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帮扶问题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内涵,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指导;对策
  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内涵
  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群体:
  一是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二是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三是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四是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高职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但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具体的体现在以下:
  1.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等全程化指导。
  2.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职业选择与现实脱节
  毕业生职业生涯认知不实际,就业地域选择的聚集现象比较明显。经调查,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大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
  3.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
  三、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对策
  为了改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考虑:
  1.特殊群体学生要确立职业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要及早作好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长,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激发自己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加强知识储备,注重实践技能锻炼,提高职业能力。
  二是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和从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提升职业技能。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和职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技能和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要作好职业发展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既要树立就业信心,又要摆正心态,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期望。人力资源在大城市、发达地区逐渐饱和之后必然要向基层、偏远地区转移。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学生应该踊跃去基层工作,基层是大有作为的地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走向基层,走向新农村,走向中小企业,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
  一是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二是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四是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五是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职院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3.加强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作用,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自卑、逃避现实、消极迷茫、嫉妒攀比等心理,可以通过年级团体辅导、就业心理培训、就业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并与学院团委联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加强心理沟通,帮助贫困毕业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能力、增强自信,预防和消除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提高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不能较好地掌握高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应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5.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鼓励特殊群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色岗位计划”、“选聘高职院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功校友宣讲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定位、科学择业,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6.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
  要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帮扶,还应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对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职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未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要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微音.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策略[J].理论月刊,2010
  [2]罗铃丽,黄斌锋.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3]梁晓明,李睿.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平禹煤电公司一矿东翼五采区-415泄水巷掘进工作面作业中,要运用科学技术掌握煤(岩)层赋存特征,及时做好爆炸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煤(岩)层;预防;措施  一、煤(岩)层赋存特征  叙述煤(岩)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性系数(f)、预计巷道揭露的各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特征分析。  (1)顶板直接顶为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灰色,薄层状成分以石英为主。厚度11.5m,f=4-6;
乡贤参与乡村政治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软治理形式,对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和协助国家统治有所裨益,可借鉴到当前乡村治理中,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乡贤治村实则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前期投入大,风险集中,资金回收周期长,因而企业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