上全部是解放前西方国家在我国开办电焊条厂时的遗留配方,配方中的主要材料“金红石”也只产在西方的一些国家。进口“金红石”是我国当时保证电焊条生产的唯一选择。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电焊条制造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生产电焊条必需的原料“金红石”,在西方“反华大合唱”中遭到禁运。失去了“金红石”的供应,中国电焊条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困境。若不及时找到替代材料,并改变原用配方,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我国焊材业,而是整个国家经济。
一筹莫展之际,侯立尊凭借他多年所学的知识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还原钛铁矿石”替代“金红石”。中国有丰富的钛铁矿资源,从理论上讲,钛铁矿经过焙烧形成的还原钛铁矿石,其化学成份和“金红石”接近,可以满足生产电焊条的需要。但实现这一大胆设想的关键是,首先要有出科学的焙烧工艺。侯立尊介绍,当时为将他的设想变成现实,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顶着压力,来到天津市区外的荒郊野地,在一片滩涂上垒起了焙烧窑,带领一批骨干过了近半年的“野人”生活,终于烧出了符合理论上要求的还原钛铁矿石,并立即着手对原有的电焊条配方进行二者置换性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又相继开发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配方,推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电焊条。经国家科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用“还原钛铁矿”生产的电焊条,其质量完全可以和“金红石”为原料的电焊条媲美。单算改变原料、降低生产成本这一项,为国家节省的资金就是天文数字。
有了这两种渣系的配方,不仅及时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电焊条制造业的原料封锁,也终结了我国依赖进口“金红石”生产电焊条的历史,并且开辟了一条用丰富的国内资源低成本生产电焊条的新途径,开创了我国焊材制造业的一片新天地。“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主导了中国电焊条制造业的产品方向,并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率先实现中国焊材制造业与国际接轨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天津市电焊条公司生产的大桥牌电焊条,通过了国际上最具权威的“英国劳氏船级社质量认证”。其品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高等级。
在那个国门刚打开的年代,还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曾邀请国际权威机构进行质量认证,甚至连国际认证为何物都不知道。身为天津电焊条公司总工程师的侯立尊则以世界的眼光,自己甘冒政治风险,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率先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一建议。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质疑,他给出了三大理由:一是他亲自研制的多种电焊条,他自信其质量已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国际认证有绝对把握。二是由他研制的两种电焊条虽早已实现了中国电焊条出口零的突破,但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且批量很小。中国电焊条要想批量出口国际高端市场,就必须拿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个“通行证”。三是唯有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中国的电焊条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继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焊条从此威名远扬,从而迅速大批量走向国际市场,为中国后来跃居全球焊材出口大国做了坚实的铺垫。在促成英国劳氏船级社的中国行之后,侯立尊又亲自主持了大桥牌电焊条接受七国船级社国际权威认证。
1986年,年过六旬,已退休赋闲的侯立尊,看到国内焊材制造企业,尤其是那些较为知名的焊材生产厂家,仍在固守着传统的焊材产品,普通碳钢焊条继续使用着他几十年前发明的“侯氏配方”。国内市场急需的新型高端焊接材料还依赖进口。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他坐立不安,还是强烈的做大做强民族工业的使命感,促使他再次披挂上阵,他要用科技创新铸起一座将中国与世界焊接在一起的焊材“金桥”。
启动资金只有300万,还不够一个大企业购买一台设备。创业的新址选在天津开发区的盐碱滩上。60多岁的老人家带着几十个工人,没黑没白地苦干,冬天睡在四面透风、结着厚厚冰层的活动板房里,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约资金他们用捡来的砖头,自己动手垒烘烤炉……当时购买一条电焊条生产自动配粉线,进口的需800万,国产的要400万,侯老一切因陋就简,自主研发,只用了60多万元就装配了一条先进的自动配粉线,目前这样的生产线他们企业已有7条。
老伴和儿子们心疼他,坚决反对他再次创业,但侯立尊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说:“我不是想去赚大钱发大财,我生来就是干焊材的命,离开了焊材研制就像丢了魂儿似的,活着没一点滋味”。在侯立尊的带领下,企业确定的主攻方向是: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内急需、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市场。
从纤维素型管道专用立向下焊电焊条,到用于石化低温储罐高强超低氢高韧性电焊条;从用于机械制造、铁路提速车辆制造、高速铁路钢轨焊接,到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急需的X80管线钢“自保护药芯焊丝”“气保护实芯焊丝”和“气保护药芯焊丝”及“不锈钢药芯焊丝”、“气电立焊药芯焊丝”“金属粉型药芯焊丝”“堆焊药芯焊丝”等许许多多的新品种相继应用到工程中去。
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在良好的口碑中快速成长为拥有2家分公司、8家子公司大型焊材生产企业,有6000多名职工。
所有的荣誉都是党和政府给的
每当谈起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侯立尊总是感慨:“我是一个苦孩子,我能有今天,全靠党和政府,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他一辈子献身焊材事业,退休后又奋斗了25年创造了N个中国之最、N个世界第一,出色完成了将中国打造成“焊材强国”的神圣使命。
最近几年,国外焊材制造商为抢占以至垄断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焊材市场,不断加大并购中国焊材制造业的力度。即便如此,这些国外焊材制造商并没有实现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继而垄断中国焊材市场的预期,甚至连跻身中国焊材主流市场的愿望都成了泡影。
后来又有堪称世界巨子的某国外焊材制造商提出,愿出2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并购“金桥焊材”。国外焊材制造商自信重金诱惑的力量,而“金桥焊材”的回应却是一个干脆的拒绝。用侯立尊的话说,“就是给一座金山,我也不卖!”这是我们中国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民族品牌,岂能轻言“卖”字。
每当聊起对金桥焊材的发展设想,侯立尊总是那样声音宏亮、气宇轩昂。“光靠生产普通焊材的产量第一,销量第一,出口第一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地研发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焊材、特种焊材,才能满足国家飞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而今,他正在完成他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