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们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其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有下面两个含义: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长期以来,教学以成绩分数来评估教师之优劣,学生之好坏,使数学教学陷于题海战中,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机械的训练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累得苦不堪言,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厌学、辍学。只有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以下几条途径:(1)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2)正视学生差异,立足实际,分层次要求。(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4)减少考试次数,增加随堂考查。
(二)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由于旧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学校老师重成绩;在家里家长重分数,为孩子的学习花精力、费时间在所不惜,至于花钱,更不在话下,凡是关于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不管质量如何,一律都买,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一味地强调分数,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以致于由从前的“望子成龙”变成如今的“逼子成龙”。
二、给学生的发展以宽松的空间
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昭示着这样一条定律:宽松的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教育,是一种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自己“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数学知识。教师教态应慈祥亲切,循循善诱,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尽量不直接否定学生,多给他们一份表扬,一份鼓励,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如:在教学时,有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说:“不知道”,我就用和善的目光礼貌地说:“没关系,请坐,请再想一想。”有的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便用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直到他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过于严肃,更不应该训斥、讽刺、挖苦学生。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说一些幽默而又风趣的话或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生源不同,基础不同,智力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不能“一刀切”。成绩差的同学,有时听不懂,可以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可能“吃不饱”,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在做课堂练习时,让学习差的同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让中等的同学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而让差的同学感到成功,让好的同学感到不足。练习设计上也应分出层次,以培养个体优势。对中等同学,教师要首先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对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不能“冷嘲热讽”,一旦发现他们学习上有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心里有“我一样也能学好数学”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四、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为适应科技日益更新,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的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为中学数学教育敲响了“警钟”。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不利。提出问题才是“知识之母”,是由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过程成为“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首先提出问题“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和等于这个数的2倍,那么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使学生“生疑”,接着通过“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能不能写成它的2倍?如果能,应怎么写”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质疑”和“解疑”。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产生好奇心,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探索新知。另外,还可以在数学课上采取“从原问题创作出新问题”的做法,即老师首先给出问题(原问题),在学生完成对原问题的证明之后,要求他们以此为基础用“否定假设法”创作新问题(可以先不证明)。同时,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五、在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先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条件。其次,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大多数教材以“读一读”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数学历史的发展,如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圆周率”,著名的“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均比国外的发现早几百年,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达程度(教师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点击网站,阅读这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使他们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从整体发展着眼,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入手,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实施素质教育。只要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收到“积跬步而至千里”的效果。
一、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有下面两个含义: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长期以来,教学以成绩分数来评估教师之优劣,学生之好坏,使数学教学陷于题海战中,大量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机械的训练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累得苦不堪言,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厌学、辍学。只有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以下几条途径:(1)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2)正视学生差异,立足实际,分层次要求。(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4)减少考试次数,增加随堂考查。
(二)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由于旧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学校老师重成绩;在家里家长重分数,为孩子的学习花精力、费时间在所不惜,至于花钱,更不在话下,凡是关于孩子们学习的东西,不管质量如何,一律都买,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干,一味地强调分数,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以致于由从前的“望子成龙”变成如今的“逼子成龙”。
二、给学生的发展以宽松的空间
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昭示着这样一条定律:宽松的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教育,是一种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自己“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数学知识。教师教态应慈祥亲切,循循善诱,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尽量不直接否定学生,多给他们一份表扬,一份鼓励,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如:在教学时,有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说:“不知道”,我就用和善的目光礼貌地说:“没关系,请坐,请再想一想。”有的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便用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直到他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过于严肃,更不应该训斥、讽刺、挖苦学生。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说一些幽默而又风趣的话或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生源不同,基础不同,智力方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不能“一刀切”。成绩差的同学,有时听不懂,可以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成绩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可能“吃不饱”,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在做课堂练习时,让学习差的同学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让中等的同学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而让差的同学感到成功,让好的同学感到不足。练习设计上也应分出层次,以培养个体优势。对中等同学,教师要首先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对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不能“冷嘲热讽”,一旦发现他们学习上有进步,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心里有“我一样也能学好数学”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四、培养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为适应科技日益更新,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的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为中学数学教育敲响了“警钟”。传统的数学教学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不利。提出问题才是“知识之母”,是由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过程成为“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首先提出问题“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和等于这个数的2倍,那么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使学生“生疑”,接着通过“两个相同的字母相加能不能写成它的2倍?如果能,应怎么写”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质疑”和“解疑”。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产生好奇心,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探索新知。另外,还可以在数学课上采取“从原问题创作出新问题”的做法,即老师首先给出问题(原问题),在学生完成对原问题的证明之后,要求他们以此为基础用“否定假设法”创作新问题(可以先不证明)。同时,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五、在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先行。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条件。其次,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大多数教材以“读一读”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数学历史的发展,如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圆周率”,著名的“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均比国外的发现早几百年,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达程度(教师还可让有条件的学生点击网站,阅读这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使他们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从整体发展着眼,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入手,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实施素质教育。只要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收到“积跬步而至千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