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门弟子首次评述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和丰富人生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23_fam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羡林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郁龙余 朱璇 著
  定价:简精装版98.00元 特精装版158.00元
  2016年7月出版
  简介:
  山东教育出版社即将隆重推出的《季羡林评传》是第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和评价季羡林的人生和学术的专著,重在对季羡林从学术研究的观点进行评价。从当代中国的首席印度学家、彻悟真谛的佛学家、开宗立派的东方学家、不可或缺的翻译家、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大家、独树一帜的学者散文家、文化交流的伟大重镇、胸怀世界的敦煌吐鲁番学家、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问家、季羡林的情感世界等十个方面研究和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轨迹,在中国当代学术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印度学研究史、中国当代佛学研究史、中国东方学研究史、中国现代翻译史、中国现代敦煌吐鲁番研究史等领域,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和史料价值。
  我为何要写《季羡林评传》
  研究季羡林的著作,大体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季羡林的传记类,一种是名人评价季羡林文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本全面、深入、系统地评价季羡林人生和学术思想的评传。我写《季羡林评传》,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学者,如果当代没有人及时地写出评传,无论怎么说也是当代人的懒笔不作为。所以,我不揣谫陋,自告奋勇撰写《季羡林评传》。
  我写《季羡林评传》之心,起于2001年受乐黛云教授之嘱,为《季羡林与中国二十世纪学术》撰写《季羡林与印度文学》一文。有了心,就有行动。开始将季先生送我的书,友人送我的书,我自己买的书摆在一起,经常思考《评传》的架构。
  2007年夏,向季先生正式报告我计划写《季羡林评传》,一是有义务让他知晓,二是想听听他的意见。尽管季先生只是呵呵笑着示可,并没有告诉我具体应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但对我而言,目的已经达到。季先生的“呵呵示可”,对我已产生足够大的推力。
  我知道,评传难写,像季先生这样的旷世大学者的评传尤其难写。除了有自信心之外,还要有一点他信心。这他信心中,传主季先生的信心最最重要。正是他的“呵呵示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使我的自信心更加坚定。我和季先生之间,从未说过任何重话,交谈间轻轻的一句话,就可决定或否定一件大事。例如,1998年见到《胡适日记》出版,我曾对季先生说,你的日记也可以出版了。他说,还早。我心中立刻明白季先生对日记的出版,有着自己的考虑。目前还不是时候。我无须再多说一个字。同样,此时季先生的呵呵示可,对他对我都已足够。
  我写《季羡林评传》的目的,就是将我心中的季羡林写出来,供广大读者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真正的季羡林;同时为季羡林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为季羡林学(季学)的深入发展尽一份应有的绵薄之力;二则,用事实和分析,和季羡林的批评者切磋,和季羡林的反对者论辩;三则……四则……。总而言之,为现代中国学人与学术研究,添上一砖半瓦。无论如何,撰写《季羡林评传》,我用十年的时间思考与准备,才动笔写成。写作时,我心中焚着一炷香,以示对传主、读者和事实的虔诚。(郁龙余)
  本书看点:
  1. 《季羡林评传》作者郁龙余先生是季先生入室弟子,著名的印度学研究专家,十数载收集资料,潜心研究,首次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和评价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和学术思想,并对“季羡林现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笔风平实客观、实事求是。
  2. 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及敬人工作室旗下两位设计师共同设计,静默、内敛,大气、凝重。
  3. 在2016印度新德里世界书展上,签订英文版、印地文版、泰米尔文版版权输出合同,由印度尼赫鲁大学语言文学与文化学院教授狄伯杰教授翻译。 《季羡林评传》将是中国第一部在印度出版的泰米尔文著作。
其他文献
他要求自己凡事做到极致,喜欢全权在握,事必躬亲。他还极度相信自己的直觉。他被风趣幽默地称为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随时会醒过来的沉睡者”。  1976年生,湖南人,山东读大学,第一份工作在山东,没干多久,离开。  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四十不惑。  离开山东  199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及化学双学位。  其实,姚劲波毕业的时候,中国海洋大学还是原来的名字——“私立青岛大学”,学校
期刊
