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4日至26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教材出版中心、广东南方出版传媒教材经营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年广东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培训活动在广东省广州市顺利举行,来自全省的200多位初中语文教研员、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为期三天,由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负责实施。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既有高质量的专家讲座,也有接地气的同行分享。下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梳理。
一、专家讲座:理论指引
教师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专家讲座。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理论匮乏是普遍状况。理论匮乏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少学理依据,会使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产生误区。专家讲座可以使教研员和教师快速、集中地捕捉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5月24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给参训教师带来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热点词解说》的讲座。王荣生教授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建树颇多,他的著作以及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本次讲座是王荣生教授近段时期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讲座的立足点是相关学术概念的辨析与使用,尤其是“移植词”,即并非本土产生而是通过翻译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当移植词开始使用并传播时,学者和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汉语释义的角度进行理解,甚至会添加主观的理解与想象。很多教育教学的概念,例如“教学目标”“深度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大概念”“阅读策略”等。正是因为本意不明,才人为地产生了争论甚至误会。因此,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学者和教师首先要正本清源,廓清学术概念的含义,在相对统一的维度内使用这些概念。王荣生教授重点阐述了“知识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真实情境”“沟通情境”等概念,让参训教师对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5月24日下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为学员带来了《学教评一体化实践的几个层面》的专题讲座。学教评一体化是冯老师在安德森等人所说的“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理念,即以教育目標分类学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作为一种课程实施理念,学教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几个维度的关系。冯老师从五个层面对其进行了阐释:课时层面,即每节课的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课文层面,即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就是落实教材单元学习重点、教学过程聚焦核心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单元层面,即在单元整体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学段层面,即着眼于每个学期、学年所要达成的目标与手段;课程层面,即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思考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五个层面,环环相扣,指向集中,让学员对学教评一体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专家讲座的最大作用就是点亮方向,本次讲座点亮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明灯,也拨亮了教师心中那盏灯火。王荣生教授和冯善亮老师的讲座,前者偏重于科学研究,即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概念进行研究;后者偏重于实践研究,即运用行动研究的思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种研究,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匮乏的,自然也是教师最需要的。
二、编读互动:成果提炼
一线教师最丰富的是教育教学的心得、措施、做法等,最缺乏的恐怕是教学成果的提炼。提炼能力不过关,就不能有效地梳理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而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在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时,也无法站在学理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了弥补教师在这方面的缺陷,更好地帮助教师提炼教学观点,本次培训特别邀请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主编彭笠作了《语文教育论文如何提炼与陈述观点》的主题讲座。
彭笠主编首先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思路。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提炼的,即以某一篇课文或某一个专题的教学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层面的原理与观点;一种是偏重理论阐述的,即借助于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对某种语文教育观念进行阐释。《语文教学通讯》是一本贴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刊,彭主编鼓励教师多写第一种类型的论文。其次论文写作要抓住教学实践中最有新意、最有理论深度的点来写。教学常识不等于创新,介绍教学常识的论文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教学规律不仅仅是发现,更需要总结与提炼;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教学成果。不少一线教师写教研论文时,只注重经验的堆砌,而不注重提炼与创造,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再次,论文写作要在“定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彭主编以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研究、教育写作为例,深入阐述了“定向研究”的价值与实施方式,例如对近十年高考的某一种类型题的研究、对某位名师的集中研究、对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定向研究、对某种教学模式以及文体的研究等等。实际上,定向研究带有一种可贵的聚焦意识,教师如果能够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定向研究”,一定会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
对于一线教师论文写作而言,写作框架与逻辑也是一大难题。当提炼出观点之后,该采用何种框架或模型进行写作呢?论文写作究竟有没有现成的框架呢?彭主编认为,固定的写作框架是没有的,但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一些通用的框架。为了让论文框架“可视化”,彭主编还提供了一些写作框架的示例。写论文与写文章有相似之处,写文章讲究的是“文无定法”,这一点也适用于论文写作。“文无定法”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文有法;二是无定法。论文写作也是有法可循的,但不存在“放之所有论文而皆准”的固定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阅读论文,多总结提炼他人优秀的经验。
彭主编的讲座是期刊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为潜在的论文作者提供写作与投稿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讲座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用的提炼观点与陈述观点的实用技巧。当然,讲座也在提醒一线教师,在埋头教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形成教学论文,真正凝结为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 三、同行案例:实践分享
