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人群意识感的不断增强,人与空间环境产生的交互行为种类随之增多。而交互性设计强调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交流,摒弃传统空间所表现的单方面主动,利用交互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双向能动,继而提高人群幸福指数,完成人对空间的充分认知。本文旨在以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作为研究手段,通过分析多个有机公共空间的不同群体,参照交互行为中感官认知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整合研究与思考,期望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公共空间;交互设计;以人为本;感官认知
1 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群进行活动的场所,而场所则需要具备其特有的使用功能性或感官艺术性才能成功吸引人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被使用的场所是不成功的。历史文明不断发展,随着工业社会到信息社會的巨大转变,人群对场所的意识感不断增强,过去仅仅停留在功能满足到如今上升到精神满足,也是场所与使用者之间的巨大变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景观设计使游客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往往只能进行视觉欣赏和静观,这种反应只是一种单向形式的景观映射到游客身上。而人与空间的互动中,人们的身体行为或感官体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动。近年来的景观设施多考虑到交互性,更引入了高新技术如VR技术或AR技术等,通过创新设计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真实感受。它们将灯光、图像和声音效果集成到景观元素中,构思独特的空间,可向游客传达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景观工程不仅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而且在互动过程中给予人们情感印记。
2 研究方法及意义
交互视角基于交互设计理念,它泛指人与自然环境中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城市环境,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人是交互的主体,城市环境是交互的对象,两者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
对场所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可以促进场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场所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从而提升人群对场所的亲切感与幸福指数。研究旨在从人的主体角度出发,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几大感官入手,对案例场所进行分析,得出人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结论。
3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3.1 成都麓湖生态园儿童广场
提到交互设计,可以认为儿童是场所中最灵活的一个存在。由于儿童这样一类人群对事物充满各种好奇心,对场所具备探索性,所以儿童乐园无非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人气的场所。张唐工作室在成都麓湖所建造的儿童公园,就具备了各种有趣的交互性景观设施,它不单纯地属于儿童娱乐器械,而是基于传统景观小品的一次探索性设计。
场所中的行为交互体现在以下两个地方。第一处是位于场所中的交互性旱喷广场,其中设置了一些踩踏式互动自行车联动旁边广场上的旱喷设施,人群只要开始使用自行车,旱喷广场就开始运作。第二处是场所中的“雪坡”,利用原有地形高差改造,合理的坡度避免危险性的同时保证了些许刺激感。
3.2 乌克兰街头十字口交通AR红幕墙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交通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还是人群穿行街道过程中,传统的红绿灯在人的视觉感官上起到作用。
乌克兰十字路街头,AR红幕墙替代交通红灯进行运作,其运作方式是在需要禁止人群通行时显示在街道口,并在幕墙上显示倒计时。这一设计直接放大了人群中的视觉感官体验,给予步行与驾驶人群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更有效地降低人群乱闯红灯的频率。
3.3 “转盘”枯山水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花园节上,talmon biran建筑工作室创作的作品“转盘”枯山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一片巨大的“枯山水”灰色砂砾中,放置了三个大转盘,其外形底部的横杆布置了许多小尖头,当转盘被人群转动时,沙地上会划出一个个同心圆。该装置由手工驱动,整个花园的布局随着几个转盘的转动而不断改变着。
传统的日本禅宗花园枯山水场地是不允许游人进入的,且此类景观的管理也颇为烦琐。但在这个空间中引入交互装置,相比从前只能在外面观看的景观,人群的参与会带来更亲切的景观体验。
3.4 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
位于曼哈顿下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街区和世界商贸中心区内的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属于纪念性公共空间。场所中的方形坑洞瀑布水景池利用黑色的池壁,巨大的高差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感,池沿金属材质护墙上镂空镌刻着1993年和2001年这两次灾难性事件中的罹难者名字。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多数镂空名字边缘都出现了掉漆,这是人群长期触摸后的结果,从交互视角来看,这也是人们表达哀思的侧面反映。所有罹难者名字的展示给予人们精神寄托,于无形之中空间环境与人群产生了共鸣。
4 结语
当城市空间中的设计营造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基本形式表现上时,人们不再满足当下原有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城市空间可能会缺乏利用性,进而带来城市交通、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从人的行为与感官角度入手,交互体验为场所注入生命力,是场所能够“活起来”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立丽.浅谈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引用[J].科技视界,2014(12):279+272.