有一种影像,可以做到“不隔”,让我们直接走进画境中去。  当我认真端详李刚拍摄的一幅幅雪中马的画面时,雪野中风的呼啸和踩在沙雪上发出的“咯吱”声在耳边响起。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三九”天里,我曾经在坝上——离画面中的地点不太远的地方放马。马儿在风雪中时隐时现的身影,在朝阳照射下静立的魅影,以及它们看人的眼神——尽管几十年时光流逝,眼前的画面还能把我少年时对马的记忆和感觉唤醒,十分鲜活、真切地浮现出来。
期刊
青岛。中山路。天气,晴。  一个人,一台相机。  沿着这条古老的街道,缓慢行走。  这个时节,迎面吹来的海风带来阵阵凉爽。  到青岛,不得不去中山路,去中山路自然先到劈柴院。  历时百年,劈柴院的招牌布满了时光的刻痕,斑驳陆离。正值旅游季节,劈柴院的人头攒动,一看到游客,院里小商贩的吆喝声、叫卖声仍旧热情不减,此起彼伏。经久不衰的“国足臭豆腐”、传统的“劈柴院锅贴”、地道的“老青岛砂锅”、各色各样
期刊
《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自古茶叶产自南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工程开始实施,拉开了北方种植茶叶的序幕。日照试种茶树成功后,茶树在这里发芽生长,代代延续。“黄海之滨弥茶香,日照绿茶满庭芳。一壶斟就春溢身,忘却龙井碧螺春。”在“南茶北引”60周年时,世界级的茶园——圣谷山茶园,让中国最北端的茶区——美丽的滨海之城日照,再一次满城飘香。  茶香满园收获累累硕果  圣谷山茶园位于“
期刊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地处淄博市东北部,三市四县交界处,是著名的蔬菜大镇,被誉为“中国西红柿第一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镇、生态镇、旅游强镇。近年来,皇城镇按照市委“三个着力、十个新突破”和区委“一个定位、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以“山东皇城玫瑰谷”建设为依托,坚持高点定位、顶层设计,搞好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推进,皇城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探索发展模式,找准旅游定位  
期刊
山水画家王汉东常以太行山为表现主题,将自己的审美取向、审美理想寄托于太行山的万仞绝壁之间,以求巍峨庄严的崇高境界。近日,王汉东将目光聚集于晋陕高原,行程千里寻访造化之奇诡、自然之美感、神工之朴拙,使他的精神感陡增,并进而作用于绘画,使其数十幅写生小品表现出由生命、心灵而产生的真挚与浑朴,其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感与内心境界。  晋陕高原的浑朴、苍茫,乃至其温热与悲凉,在画家的写生小品中,都转换为朴素与
期刊
它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横跨了明清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隐藏在深山之中的村子,宛如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在悠长的山间小路上,只有村里人进进出出,以至于村子渐渐被外人淡忘……但是,古村的魅力却在时光的沉淀中越发浓郁。直到今日,当它令人惊艳的容颜被世人发现,它成了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天堂。它便是井塘古村。  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区西南十五公里处,地处青州城郊,交通便利,既有典型山东丘陵的地形地貌
期刊
孔子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多引导鼓励。不过,在谈到对“士”的要求时,孔子却多方鞭策,他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两种表述,虽然都是“如果”或者“假设”的情形,但态度明确,针对性强。  人们生在社会上,不一定都要追求很高的境界,但总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活着。人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而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存在”,因此就不能不面对如何待人、
期刊
社会发展了,许多人反而无法安顿心灵了。钱穆先生说,人心有时候会离开身体往外跑,有时偷闲到外面闲逛,有的逛去了“神之国”,有的逛去了“物之邦”。然而,心“尽向神”,心“尽向物”,都未必是好的安放之处。可是,人心中需要一个安放处呀,我们不能把心关锁起来,人无“心”,后果会极其严重。因此,我们用心追索,可能找到孔子引领的去处,那就是仁义。  人心如何安放,其实就是如何做人。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孔
期刊
中外文学交流作为中外文化与文明沟通对话的重要载体,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影响深远。如何把握与总结时空大跨度的文学交流历程及其基本规律,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一套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的策划撰著,既让研究者们的学术理想得以圆梦,也让期盼已久的读者们得以解惑。  为确保这套大型丛书的学术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7月初,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南京新纪元大酒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