本次培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邀请了扎根于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进行案例分享。其中包括一线教师的课例、一线科组长的科组建设与校本教研案例、教研员的学教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案例、教研员的团队建设案例。
广州市育才中学的陈晓敏老师和广州市第七中学的李婷婷老师分别带来了《行路难(其一)》的古诗文教学课例和《大视野,小视角——“怎样选材”》的作文指导课例。陈老师的古诗文教学课例创造性地将吟诵、吟唱纳入课堂,实现了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分析诗歌固然重要,走进诗歌、用心去触摸诗歌可能更为重要。陈老师的这节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注重对学生实际学情的把握,并以此为起点,切入到作文教学最难同时也是学生写作的大难题,即搜集素材、整理素材、使用素材等问题。这节课从身边的早茶文化入手,请学生畅谈幸福体验,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分析素材。两节课对于我们思考和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广州市育才中学欧阳立新老师和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易朝芳老师分别带来了《润物无声花开育才》和《协同合作分享共习共生共长》的主题讲座。两位老师介绍了学校在科组建设和校本教研方面的经验与成效。管理和教研,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两大保障,前者是组织保障,后者是学术保障,前者主要是指教学管理尤其是科组建设,后者主要是指教学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两个学校都能够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教研机制,能够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佛山市顺德区初中语文教研员陈辉霞老师和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范春霞老师分别带来了《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这也是学教评一体化理念在一线实施的具体案例。陈辉霞老师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系统阐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理念与过程。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梳理课程标准和統编教材,从德育涵养、字词积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写作技能、语文实践等方面,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从预评估、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范春霞老师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阐述了“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具体实践。团队教师以单元主题“学习演讲词”为主线,设计了“‘职’等你来”的项目,包括选择心仪的职位、跟着他人学演讲、写出自己的竞聘演讲稿、举行竞聘演讲等活动。整个项目将“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方式纳入其中,很好地践行了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老师带来了《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教学论文写作经验与成效》的专题分享。郭老师以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的实践经验为例,从文体写作、论文研磨、专业阅读、“讲座高手”养成、团队建设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团队在专业写作方面的经验与心得,给一线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本次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加培训的教研员和教师收获满满。培训后,有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三天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高屋建瓴的专家讲座,还是一线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都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师要有起码的研究能力,对待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术语应学会追本溯源,讲授知识切忌机械死板,要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专业的教师最重要的当然是上好课、教好书,而不仅仅是把课上完。会上好课的专业的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安排得当的教学活动,达到高效的课堂。广州之行,增长了专业知识,且有良师益友相伴,获益匪浅。”
一、专家讲座:理论指引
教师培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专家讲座。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理论匮乏是普遍状况。理论匮乏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少学理依据,会使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会产生误区。专家讲座可以使教研员和教师快速、集中地捕捉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5月24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给参训教师带来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热点词解说》的讲座。王荣生教授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建树颇多,他的著作以及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本次讲座是王荣生教授近段时期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讲座的立足点是相关学术概念的辨析与使用,尤其是“移植词”,即并非本土产生而是通过翻译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当移植词开始使用并传播时,学者和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汉语释义的角度进行理解,甚至会添加主观的理解与想象。很多教育教学的概念,例如“教学目标”“深度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大概念”“阅读策略”等。正是因为本意不明,才人为地产生了争论甚至误会。因此,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学者和教师首先要正本清源,廓清学术概念的含义,在相对统一的维度内使用这些概念。王荣生教授重点阐述了“知识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真实情境”“沟通情境”等概念,让参训教师对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5月24日下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为学员带来了《学教评一体化实践的几个层面》的专题讲座。学教评一体化是冯老师在安德森等人所说的“怎样确保目标、教学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理念,即以教育目標分类学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作为一种课程实施理念,学教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几个维度的关系。冯老师从五个层面对其进行了阐释:课时层面,即每节课的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课文层面,即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就是落实教材单元学习重点、教学过程聚焦核心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单元层面,即在单元整体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学段层面,即着眼于每个学期、学年所要达成的目标与手段;课程层面,即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思考目标、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五个层面,环环相扣,指向集中,让学员对学教评一体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专家讲座的最大作用就是点亮方向,本次讲座点亮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明灯,也拨亮了教师心中那盏灯火。王荣生教授和冯善亮老师的讲座,前者偏重于科学研究,即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概念进行研究;后者偏重于实践研究,即运用行动研究的思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种研究,都是一线教师较为匮乏的,自然也是教师最需要的。
