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下文称作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是美国史密森学会的第18座博物馆,拥有三座设施,分别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馆、位于纽约市的乔治•古斯塔夫•赫耶(George Gustav Heye)中心和位于马里兰州的文化资源中心。其中,华盛顿国家馆于2004年9月21日对公众开放,是一座较新的设施;乔治•古斯塔夫•赫耶中心是一座永久性博物馆;文化资源中心则是一个研究和收藏单位。该馆致力于保存、研究和展示与美国原住民有关的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和艺术。博物馆与西半球的原住民一起合作,通过重申他们的传统和信仰、鼓励当代艺术表达、给予话语权等方式,努力保护并促进他们的文化。
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有着海量的收藏品,其文物涉及范围极其宽泛,数量超过80万件,大都有着极高的美学、宗教和历史价值,也有一部分仅仅是家什物件。这些收藏品的85%来自一个叫做乔治•古斯塔夫•赫耶的人的私人搜集。据说为了搜集印第安人藏品,此人自1903年以来开着货车跑遍了南北美洲,前后持续了54年。该馆的藏品覆盖了美洲原住民所有主要的文化地区,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印第安部族的全部、加拿大的大部,还有中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文化类型的大多数。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收藏品涵盖自古印第安人的石器到当代的工艺品。博物馆还拥有电影、声像藏品、纸质档案以及数量超过30万张的照片档案,其中的照片档案对美洲原住民生活的描述,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
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的三个场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馆。
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周围,可谓场馆如林。华盛顿馆处于美国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和美国国家植物园之间。但即使从外观看,华盛顿馆也是如此地与众不同。这座5层楼的建筑的外墙由石灰石砌筑,从外表看略显弯曲,很好地代表了美国西南部沙漠峡谷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后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为了更好地体现印第安文化的特征,负责设计的美国印第安裔建筑师杜安•布鲁•斯普劳斯指出:“要让参观者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老印第安风情。”展馆内分布着的“森林”、“湿地”、“草场”和“传统种植区”等区域,其中散放着40多块在古代印第安人建筑中常用的“始祖岩”,以此代表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这片古老的土地。
总体而言,美国的印第安人在设计和运作这座博物馆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有别于欧美博物馆的氛围和体验。多娜•E•豪斯是一位植物学家,负责指导该馆的景观设计,其设计理念是:“让景观流淌进博物馆的建筑,成为这里的环境。景观就是树木,就是岩石,就是水体,它们是博物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有机流的主题与该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圆滑曲面墙体彼此烘托、交相辉映。
除了建筑上的“印第安特色”之外,博物馆中的展品也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风情。人们熟悉的印第安人的羽毛头饰、挂珠项链、战斧、编织篮和陶器等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副馆长伯恩斯泰因是这么诠释陈列其中的展品的:“每一件展品并不仅仅是一件展品而已,它们实际上承载着印第安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过去,印第安人比较缺钱,为此他们很愿意变卖部族中的物件,如今他们则通过这些东西来讲述有关自己文化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早在该博物馆动工之前,建造者们就与各个印第安原住民部落协商,询问他们对这个博物馆的要求。了解后,博物馆方面认识到,印第安人并不希望自己的部族生活和文化展览只是被静态地展示,而是希望通过使用博物馆及其藏展品接触到自己的文物和当代文化。一位切罗基族的酋长威尔玛•曼基勒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个重要的机会来告诉人们,印第安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的参与者,而不是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的事物。”
这种要求使得这个博物馆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而且在运作模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印第安各部落不仅可以接触到印第安人博物馆里的展品,还可以申请使用存放在该馆兄弟单位里的文物,这个单位就是位于马里兰州的文化资源中心。用博物馆主管文化资源的伯恩斯泰因先生的话说:“每一件物品在我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藏品或者文物。”
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这种生机勃勃的文化参与。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印第安部落米卓普达,发现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鹿皮罩衫,而这种罩衫与本族的一种古老祭祀舞蹈有关。自1906年以来,因为罩衫的失传,这种舞蹈再也没人表演过了。为了恢复表演这种舞蹈,这个部落的人们就向博物馆商借这件罩衫。伯恩斯泰因先生随即带着这件鹿皮衣服去了米卓普达部落所在地,让部落里的人照着它的样子进行复制。因为这件罩衫,该部落的这种舞蹈得以重现生机。
