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方式,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决策、设计、生产、安装施工及质量验收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前景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困难,例如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噪音等污染影响城市环境、建筑过程中人工成本增加(包括为减少避免安全事故而采取的措施)等。因此建筑施工必定走向工业化,即装配式。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指挥,所以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寻找与上述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作为保证顺利执行的基础。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流程
通俗的说,所谓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预制与装配两个环节。预制,即预先制作,要求结合建筑的构造要求在工厂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装配则是指,将工厂预先制作完成的各部分构件进行现场组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主要分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三个部分。基础工程部分与装饰装修部分与现浇式建筑大体相同,主体结构部分的工艺流程包括:构配件工厂化预制、运输、吊装;构件支撑固定;钢筋连接、套筒灌浆;后浇部位钢筋绑扎、支模、预埋件安装;后浇部位混凝土浇筑、养护;直至顶层。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是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过程的管理措施
1.生產过程
(1)转变观念、刺激需求,完善产业链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进步的动力,离开了需求,发展难以为继。当前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社会认知观念层面;②国家政策激励方面。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应树立典型工程,加大宣传力度,展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性能方面的优势,加快社会、民众对其认知观念的转变。同时,国家应深化政策激励,对预制构件试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金支持,采取企业和国家合作的经营方式,对当前预制构件生产产业链的欠缺环节深入分析,促进产业链成熟化。
(2)构件设计标准化、模数化。当前我国预制构件种类繁多,可选择性较大,导致构件设计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程度低。对此,应从国家设计标准体系的建立着手,在相关规范规程中建立预制构件的通用性要求,对不同构件的研究应用,作标准化、模数化规定。
(3)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随着预制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项目规模逐渐扩大。落后的手工式构件信息管理已不能满足要求,容易造成构件信息的丢失和混乱。因此,亟需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充分融入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入BIM理念和培养相关人才,从而在我国范围内实现预制构件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2.施工过程
(1)培养专业施工人员。预制装配式建筑要求从事现场施工人员在投入体力劳动的同时,更多地投入技术力量,掌握新型施工工艺下施工质量的控制因素。因此,在生产方式转型期,在我国专业施工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强调新型施工工艺的质量重点和侧重因素,加快施工人员观念转型,将施工人员从劳动型工人转变成技术型工人。
(2)改进节点施工工艺。针对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节点施工难度大,节点形式复杂,缺乏系统施工工艺的现状。国家应鼓励国内学者对节点性能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在构件设计、生产标准化、模数化的同时,促进节点形式标准化,施工工艺系统化,完善节点施工技术,借此保证装配式建筑使用性及结构整体性能。
(3)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及专业间协同能力。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由管理体系的水平直接决定。预制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协同工作的生产方式,要求各专业之间有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当前我国各施工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同时,也应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维,引进国外先进施工管理经验,形成完整体系,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真正工业化的目标。
三、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建筑施工前,可以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以便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还要运用BIM技术进行BIM模型的构建,并对相关构件的具体参数进行技术处理,以便对现有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模拟。比如,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吊装方案进行施工模拟。运用BIM技术,可以利用准确、生动的施工模拟动画进行施工工艺流程的表达,并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方案,从而为后续吊装施工提供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运输路线规划等多种因素,需确保各因素能够与其他施工环节相互联系,以确保构件装配质量。而运用BIM技术进行场地模型的构建,并对施工计划与实际现场施工信息进行分析,则能完成吊装路线的合理规划,同时确认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进而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在实际模拟施工过程时,可以使用NAVISWORKS2015软件,并结合建筑结构模型、场地模型和施工计划,得到具有时间属性的施工模拟动画,以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工序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各种施工细节。采取该种方法对标准层各预制构件和施工环节进行模拟,则能找到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并對现有方案进行改进。
四、结语
总之,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能使得建设施工以及工程总体质量上升至新的台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需要注意并不断完善的地方,需要持续对设计进行完善,并鼓励各个建设单位积极运用,才能促使该结构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建筑行业。
参考文献
[1]刘红梁,高洁.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04)
[2]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
