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庭视为掌上明珠,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很多孩子认为长辈的付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淡薄。因此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也很有必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出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氛围、社会实践、教师示范等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意识;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小学生感恩意识却出现缺失: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感恩意识
课堂教学是感恩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意识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唤醒。如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中《我从哪里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小学教材《语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演绎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通过学习,让“父亲拿着橘子,迈着蹒跚的步伐爬上月台”的情景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涟漪,心灵的触动揭开了他们内心对父亲隐隐的疼爱,唤醒对父亲的感激。“孟母三迁”的故事经过了几千年的涤荡传承下来,只因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当今社会,父母陪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孟母三迁”是给学生感恩意识的最好激发和唤醒。《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文章都是极好的感恩文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而感恩教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和自然。
3 利用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
以往学校的德育教育常常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在卡片上写上一句祝福语,一句感激话,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在端午节、重阳节,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感恩”为主题的节目,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
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悟人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节、国庆节,可创办“感恩”板报,让无声的墙壁显生机,展魅力,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感恩带来的快乐,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4 利用家庭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家长要言传身教,要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献上一首歌,说一名祝福的话,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劳动一天,辛苦了,可以让孩子帮倒杯水,甚至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
5 利用社会实践培养感恩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街道,走进机关、走向敬老院。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小学生祭扫烈士墓,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切实体会到集体生活,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6 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6.1 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6.1.1 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6.1.2 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6.1.3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6.1.4 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6.1.5 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6.2 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总之,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感恩意识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新模式,是一种寻求道德观念、促进人性回归的有效途径,使人最终成为“人”,达到以人为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人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李凤兰,女,壮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忻城县欧洞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意识;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小学生感恩意识却出现缺失: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感恩意识
课堂教学是感恩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意识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唤醒。如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中《我从哪里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小学教材《语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演绎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通过学习,让“父亲拿着橘子,迈着蹒跚的步伐爬上月台”的情景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涟漪,心灵的触动揭开了他们内心对父亲隐隐的疼爱,唤醒对父亲的感激。“孟母三迁”的故事经过了几千年的涤荡传承下来,只因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当今社会,父母陪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孟母三迁”是给学生感恩意识的最好激发和唤醒。《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文章都是极好的感恩文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而感恩教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和自然。
3 利用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
以往学校的德育教育常常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在卡片上写上一句祝福语,一句感激话,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在端午节、重阳节,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感恩”为主题的节目,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
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悟人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节、国庆节,可创办“感恩”板报,让无声的墙壁显生机,展魅力,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感恩带来的快乐,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4 利用家庭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家长要言传身教,要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献上一首歌,说一名祝福的话,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劳动一天,辛苦了,可以让孩子帮倒杯水,甚至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
5 利用社会实践培养感恩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街道,走进机关、走向敬老院。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小学生祭扫烈士墓,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切实体会到集体生活,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6 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6.1 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6.1.1 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6.1.2 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6.1.3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6.1.4 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6.1.5 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6.2 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总之,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感恩意识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新模式,是一种寻求道德观念、促进人性回归的有效途径,使人最终成为“人”,达到以人为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人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李凤兰,女,壮族,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忻城县欧洞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