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华盛顿馆项目共耗资2.1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1.19亿美元。剩下的1亿美元从民间募集得到,这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有着海量的收藏品,其文物涉及范围极其宽泛,数量超过80万件,大都有着极高的美学、宗教和历史价值,也有一部分仅仅是家什物件。这些收藏品的85%来自一个叫做乔治•古斯塔夫•赫耶的人的私人搜集。据说为了搜集印第安人藏品,此人自1903年以来开着货车跑遍了南北美洲,前后持续了54年。该馆的藏品覆盖了美洲原住民所有主要的文化地区,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印第安部族的全部、加拿大的大部,还有中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文化类型的大多数。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收藏品涵盖自古印第安人的石器到当代的工艺品。博物馆还拥有电影、声像藏品、纸质档案以及数量超过30万张的照片档案,其中的照片档案对美洲原住民生活的描述,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
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的三个场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馆。
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周围,可谓场馆如林。华盛顿馆处于美国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和美国国家植物园之间。但即使从外观看,华盛顿馆也是如此地与众不同。这座5层楼的建筑的外墙由石灰石砌筑,从外表看略显弯曲,很好地代表了美国西南部沙漠峡谷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后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为了更好地体现印第安文化的特征,负责设计的美国印第安裔建筑师杜安•布鲁•斯普劳斯指出:“要让参观者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老印第安风情。”展馆内分布着的“森林”、“湿地”、“草场”和“传统种植区”等区域,其中散放着40多块在古代印第安人建筑中常用的“始祖岩”,以此代表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这片古老的土地。
总体而言,美国的印第安人在设计和运作这座博物馆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有别于欧美博物馆的氛围和体验。多娜•E•豪斯是一位植物学家,负责指导该馆的景观设计,其设计理念是:“让景观流淌进博物馆的建筑,成为这里的环境。景观就是树木,就是岩石,就是水体,它们是博物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有机流的主题与该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圆滑曲面墙体彼此烘托、交相辉映。
除了建筑上的“印第安特色”之外,博物馆中的展品也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风情。人们熟悉的印第安人的羽毛头饰、挂珠项链、战斧、编织篮和陶器等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都能在这里找到。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副馆长伯恩斯泰因是这么诠释陈列其中的展品的:“每一件展品并不仅仅是一件展品而已,它们实际上承载着印第安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过去,印第安人比较缺钱,为此他们很愿意变卖部族中的物件,如今他们则通过这些东西来讲述有关自己文化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早在该博物馆动工之前,建造者们就与各个印第安原住民部落协商,询问他们对这个博物馆的要求。了解后,博物馆方面认识到,印第安人并不希望自己的部族生活和文化展览只是被静态地展示,而是希望通过使用博物馆及其藏展品接触到自己的文物和当代文化。一位切罗基族的酋长威尔玛•曼基勒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个重要的机会来告诉人们,印第安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的参与者,而不是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的事物。”
这种要求使得这个博物馆不仅在外观上独具特色,而且在运作模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印第安各部落不仅可以接触到印第安人博物馆里的展品,还可以申请使用存放在该馆兄弟单位里的文物,这个单位就是位于马里兰州的文化资源中心。用博物馆主管文化资源的伯恩斯泰因先生的话说:“每一件物品在我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藏品或者文物。”
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这种生机勃勃的文化参与。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印第安部落米卓普达,发现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鹿皮罩衫,而这种罩衫与本族的一种古老祭祀舞蹈有关。自1906年以来,因为罩衫的失传,这种舞蹈再也没人表演过了。为了恢复表演这种舞蹈,这个部落的人们就向博物馆商借这件罩衫。伯恩斯泰因先生随即带着这件鹿皮衣服去了米卓普达部落所在地,让部落里的人照着它的样子进行复制。因为这件罩衫,该部落的这种舞蹈得以重现生机。
美国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华盛顿馆项目共耗资2.1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1.19亿美元。剩下的1亿美元从民间募集得到,这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