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惯用语的研究目光转移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来,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一些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观点,希望为今后的漢语惯用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61年,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认为“撑门面”、“敲警钟”等词语是惯用语,拉开了我国惯用语研究的篇章序幕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汉语惯用语取得的成绩却是显著的。由于历史原因,对惯用语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惯用语的研究才得以恢复。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惯用语研究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惯用语的研究上来,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论文。这时期的惯用语研究无论是从横向的广度上还是纵向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一些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汉语惯用语本体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惯用语的研究,本体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界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如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而呈现出明显的日语格调和修辞色彩。”高歌东、张志清认为“惯用语是以动宾关系为基本语法结构,以二字格为基本形式,以比喻引申为基本修辞手法和表意手法的固定词组。”此外李行健在《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中把惯用语语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马国凡、高歌东也在《惯用语》一书中也对惯用语语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从语义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为惯用语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惯用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最早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者是罗常培,他的《语言与文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开创了语言文化学的先河。但是这本书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语言文化的东西,并没有详细的分析某一语言的文化现象,也没有涉及到更多地惯用语文化。此后随着惯用语关注度的提高,关于惯用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陈华琴在《现代汉语惯用及其语内涵分析》中总结了惯用语语义折射出的三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外,还有王俊《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辛菊、唐华《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李艳萍《简论用语的文化价值》等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惯用语,更加全方位的剖析了汉语惯用语,使得本体的研究从广度上得到了拓展,也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汉语事业也随之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进而汉语学界中的很多学者辗转到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领域中来,我们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把这些专著期刊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如王进在《汉语惯用語隐喻的发生机制》则将相似性作为惯用语隐喻形成的基础,并提出是语用环境的促动创造了相似性。陈明芳在《惯用语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中“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机制,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来分析惯用语的理解过程。”该文章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惯用语,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从探讨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出发,借鉴心理学研究汉语惯用语模型,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惯用语实际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构想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但是该文章只是初步借鉴心理学进行探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二语习得的角度。如马晓娜(2008)“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得出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的具体原因。”李国慧(2005)认为“在对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要针对其错误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篇文章也是进行了比较浅显的探讨,没有太大深度,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具体方法也并未真正的涉及到。袁曦(2006)“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惯用语偏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提出了惯用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谈了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不多。
3.国别化的汉语惯用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学习主体学习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学习者国别化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潘明霞在《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一文中从英语和汉语的角度重点分析分析了惯用语中身体部位之处以及惯用语中文化的差异,孙自辉(2007)则从英语惯用语的角度入手,解读了中英文化内涵,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很好,但文章从浅层去分析,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崔舜圭在《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中韩惯用语的不同以及韩国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但是汉语惯用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头重脚轻,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均匀。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从学术发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的不深入、不具体。目前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教学的很多研究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进入深度的挖掘,还缺乏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2.国别化研究的不均衡。国别化研究发展的不平衡在现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有些国家被研究的很透彻,而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涉足。比如英语国家的惯用语研究高达上千篇;日韩的汉语惯用语教学也不少,而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惯用语教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所以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以上现象应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高歌东.惯用语再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崔舜圭.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潘明霞.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袁曦.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961年,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认为“撑门面”、“敲警钟”等词语是惯用语,拉开了我国惯用语研究的篇章序幕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汉语惯用语取得的成绩却是显著的。由于历史原因,对惯用语的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惯用语的研究才得以恢复。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惯用语的本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惯用语研究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惯用语的研究上来,产生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论文。这时期的惯用语研究无论是从横向的广度上还是纵向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基于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一些相关论文,综述各家之论点,希望为今后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汉语惯用语本体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惯用语的研究,本体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界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如陈光磊认为:“惯用语就是具有语义变异特征的一种定型短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而呈现出明显的日语格调和修辞色彩。”高歌东、张志清认为“惯用语是以动宾关系为基本语法结构,以二字格为基本形式,以比喻引申为基本修辞手法和表意手法的固定词组。”此外李行健在《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中把惯用语语义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马国凡、高歌东也在《惯用语》一书中也对惯用语语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从语义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为惯用语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惯用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最早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者是罗常培,他的《语言与文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开创了语言文化学的先河。但是这本书只是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语言文化的东西,并没有详细的分析某一语言的文化现象,也没有涉及到更多地惯用语文化。此后随着惯用语关注度的提高,关于惯用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陈华琴在《现代汉语惯用及其语内涵分析》中总结了惯用语语义折射出的三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外,还有王俊《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辛菊、唐华《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李艳萍《简论用语的文化价值》等等。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惯用语,更加全方位的剖析了汉语惯用语,使得本体的研究从广度上得到了拓展,也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汉语事业也随之取得了不断的发展,进而汉语学界中的很多学者辗转到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领域中来,我们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把这些专著期刊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如王进在《汉语惯用語隐喻的发生机制》则将相似性作为惯用语隐喻形成的基础,并提出是语用环境的促动创造了相似性。陈明芳在《惯用语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中“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机制,即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来分析惯用语的理解过程。”该文章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惯用语,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从探讨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出发,借鉴心理学研究汉语惯用语模型,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惯用语实际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构想如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但是该文章只是初步借鉴心理学进行探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二语习得的角度。如马晓娜(2008)“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得出语法偏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的具体原因。”李国慧(2005)认为“在对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要针对其错误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篇文章也是进行了比较浅显的探讨,没有太大深度,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具体方法也并未真正的涉及到。袁曦(2006)“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惯用语偏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提出了惯用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谈了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不多。
3.国别化的汉语惯用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学习主体学习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学习者国别化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潘明霞在《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一文中从英语和汉语的角度重点分析分析了惯用语中身体部位之处以及惯用语中文化的差异,孙自辉(2007)则从英语惯用语的角度入手,解读了中英文化内涵,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很好,但文章从浅层去分析,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崔舜圭在《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中韩惯用语的不同以及韩国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但是汉语惯用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头重脚轻,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均匀。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从学术发展及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的不深入、不具体。目前对外汉语中的惯用语教学的很多研究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进入深度的挖掘,还缺乏深入的、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2.国别化研究的不均衡。国别化研究发展的不平衡在现汉语惯用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有些国家被研究的很透彻,而有些国家根本没有涉足。比如英语国家的惯用语研究高达上千篇;日韩的汉语惯用语教学也不少,而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惯用语教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所以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好的发展,以上现象应当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高歌东.惯用语再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崔舜圭.中韩惯用语比较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潘明霞.英汉“身体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袁曦.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