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振荡特征

来源 :应用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or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准3天振荡主要存在于热力边界层,振荡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影响高度大致力400 hPa。超短期振荡强度有着明显的日际变化,其变化周期也大致力3—5天。在大气中各种时间尺度的振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准3天振荡可能是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扰动影响的一种反映;准3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强度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不明显,而与热力状况及主要云状却有
其他文献
介绍了ESRI公司ArcGIS 9.3.1版本新增的、基于Map Service Definition(MSD)文件的地图服务。对该类型地图服务性能进行了实验,并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在测绘成人高等函授教育中,档案管理是函授站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管理能力和档案管理基本技能。
1990年5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八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此次会议是由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基金委员会台风项目评审组、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
影像地图集作为地图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将直接复照客观现象的航空(遥感)信息与经过专业人员加工的地理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人们科学地、客观地、系统地、直观形象地认知地理环境,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本文结合《宜兴市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研制,着重讨论该图集的表示内容、生产技术流程以及影像校正、计算机直接制版新工艺流程等几个主要技术问题,为今后基于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生产影像地图集在理论、方
本文运用GMS云图和由极轨气象卫星处理出的射出长波辐射(OLR)候平均资料,在分析和研究1978—1987年间发生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部11次强暴雨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暴雨出现前后
本文从天体引潮力角度分析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旱的原因及规律。从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中国100个站近510年旱涝资料进行分解。取分解出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将中国旱涝资料划分为6种炎型。从而得出近510年旱涝型序列,并对其环流特征进行讨论
计算了1980年6—9月逐日(12GMT)黄河中下游干旱期的视热源(Q<sub>1</sub>)和视水汽汇(Q<sub>2</sub>)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典型干旱期(7—8月)内,对流层大气中基本上为热汇,且以对流层
采用自制的高酸值丙烯酸预聚物与干性植物油酸、三羟甲基丙烷和间苯二甲酸等进行反应,制备了水性丙烯酸改性醇酸树脂,并对影响其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讨论。
本文用等熵位涡(IPV)图分析了1983年1月3—8日东亚寒潮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在寒潮酝酿阶段,IPV 平流过程(特别是东北急流的作用),东北急流与其南面西偏北气流构成的东西向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