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公元618—907年),自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是封建文化和艺术繁荣的鼎盛时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高速发展同使中国乐舞艺术在这个时代发展到高峰。
唐代乐舞样式的全面性、分类的广阔性是其他朝代所不能企及的。其中以娱人娱神的宗教祭祀乐舞是唐代乐舞的一个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唐代乐舞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与进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篇论文只是对唐代乐舞之中的宗教祭祀乐舞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和探索,为的是可以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宗教祭祀乐舞,并探寻它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唐代乐舞;宗教祭祀;影响
一、宗教祭祀乐舞
(一)、宗教祭祀在古代舞蹈中的运用
宗教祭祀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宗教活动,它是沉甸甸的,因为那上面有人们的愿望,人们的信仰,另一方面说,它是有力量的,因为他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而用舞蹈表现这种对超脱大自然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演绎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舞蹈,使无形变为有行,是对神秘形象的人格化。人们通过宗教舞蹈其实就是传达一种愿望,一种心灵的寄托,以求神灵庇佑他们的氏族一切顺利平安,庄稼丰收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巫师”这个新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代表着宗教祭祀乐舞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也说明宗教祭祀乐舞也已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宗教和祭祀是两种艺术的交融,就像一杯上等的茶,只有茶香和沸腾的水相交融才会呈现出一杯极品的茶。艺术与宗教的相融也是一样,通过宗教祭祀舞蹈的展现,诠释了艺术与宗教的相融。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刺激了原始人类的艺术神经,产生了原始舞蹈,而祭祀舞蹈同样属于舞蹈,因此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成为了祭祀舞蹈的起源。在原始宗教祭舞蹈中,人们把图腾中的动植物视为神灵的化身,用舞蹈来表现对图腾的敬意和崇拜,人们认为神灵可以保佑他们的氏族世世代代不断壮大、繁荣昌盛、永远流传下去。人们用舞蹈来颂扬祖先和神明的功绩,以求神灵的庇佑。
古老的宗教舞蹈,它代表着古老宗教文化在舞蹈中的运用,是舞蹈与宗教的完美结合。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摊舞、佛教的“打鬼”、萨满教的“跳神”。
二、唐代乐舞中的宗教祭祀乐舞
随着唐代舞蹈的高速发展,枯燥无味的宗教祭祀舞蹈已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人们不单单追求宗教祭祀乐舞的庄重神秘,更要求它向美化、艺术化、娱神娱人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正是宗教祭祀乐舞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唐代的寺院祭祀舞蹈活动
据敦煌遗书中关于举行佛事活动时表演舞蹈的记载说:斯坦因·3929号写卷中董保德等建造《兰若功德颂文》有:“白鹤沐玉豪之舞,菓唇疑笑,演花勾于花台”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寺院的宗教祭祀舞蹈活动规模盛大,并且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欣赏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宗教舞蹈大量吸收了世俗舞蹈,这与当时唐代的宗教艺术向民族化、艺术化、娱神娱人的方向发展有很大关系。
敦煌乐舞是唐代中寺院祭祀舞蹈中的代表,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上,也有这样的景象出现。我们耳熟能详的《菩萨蛮》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二)、唐代的民间祭祀舞蹈
人民相信巫能通神,可以传达百姓的愿望,可以将人间的苦难传达给神灵,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所以每到久旱不雨、亲人远行,人民都会以歌舞祭祀,希望能够天降大雨保证丰收、亲人会一路平安。
唐代,无论是盛大的寺院祭舞活动,或是民间的祭祀舞蹈,都是当时宗教祭祀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都受到了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是盛大节日上的群众性的歌舞游行活动、宴饮期间的即兴舞蹈、娱己娱人礼仪性舞蹈,还是对民间舞蹈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歌舞艺人的产生,亦或是各种宗教祭祀舞蹈。这一切,在广度及深度上都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舞蹈文化,才使得唐代的舞蹈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风格各异、技艺精湛、样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舞蹈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新世纪舞蹈工作者永远学习的财富和经典。
三、从唐代舞蹈美学的角度分析宗教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唐代提出的“行礼乐知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忘”;“悲悦在人心”;“乐所以美盛德形容”;“闲其邪,正其颓”;“舞者所以激扬其气”;“乐之容,舞为则”的舞蹈美学思想,直接论述出了一个道理——抒发情志,舞蹈为其最。前面提到的都是对舞蹈本身的美学要求和分析。不光如此,唐代舞蹈对形式美的讲求,使舞蹈远远超出了前代水平。对审美观点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舞蹈的发展,使得“圆”作为中国舞蹈的精髓,也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靈魂。在中国舞蹈中出现了“三道弯”的元素,多出现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中。唐代乐舞的繁荣,后代舞蹈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源于舞蹈的独立。
宗教舞蹈对舞蹈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宗教性、政治性和审美性。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更直接影响了舞蹈艺术。
宗教祭祀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其对民间舞的发展,一直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正负两方面都有精华和糟粕,而这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促进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因此宗教祭祀乐舞在形成古代舞蹈规范和审美传统方面提供了条件。
宗教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的重要部分,它是舞蹈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流传下来。它的繁荣发展,完美蜕变使得中国舞蹈艺术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宗教信仰就像一个民族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一种民族的符号,也是舞蹈艺术产生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发展史》 王克芬著
[2]、《中国舞蹈美学》 袁禾著
[3]、《舞祭》 黄小明 胡晶莹著
[4]、《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 刘青戈著
[5]、《舞蹈文化》 李炜 任芳著
[6]、《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 金秋著
