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1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并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1.1在教学引入时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讨论,逐渐造成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却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2面对适度的困难。问题太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因此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
1.3电教媒体的充分使用。计算机可以产生足够的模型,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具体化。例如“数列的极限”、“正方体的截面”、“参数方程”等等,这些传统教学的难点现在借助于计算机变得十分易于理解。
2掌握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积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运用能够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应用,温故而知新。在训练方面紧紧环绕这种逻辑关系,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办法,层层递进,前后呼应,配备大量的变式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相当的序列关系。通过考察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固着点(即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间的关系,得出了它们之间最近发展区。实验表明,新问题与知识固着点的潜在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两者距离愈远,掌握的难度就愈高。由此可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和掌握新问题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去强调能力,去构建过分简约的结构,必然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造成失误;相反,无限制地缩短距离,不分主次和难易,一律把知识嚼得稀烂然后喂给学生,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误。较难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例如复数方程先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再过渡到复数系数,直至二项方程。
3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知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习惯于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灵活地运用发现法、讨论法、类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归纳法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思索这个数学问题;其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再次,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知识体系;最后,新概念和知识的应用,以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尝试活动这四个阶段的安排与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一般途径大致相符,因而它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尝试活动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同时对开发情感关系方面的人际交往也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尝试活动的方法是探究性理解教学的一种理想模式,而对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来说,有意义的接受模式也有其优越之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致力于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提出了“自主学习活动”的概念,以包容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上述活动式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会油然而生;一旦他获得成功感,学习活动的难度、深度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1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并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1.1在教学引入时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讨论,逐渐造成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却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2面对适度的困难。问题太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因此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
1.3电教媒体的充分使用。计算机可以产生足够的模型,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具体化。例如“数列的极限”、“正方体的截面”、“参数方程”等等,这些传统教学的难点现在借助于计算机变得十分易于理解。
2掌握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积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运用能够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应用,温故而知新。在训练方面紧紧环绕这种逻辑关系,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办法,层层递进,前后呼应,配备大量的变式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相当的序列关系。通过考察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固着点(即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间的关系,得出了它们之间最近发展区。实验表明,新问题与知识固着点的潜在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两者距离愈远,掌握的难度就愈高。由此可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和掌握新问题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去强调能力,去构建过分简约的结构,必然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造成失误;相反,无限制地缩短距离,不分主次和难易,一律把知识嚼得稀烂然后喂给学生,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误。较难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例如复数方程先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入手,再过渡到复数系数,直至二项方程。
3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知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习惯于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灵活地运用发现法、讨论法、类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归纳法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思索这个数学问题;其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再次,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知识体系;最后,新概念和知识的应用,以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尝试活动这四个阶段的安排与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一般途径大致相符,因而它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尝试活动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同时对开发情感关系方面的人际交往也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尝试活动的方法是探究性理解教学的一种理想模式,而对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来说,有意义的接受模式也有其优越之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致力于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提出了“自主学习活动”的概念,以包容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上述活动式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存在着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会油然而生;一旦他获得成功感,学习活动的难度、深度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就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