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洁篪,从一个电表工人起步开始外交生涯,历任中国外交部翻译、驻美大使、外交部长等职,现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稳重儒雅、逻辑缜密,杨洁篪一直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外交魅力。前不久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会议上,杨洁篪和现任外交部长王毅面对美国代表的高压态势,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再次彰显了我国“外交天团”的大国风范,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老布什眼里的“老虎杨”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数日前,中美高层战略会议上的这几句话,现在在微博上还有相当高的热度。说这话的人,正是我国前外交部长、现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
从事外交工作四十余年,杨洁篪被认为是最熟谙美国和美国文化的外交官。1977年,邓小平会见老布什时,就是杨洁篪担任的现场翻译。因为翻译直白准确,表达犀利有见地,老布什直接称其“老虎杨”——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勇猛,沉默而有力量。一旦盯紧了目标,就咬住绝不松口。
这位犀利的中国外交官,在中美正式建交四十多年后再一次坐在了谈判桌前。第二场会议开始前,外交部长王毅问他,午饭吃了吗?杨洁篪回答:我吃的泡面。简单的回答背后透露的是一名外交官的担当。
●“懂英语的学徒工”
1950年5月1日,杨洁篪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这一年是农历的虎年,按照传统的说法,属虎之人性猛,于是父亲在“虎”字头上加了一个“竹”字,意在使其“刚柔相济”。
小时候,每天清晨5点,杨洁篪就被祖父叫醒开始伏案练字,纸的摆放、毛笔的握法、身板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小学六年,天天如此,大抵他的儒雅气息从那时就埋下了种子。1963年夏,小学毕业的杨洁篪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1968年冬,“上山下乡”运动兴起,18岁的杨洁篪成为了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四年。下班后,杨洁篪总是喜欢专注地阅读英语书。工友们都笑他: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能用得到英语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电表厂陆陆续续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除了杨洁篪,没有人看得懂。他开始得到领导的重视,常跟随领导外出完成翻译任务。
●命运的拐点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引发了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交高潮。面对外事部门人才匮乏的局面,周恩来总理决定选派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1973年,杨洁篪幸运地被选中赴英国深造。
三年后,杨洁篪回国进入外交部翻译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朝内大街225号的外交部英文处,年轻的杨洁篪经常拿着笔记本主动向别人请教各种问题。“很刻苦,爱学习,谦虚谨慎。”这是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对杨洁篪的评价。
很快,杨洁篪出色的语言能力让他得到了为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机会。在此期间,杨洁篪总是用心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然后再自己反复琢磨。
1977年,中国政府邀请乔治·布什及其家人访华,杨洁篪全程陪同翻译。那一年,中美关系缓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甚至评述:“如果说,老布什与中国的情感地带早已是绿荫一片,那么,应该有杨洁篪的一份功劳。”
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杨洁篪曾在四任驻美大使麾下供职,从二等秘书升为一等秘书,直至政务参赞、公使,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外交官。
●履新的严峻考验
2001年2月16日,楊洁篪被任命为第七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履新不久,杨洁篪就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猝然发生,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片面地把责任推卸给中国方面,中美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在此情势之下,第一线外交官如何应对变化,表达政府立场,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接受CNN采访时,杨洁篪通过美国日常生活的简单道理,通俗浅显地说明撞机事件的是非曲直:“就拿美国举例来说,有一个家庭,一所房子,一个前院,有一伙人总是在这家门前的街上开着车徘徊,不到你的前院,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家里有人出来查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我认为,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做一些检查和调查。如果这种道理可以成立的话,我想美国人民能够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断,到底该怪罪谁,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车也毁了,人也失踪了,可对方只是说,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杨洁篪接受CNN专访之后,赞同美国政府向中国道歉者的比例由最初不足20%,猛增到后来的50%以上。
这场危机最终以美国驻华大使出面道歉而获得解决,年轻的杨洁篪也“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外交能力”。美国华人社团“百人会”前主席杨雪兰说:“他思想开明,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以超越的姿态借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人际沟通,这让他更加平易近人,他阐述的立场和观点听众往往更容易接受。”
●大国儒帅
71岁的杨洁篪仍然时刻都在学习。业务能力强、为人谦和、处事稳健,颇有儒帅之风。——这是外交部同仁对杨洁篪共同的感受。场上的杨洁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场下的杨洁篪博学多才、爱好广泛。他爱读书,善钻研,喜欢书法、戏剧和打乒乓球。杨洁篪说:“一个外交官只有深谙自己的文化,才算有了根,才不会轻如浮萍、薄如蝉翼。”
杨洁篪曾在外交部一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阐述了他对外交工作的理念:“当前中国国力增强,更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如今,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这也是考验外交家智慧和魄力的时刻。杨洁篪和中国其他外交官一道,在秉承和平外交理念的同时,自信地在大国外交的舞台上行稳致远。
(一航整理)
杨洁篪精彩语录
1.我们希望外界能够了解中国的独特性和真实国情,我们更希望一些人能够抛弃他们的有色眼镜和思维定式,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我既喜欢油画,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但是如果有人用油画的标准来欣赏中国的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
2.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如果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而把侵犯一个国家利益的事看成理所当然,那么公理何在?
