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储层敏感性,包括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和应力敏感性(五敏),直接影响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的流体选择和煤层气井产能。为查明筠连地区煤储层敏感性和注入流体配伍性,采集筠连地区二叠系乐平组C2+3和C7+8号煤层样品,分析其低温液氮吸附和核磁共振分析孔渗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流动试验进行五敏性测试,并选择不同井的地层水与压裂液进行配伍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样品主体为半暗型煤、中高灰分、镜质体反射率在2.2%以上。煤层渗流孔发育较少,孔隙类型以吸附孔为主,微孔和小孔占优势且微孔-小孔与较大孔连通性差
【机 构】
:
浙江油田公司勘探开发一体化中心,浙江油田公司西南采气厂
【基金项目】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7E-14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敏感性,包括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和应力敏感性(五敏),直接影响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的流体选择和煤层气井产能。为查明筠连地区煤储层敏感性和注入流体配伍性,采集筠连地区二叠系乐平组C2+3和C7+8号煤层样品,分析其低温液氮吸附和核磁共振分析孔渗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流动试验进行五敏性测试,并选择不同井的地层水与压裂液进行配伍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试样品主体为半暗型煤、中高灰分、镜质体反射率在2.2%以上。煤层渗流孔发育较少,孔隙类型以吸附孔为主,微孔和小孔占优势且微孔-小孔与较大孔连通性差
其他文献
平顶山矿区戊组煤、己组煤均为(极)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层间距为2~15 m,戊组煤层与己组煤层间距180 m左右,覆岩厚度为700~1000 m。因为埋深大、受上位煤层遗留煤柱集中应力和多次工作面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复杂、应力水平高、破碎且可锚性差,易发生大变形,投入维护成本高。为了解决深部近距离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复杂、多次采动影响造成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己15-31010运输巷受采动影响的围岩应力分布及巷道变形特征,上煤层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峰值比下
管道堵塞是充填系统主要失效事故之一,严重阻碍了充填作业的正常进行。为准确预测充填管道堵塞风险,基于充填管道堵塞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引进多维云模型对管道堵塞风险进行评估。选取充填倍线等11项指标因素作为多维云模型变量,根据云理论确定数字特征;考虑到管道堵塞是由多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改进CRITIC法对指标值进行处理,与多维云模型耦合得到评估对象隶属于不同风险等级的综合确定度,以此判定充填管道堵塞风险等级。对国内4家采用充填采矿法矿山的充填管道堵塞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川龙首矿、河东金矿、大红山铜
综采放顶煤采煤法已成为我国特厚煤层主流的高产高效开采方法,但当前仍面临煤炭采出率低、含矸率较高的问题。塔山矿8222工作面顶煤平均厚度12 m,采用放顶煤开采,生产过程中尝试采用“大中小微”分组间隔放煤方式。为研究该放煤方式的原理及提高其放煤效率,并为开发智能放煤控制程序提供依据,采用CDEM颗粒离散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塔山矿开采条件下间隔放煤分组方法、顶煤运移规律、煤岩分界面特征以及顶煤放出率等,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组内支架数量对顶煤放出体形态的影响机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顶煤厚度为12 m及见矸关门条件下,组
为解决事故案例非结构化、多源异构、难以共享的问题,提高事故案例在应急救援管理中的利用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由各地监管部门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大量实时事故案例,通过框架法构建数据结构以表示事故案例蕴含的知识,建立了一个通用、全面、共享的事故案例数据库;在事故案例数据库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种新的案例检索算法,利用搜索引擎中倒排索引技术实现对案例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检索,同时结合传统案例相似度计算方式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匹配,实现利用少量关键信息进行非结构化案例数据的高效筛选,可使系统依据指挥人员意愿结合非结构化数据和
抛掷爆破效果直接影响露天矿剥离成本,对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工艺系统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露天矿抛掷爆破效果预测的精度,反馈优化抛掷爆破设计。在分析露天矿抛掷爆破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参数优化后粒子群算法和极限学习机相结合的露天矿抛掷爆破效果IPSO-ELM预测模型。利用Sigmoid惯性权重自适应调整和学习因子动态调整的参数优化方法,对传统粒子群算法中迭代效率低、易陷入局部收敛的缺点进行改善,采用黑岱沟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选取炸药单耗、排距、台阶高度、孔距、最小抵抗线作
在矿井巷道、地铁隧道等类似限定空间中的通信受巷道壁粗糙度、电导率、空气湿度等因素影响,与地面上通信相比有着较大差别。精确描述限定空间中(矿井巷道)的通信,对其通信调度至关重要。基于分段思想对巷道电磁波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将电磁波传播区域分为自由空间区、多模传播区、基模传播区、极远区,得到近场区电磁波传播机制的分界点,有助于实现对巷道电磁波传播机制的预测。在研究矩形巷道中电磁波传播机制分界点时,针对4种典型尺寸的巷道,通过不同巷道载波频率变化试验的测量及电磁仿真软件Wireless Insite建立巷道电磁
为研究冲击倾向性煤单轴压缩过程中不同损伤程度声发射分形特征,对冲击倾向性煤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基于声发射振铃次数损伤模型和声发射参数时间序列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对煤样破坏过程中的损伤演化和不同损伤程度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煤样有大破裂产生时,声发射会出现阶段性增高的现象,较大振铃次数的产生是裂纹扩展、集聚过程中能量释放的结果,冲击煤声发射活动频发大都发生在应力应变全过程的后期;煤样的损伤应变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损伤阶段,损伤演化阶段、损伤持续增长阶段,各阶段的声发射振铃次数占比分别为1.61%、
为了分析开采扰动与逆断层耦合作用下工作面应力状态变化情况,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引入滑移倾向性指标Ts对下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逆断层的复杂活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得到了开采扰动下逆断层对工作面应力状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逆断层受开采扰动的影响会发生阶段性的转变,且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准静态阶段、活化阶段、滑移错动阶段。准静态阶段,逆断层面Ts处于活化危险基准面之下,逆断层面整体位移矢量沿着断层向上;活化阶段,逆断层小部分区域Ts位于活化危险基准面之上,逆断层面位移矢量由原来的向上开始向下逐渐转变;滑移错动
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设备数量多、位置关系复杂,设备间碰撞检测手段匮乏,预警困难等问题,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和包围盒碰撞检测技术,以虚拟环境开发平台为基础,提出一种综采工作面设备远程控制过程中综采工作面的虚拟射线与包围盒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综采工作面设备间碰撞检测和预警监测,详细介绍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综采设备碰撞检测和预警监测系统组成与实现方法,以滚筒和护帮板之间的位姿关系为例,对虚拟射线碰撞检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进而根据采煤工艺对设备之间
页岩孔隙结构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沁水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及低温气体吸附等试验,分析了过渡相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特征和孔隙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55%~5.21%,平均为3.53%,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且多处于高-过成熟阶段。除少量的长石及碳酸盐矿物外,矿物质组成以质量分数占比55%~69%的黏土矿物和27%~40%的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中则以高岭石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