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91-0173-01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愛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为了能培养学生具有高科技知识的能力,也为了能在新时代涌现出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代有作为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1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大学里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我们可以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改变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
4 创设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 克服传统考核的弊端,加强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期末一考定优劣的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造成多数学生临考突击,死记硬背,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组织教学活动课程或实践课程,把小组讨论、学习报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教学评价的形式,将其结果以一定的比例列入总成绩。这种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进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绝对没有创新人才速成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和突出创新思想,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这样才能真正有利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明.创新思维探索[J].教学与科研,2004,12(2):23-301.
[2]杨叔子.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1(4):40.
[4]陶学忠.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91-0173-01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愛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为了能培养学生具有高科技知识的能力,也为了能在新时代涌现出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代有作为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1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智慧和敏锐,因材施教,科学点化,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大学里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我们可以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改变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
4 创设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 克服传统考核的弊端,加强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期末一考定优劣的考核方法只注重结果,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造成多数学生临考突击,死记硬背,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组织教学活动课程或实践课程,把小组讨论、学习报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教学评价的形式,将其结果以一定的比例列入总成绩。这种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进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重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绝对没有创新人才速成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和突出创新思想,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这样才能真正有利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明.创新思维探索[J].教学与科研,2004,12(2):23-301.
[2]杨叔子.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1(4):40.
[4]陶学忠.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