[3]刘晓艳,张以庆.探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6(06)
(作者身份证号码:3724221973****5624)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困难,例如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噪音等污染影响城市环境、建筑过程中人工成本增加(包括为减少避免安全事故而采取的措施)等。因此建筑施工必定走向工业化,即装配式。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指挥,所以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寻找与上述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作为保证顺利执行的基础。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流程
通俗的说,所谓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包括预制与装配两个环节。预制,即预先制作,要求结合建筑的构造要求在工厂内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而装配则是指,将工厂预先制作完成的各部分构件进行现场组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主要分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三个部分。基础工程部分与装饰装修部分与现浇式建筑大体相同,主体结构部分的工艺流程包括:构配件工厂化预制、运输、吊装;构件支撑固定;钢筋连接、套筒灌浆;后浇部位钢筋绑扎、支模、预埋件安装;后浇部位混凝土浇筑、养护;直至顶层。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是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过程的管理措施
1.生產过程
(1)转变观念、刺激需求,完善产业链市场需求是行业发展进步的动力,离开了需求,发展难以为继。当前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社会认知观念层面;②国家政策激励方面。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应树立典型工程,加大宣传力度,展现预制装配式建筑性能方面的优势,加快社会、民众对其认知观念的转变。同时,国家应深化政策激励,对预制构件试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金支持,采取企业和国家合作的经营方式,对当前预制构件生产产业链的欠缺环节深入分析,促进产业链成熟化。
(2)构件设计标准化、模数化。当前我国预制构件种类繁多,可选择性较大,导致构件设计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程度低。对此,应从国家设计标准体系的建立着手,在相关规范规程中建立预制构件的通用性要求,对不同构件的研究应用,作标准化、模数化规定。
(3)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随着预制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项目规模逐渐扩大。落后的手工式构件信息管理已不能满足要求,容易造成构件信息的丢失和混乱。因此,亟需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充分融入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入BIM理念和培养相关人才,从而在我国范围内实现预制构件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2.施工过程
(1)培养专业施工人员。预制装配式建筑要求从事现场施工人员在投入体力劳动的同时,更多地投入技术力量,掌握新型施工工艺下施工质量的控制因素。因此,在生产方式转型期,在我国专业施工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强调新型施工工艺的质量重点和侧重因素,加快施工人员观念转型,将施工人员从劳动型工人转变成技术型工人。
(2)改进节点施工工艺。针对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节点施工难度大,节点形式复杂,缺乏系统施工工艺的现状。国家应鼓励国内学者对节点性能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在构件设计、生产标准化、模数化的同时,促进节点形式标准化,施工工艺系统化,完善节点施工技术,借此保证装配式建筑使用性及结构整体性能。
(3)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及专业间协同能力。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由管理体系的水平直接决定。预制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协同工作的生产方式,要求各专业之间有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当前我国各施工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同时,也应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维,引进国外先进施工管理经验,形成完整体系,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真正工业化的目标。
三、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建筑施工前,可以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以便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还要运用BIM技术进行BIM模型的构建,并对相关构件的具体参数进行技术处理,以便对现有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模拟。比如,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吊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吊装方案进行施工模拟。运用BIM技术,可以利用准确、生动的施工模拟动画进行施工工艺流程的表达,并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方案,从而为后续吊装施工提供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运输路线规划等多种因素,需确保各因素能够与其他施工环节相互联系,以确保构件装配质量。而运用BIM技术进行场地模型的构建,并对施工计划与实际现场施工信息进行分析,则能完成吊装路线的合理规划,同时确认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进而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在实际模拟施工过程时,可以使用NAVISWORKS2015软件,并结合建筑结构模型、场地模型和施工计划,得到具有时间属性的施工模拟动画,以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工序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掌握各种施工细节。采取该种方法对标准层各预制构件和施工环节进行模拟,则能找到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并對现有方案进行改进。
四、结语
总之,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能使得建设施工以及工程总体质量上升至新的台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需要注意并不断完善的地方,需要持续对设计进行完善,并鼓励各个建设单位积极运用,才能促使该结构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建筑行业。
参考文献
[1]刘红梁,高洁.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04)
[2]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
[3]刘晓艳,张以庆.探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6(06)
(作者身份证号码:3724221973****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