3.我们始终认为,国家间的利益虽然重要,但是道义和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利益,没有朋友,那就未免太孤单、太无趣了。
●老布什眼里的“老虎杨”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数日前,中美高层战略会议上的这几句话,现在在微博上还有相当高的热度。说这话的人,正是我国前外交部长、现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
从事外交工作四十余年,杨洁篪被认为是最熟谙美国和美国文化的外交官。1977年,邓小平会见老布什时,就是杨洁篪担任的现场翻译。因为翻译直白准确,表达犀利有见地,老布什直接称其“老虎杨”——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勇猛,沉默而有力量。一旦盯紧了目标,就咬住绝不松口。
这位犀利的中国外交官,在中美正式建交四十多年后再一次坐在了谈判桌前。第二场会议开始前,外交部长王毅问他,午饭吃了吗?杨洁篪回答:我吃的泡面。简单的回答背后透露的是一名外交官的担当。
●“懂英语的学徒工”
1950年5月1日,杨洁篪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一个普通家庭。这一年是农历的虎年,按照传统的说法,属虎之人性猛,于是父亲在“虎”字头上加了一个“竹”字,意在使其“刚柔相济”。
小时候,每天清晨5点,杨洁篪就被祖父叫醒开始伏案练字,纸的摆放、毛笔的握法、身板的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小学六年,天天如此,大抵他的儒雅气息从那时就埋下了种子。1963年夏,小学毕业的杨洁篪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1968年冬,“上山下乡”运动兴起,18岁的杨洁篪成为了上海浦江电表厂的一名工人,一干就是四年。下班后,杨洁篪总是喜欢专注地阅读英语书。工友们都笑他: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能用得到英语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电表厂陆陆续续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除了杨洁篪,没有人看得懂。他开始得到领导的重视,常跟随领导外出完成翻译任务。
●命运的拐点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引发了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交高潮。面对外事部门人才匮乏的局面,周恩来总理决定选派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1973年,杨洁篪幸运地被选中赴英国深造。
三年后,杨洁篪回国进入外交部翻译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朝内大街225号的外交部英文处,年轻的杨洁篪经常拿着笔记本主动向别人请教各种问题。“很刻苦,爱学习,谦虚谨慎。”这是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对杨洁篪的评价。
很快,杨洁篪出色的语言能力让他得到了为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机会。在此期间,杨洁篪总是用心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然后再自己反复琢磨。
1977年,中国政府邀请乔治·布什及其家人访华,杨洁篪全程陪同翻译。那一年,中美关系缓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甚至评述:“如果说,老布什与中国的情感地带早已是绿荫一片,那么,应该有杨洁篪的一份功劳。”
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杨洁篪曾在四任驻美大使麾下供职,从二等秘书升为一等秘书,直至政务参赞、公使,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外交官。
●履新的严峻考验
2001年2月16日,楊洁篪被任命为第七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履新不久,杨洁篪就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猝然发生,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片面地把责任推卸给中国方面,中美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在此情势之下,第一线外交官如何应对变化,表达政府立场,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接受CNN采访时,杨洁篪通过美国日常生活的简单道理,通俗浅显地说明撞机事件的是非曲直:“就拿美国举例来说,有一个家庭,一所房子,一个前院,有一伙人总是在这家门前的街上开着车徘徊,不到你的前院,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家里有人出来查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我认为,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做一些检查和调查。如果这种道理可以成立的话,我想美国人民能够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断,到底该怪罪谁,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车也毁了,人也失踪了,可对方只是说,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杨洁篪接受CNN专访之后,赞同美国政府向中国道歉者的比例由最初不足20%,猛增到后来的50%以上。
这场危机最终以美国驻华大使出面道歉而获得解决,年轻的杨洁篪也“向世界证明了他的外交能力”。美国华人社团“百人会”前主席杨雪兰说:“他思想开明,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以超越的姿态借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人际沟通,这让他更加平易近人,他阐述的立场和观点听众往往更容易接受。”
●大国儒帅
71岁的杨洁篪仍然时刻都在学习。业务能力强、为人谦和、处事稳健,颇有儒帅之风。——这是外交部同仁对杨洁篪共同的感受。场上的杨洁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场下的杨洁篪博学多才、爱好广泛。他爱读书,善钻研,喜欢书法、戏剧和打乒乓球。杨洁篪说:“一个外交官只有深谙自己的文化,才算有了根,才不会轻如浮萍、薄如蝉翼。”
杨洁篪曾在外交部一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阐述了他对外交工作的理念:“当前中国国力增强,更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如今,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这也是考验外交家智慧和魄力的时刻。杨洁篪和中国其他外交官一道,在秉承和平外交理念的同时,自信地在大国外交的舞台上行稳致远。
(一航整理)
杨洁篪精彩语录
1.我们希望外界能够了解中国的独特性和真实国情,我们更希望一些人能够抛弃他们的有色眼镜和思维定式,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我既喜欢油画,也喜欢中国的水墨画,但是如果有人用油画的标准来欣赏中国的水墨画,那恐怕就要出错。
2.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如果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而把侵犯一个国家利益的事看成理所当然,那么公理何在?
3.我们始终认为,国家间的利益虽然重要,但是道义和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利益,没有朋友,那就未免太孤单、太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