[7]、《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袁禾
唐代乐舞样式的全面性、分类的广阔性是其他朝代所不能企及的。其中以娱人娱神的宗教祭祀乐舞是唐代乐舞的一个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唐代乐舞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与进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篇论文只是对唐代乐舞之中的宗教祭祀乐舞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和探索,为的是可以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宗教祭祀乐舞,并探寻它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唐代乐舞;宗教祭祀;影响
一、宗教祭祀乐舞
(一)、宗教祭祀在古代舞蹈中的运用
宗教祭祀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宗教活动,它是沉甸甸的,因为那上面有人们的愿望,人们的信仰,另一方面说,它是有力量的,因为他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而用舞蹈表现这种对超脱大自然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演绎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舞蹈,使无形变为有行,是对神秘形象的人格化。人们通过宗教舞蹈其实就是传达一种愿望,一种心灵的寄托,以求神灵庇佑他们的氏族一切顺利平安,庄稼丰收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巫师”这个新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代表着宗教祭祀乐舞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也说明宗教祭祀乐舞也已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了。
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宗教和祭祀是两种艺术的交融,就像一杯上等的茶,只有茶香和沸腾的水相交融才会呈现出一杯极品的茶。艺术与宗教的相融也是一样,通过宗教祭祀舞蹈的展现,诠释了艺术与宗教的相融。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刺激了原始人类的艺术神经,产生了原始舞蹈,而祭祀舞蹈同样属于舞蹈,因此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成为了祭祀舞蹈的起源。在原始宗教祭舞蹈中,人们把图腾中的动植物视为神灵的化身,用舞蹈来表现对图腾的敬意和崇拜,人们认为神灵可以保佑他们的氏族世世代代不断壮大、繁荣昌盛、永远流传下去。人们用舞蹈来颂扬祖先和神明的功绩,以求神灵的庇佑。
古老的宗教舞蹈,它代表着古老宗教文化在舞蹈中的运用,是舞蹈与宗教的完美结合。如民间的巫舞、师公舞、摊舞、佛教的“打鬼”、萨满教的“跳神”。
二、唐代乐舞中的宗教祭祀乐舞
随着唐代舞蹈的高速发展,枯燥无味的宗教祭祀舞蹈已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人们不单单追求宗教祭祀乐舞的庄重神秘,更要求它向美化、艺术化、娱神娱人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正是宗教祭祀乐舞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唐代的寺院祭祀舞蹈活动
据敦煌遗书中关于举行佛事活动时表演舞蹈的记载说:斯坦因·3929号写卷中董保德等建造《兰若功德颂文》有:“白鹤沐玉豪之舞,菓唇疑笑,演花勾于花台”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寺院的宗教祭祀舞蹈活动规模盛大,并且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欣赏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宗教舞蹈大量吸收了世俗舞蹈,这与当时唐代的宗教艺术向民族化、艺术化、娱神娱人的方向发展有很大关系。
敦煌乐舞是唐代中寺院祭祀舞蹈中的代表,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上,也有这样的景象出现。我们耳熟能详的《菩萨蛮》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二)、唐代的民间祭祀舞蹈
人民相信巫能通神,可以传达百姓的愿望,可以将人间的苦难传达给神灵,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所以每到久旱不雨、亲人远行,人民都会以歌舞祭祀,希望能够天降大雨保证丰收、亲人会一路平安。
唐代,无论是盛大的寺院祭舞活动,或是民间的祭祀舞蹈,都是当时宗教祭祀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都受到了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论是盛大节日上的群众性的歌舞游行活动、宴饮期间的即兴舞蹈、娱己娱人礼仪性舞蹈,还是对民间舞蹈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歌舞艺人的产生,亦或是各种宗教祭祀舞蹈。这一切,在广度及深度上都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舞蹈的高度发展。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舞蹈文化,才使得唐代的舞蹈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风格各异、技艺精湛、样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舞蹈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新世纪舞蹈工作者永远学习的财富和经典。
三、从唐代舞蹈美学的角度分析宗教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唐代提出的“行礼乐知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忘”;“悲悦在人心”;“乐所以美盛德形容”;“闲其邪,正其颓”;“舞者所以激扬其气”;“乐之容,舞为则”的舞蹈美学思想,直接论述出了一个道理——抒发情志,舞蹈为其最。前面提到的都是对舞蹈本身的美学要求和分析。不光如此,唐代舞蹈对形式美的讲求,使舞蹈远远超出了前代水平。对审美观点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舞蹈的发展,使得“圆”作为中国舞蹈的精髓,也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靈魂。在中国舞蹈中出现了“三道弯”的元素,多出现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中。唐代乐舞的繁荣,后代舞蹈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源于舞蹈的独立。
宗教舞蹈对舞蹈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宗教性、政治性和审美性。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更直接影响了舞蹈艺术。
宗教祭祀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其对民间舞的发展,一直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正负两方面都有精华和糟粕,而这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促进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因此宗教祭祀乐舞在形成古代舞蹈规范和审美传统方面提供了条件。
宗教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的重要部分,它是舞蹈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流传下来。它的繁荣发展,完美蜕变使得中国舞蹈艺术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宗教信仰就像一个民族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一种民族的符号,也是舞蹈艺术产生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发展史》 王克芬著
[2]、《中国舞蹈美学》 袁禾著
[3]、《舞祭》 黄小明 胡晶莹著
[4]、《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 刘青戈著
[5]、《舞蹈文化》 李炜 任芳著
[6]、《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 金秋著
[7]、《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 袁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