[2] 刘芝若,刘雯霞,程晴晴,何疏悦.基于合院式空间结构的社区景观交互性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7,24(05):40-45.
[3] 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D].华东理工大学,2017.
关键词:公共空间;交互设计;以人为本;感官认知
1 研究背景
城市是人群进行活动的场所,而场所则需要具备其特有的使用功能性或感官艺术性才能成功吸引人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被使用的场所是不成功的。历史文明不断发展,随着工业社会到信息社會的巨大转变,人群对场所的意识感不断增强,过去仅仅停留在功能满足到如今上升到精神满足,也是场所与使用者之间的巨大变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景观设计使游客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往往只能进行视觉欣赏和静观,这种反应只是一种单向形式的景观映射到游客身上。而人与空间的互动中,人们的身体行为或感官体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动。近年来的景观设施多考虑到交互性,更引入了高新技术如VR技术或AR技术等,通过创新设计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真实感受。它们将灯光、图像和声音效果集成到景观元素中,构思独特的空间,可向游客传达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这种景观工程不仅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而且在互动过程中给予人们情感印记。
2 研究方法及意义
交互视角基于交互设计理念,它泛指人与自然环境中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城市环境,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人是交互的主体,城市环境是交互的对象,两者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
对场所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可以促进场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避免场所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从而提升人群对场所的亲切感与幸福指数。研究旨在从人的主体角度出发,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几大感官入手,对案例场所进行分析,得出人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结论。
3 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3.1 成都麓湖生态园儿童广场
提到交互设计,可以认为儿童是场所中最灵活的一个存在。由于儿童这样一类人群对事物充满各种好奇心,对场所具备探索性,所以儿童乐园无非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人气的场所。张唐工作室在成都麓湖所建造的儿童公园,就具备了各种有趣的交互性景观设施,它不单纯地属于儿童娱乐器械,而是基于传统景观小品的一次探索性设计。
场所中的行为交互体现在以下两个地方。第一处是位于场所中的交互性旱喷广场,其中设置了一些踩踏式互动自行车联动旁边广场上的旱喷设施,人群只要开始使用自行车,旱喷广场就开始运作。第二处是场所中的“雪坡”,利用原有地形高差改造,合理的坡度避免危险性的同时保证了些许刺激感。
3.2 乌克兰街头十字口交通AR红幕墙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交通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还是人群穿行街道过程中,传统的红绿灯在人的视觉感官上起到作用。
乌克兰十字路街头,AR红幕墙替代交通红灯进行运作,其运作方式是在需要禁止人群通行时显示在街道口,并在幕墙上显示倒计时。这一设计直接放大了人群中的视觉感官体验,给予步行与驾驶人群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更有效地降低人群乱闯红灯的频率。
3.3 “转盘”枯山水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花园节上,talmon biran建筑工作室创作的作品“转盘”枯山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一片巨大的“枯山水”灰色砂砾中,放置了三个大转盘,其外形底部的横杆布置了许多小尖头,当转盘被人群转动时,沙地上会划出一个个同心圆。该装置由手工驱动,整个花园的布局随着几个转盘的转动而不断改变着。
传统的日本禅宗花园枯山水场地是不允许游人进入的,且此类景观的管理也颇为烦琐。但在这个空间中引入交互装置,相比从前只能在外面观看的景观,人群的参与会带来更亲切的景观体验。
3.4 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
位于曼哈顿下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街区和世界商贸中心区内的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属于纪念性公共空间。场所中的方形坑洞瀑布水景池利用黑色的池壁,巨大的高差给人以壮观的视觉感,池沿金属材质护墙上镂空镌刻着1993年和2001年这两次灾难性事件中的罹难者名字。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多数镂空名字边缘都出现了掉漆,这是人群长期触摸后的结果,从交互视角来看,这也是人们表达哀思的侧面反映。所有罹难者名字的展示给予人们精神寄托,于无形之中空间环境与人群产生了共鸣。
4 结语
当城市空间中的设计营造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基本形式表现上时,人们不再满足当下原有的城市空间环境景观,城市空间可能会缺乏利用性,进而带来城市交通、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从人的行为与感官角度入手,交互体验为场所注入生命力,是场所能够“活起来”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立丽.浅谈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引用[J].科技视界,2014(12):279+272.
[2] 刘芝若,刘雯霞,程晴晴,何疏悦.基于合院式空间结构的社区景观交互性研究[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7,24(05):40-45.
[3] 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D].华东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