二、编读互动:成果提炼
一线教师最丰富的是教育教学的心得、措施、做法等,最缺乏的恐怕是教学成果的提炼。提炼能力不过关,就不能有效地梳理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而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在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时,也无法站在学理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了弥补教师在这方面的缺陷,更好地帮助教师提炼教学观点,本次培训特别邀请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主编彭笠作了《语文教育论文如何提炼与陈述观点》的主题讲座。
彭笠主编首先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思路。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提炼的,即以某一篇课文或某一个专题的教学为例,阐述语文教学层面的原理与观点;一种是偏重理论阐述的,即借助于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对某种语文教育观念进行阐释。《语文教学通讯》是一本贴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刊,彭主编鼓励教师多写第一种类型的论文。其次论文写作要抓住教学实践中最有新意、最有理论深度的点来写。教学常识不等于创新,介绍教学常识的论文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教学规律不仅仅是发现,更需要总结与提炼;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教学成果。不少一线教师写教研论文时,只注重经验的堆砌,而不注重提炼与创造,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再次,论文写作要在“定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彭主编以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研究、教育写作为例,深入阐述了“定向研究”的价值与实施方式,例如对近十年高考的某一种类型题的研究、对某位名师的集中研究、对同一篇课文教学的定向研究、对某种教学模式以及文体的研究等等。实际上,定向研究带有一种可贵的聚焦意识,教师如果能够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定向研究”,一定会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
对于一线教师论文写作而言,写作框架与逻辑也是一大难题。当提炼出观点之后,该采用何种框架或模型进行写作呢?论文写作究竟有没有现成的框架呢?彭主编认为,固定的写作框架是没有的,但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一些通用的框架。为了让论文框架“可视化”,彭主编还提供了一些写作框架的示例。写论文与写文章有相似之处,写文章讲究的是“文无定法”,这一点也适用于论文写作。“文无定法”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文有法;二是无定法。论文写作也是有法可循的,但不存在“放之所有论文而皆准”的固定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阅读论文,多总结提炼他人优秀的经验。
彭主编的讲座是期刊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为潜在的论文作者提供写作与投稿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讲座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用的提炼观点与陈述观点的实用技巧。当然,讲座也在提醒一线教师,在埋头教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形成教学论文,真正凝结为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 三、同行案例:实践分享
本次培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邀请了扎根于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进行案例分享。其中包括一线教师的课例、一线科组长的科组建设与校本教研案例、教研员的学教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案例、教研员的团队建设案例。
广州市育才中学的陈晓敏老师和广州市第七中学的李婷婷老师分别带来了《行路难(其一)》的古诗文教学课例和《大视野,小视角——“怎样选材”》的作文指导课例。陈老师的古诗文教学课例创造性地将吟诵、吟唱纳入课堂,实现了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分析诗歌固然重要,走进诗歌、用心去触摸诗歌可能更为重要。陈老师的这节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注重对学生实际学情的把握,并以此为起点,切入到作文教学最难同时也是学生写作的大难题,即搜集素材、整理素材、使用素材等问题。这节课从身边的早茶文化入手,请学生畅谈幸福体验,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分析素材。两节课对于我们思考和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广州市育才中学欧阳立新老师和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易朝芳老师分别带来了《润物无声花开育才》和《协同合作分享共习共生共长》的主题讲座。两位老师介绍了学校在科组建设和校本教研方面的经验与成效。管理和教研,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两大保障,前者是组织保障,后者是学术保障,前者主要是指教学管理尤其是科组建设,后者主要是指教学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两个学校都能够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教研机制,能够充分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佛山市顺德区初中语文教研员陈辉霞老师和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范春霞老师分别带来了《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这也是学教评一体化理念在一线实施的具体案例。陈辉霞老师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系统阐述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理念与过程。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梳理课程标准和統编教材,从德育涵养、字词积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写作技能、语文实践等方面,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从预评估、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范春霞老师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阐述了“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具体实践。团队教师以单元主题“学习演讲词”为主线,设计了“‘职’等你来”的项目,包括选择心仪的职位、跟着他人学演讲、写出自己的竞聘演讲稿、举行竞聘演讲等活动。整个项目将“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方式纳入其中,很好地践行了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老师带来了《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教学论文写作经验与成效》的专题分享。郭老师以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的实践经验为例,从文体写作、论文研磨、专业阅读、“讲座高手”养成、团队建设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团队在专业写作方面的经验与心得,给一线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本次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加培训的教研员和教师收获满满。培训后,有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三天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高屋建瓴的专家讲座,还是一线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都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师要有起码的研究能力,对待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术语应学会追本溯源,讲授知识切忌机械死板,要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专业的教师最重要的当然是上好课、教好书,而不仅仅是把课上完。会上好课的专业的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安排得当的教学活动,达到高效的课堂。广州之行,增长了专业知识,且有良师益友相伴,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