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名为《肥肉是不能实现的部分自我》的网文,在微信父母圈里火了:“为什么中国青春期的孩子最丑?”
造成这一切的,有巨大的学习压力,有压抑单调的生活内容,有长得不好看的孩子们对自己的贬低。文章里那句充满自我厌弃的“我从来没想过,要长得多好看,才能达到‘好看’的标准。我只是嫌弃自己。也不光是我一个,大学里,我周围的所有同龄人都嫌自己胖,嫌自己丑”的独白,和“为什么美国青春期的孩子‘有着阳光和天然的美,一颦一笑都动人心魄’”的呼喊一起激起父母们的共鸣。
为什么国内外的孩子差异这么大?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吗?
缺席的美育课
在这个信息爆照的时代,涵芝妈妈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美”,着实苦恼。
女儿在浦东国际学校念初一,这是看着动漫长大的一代,自从有了零花钱的自主权后,自小学4年级起,每年杭州的动漫展都没落下。本着让孩子多元化发展的想法,当妈的没打算多加干涉,结果某次给女儿收拾衣柜,她发现近一半的衣服都是动漫造型。初一的暑假,女儿竟然还要求去染发,“我想试试紫红色的头发,开学前就染回来啦。”
在班级的家长群里一说,涵芝妈妈很快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和女儿关系挺不错的李静的妈妈,在群里发了一个视频网址,“静静看了以后就要求我们给她买化妆品,说人家9岁的小女生都在网上火了。”
视频的主角是9岁湖南小姑娘“牛牛”,看着把自己妆成“黑眼圈”、“血盆大口”、“白面人”的小女孩竟然在网上拥有很大一群粉丝,父母们除了感叹现在的孩子早熟敏感,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孩子去遵从父母这一代人的审美标准。
“他们对美的认识就是够酷、够炫,要特立独行、吸引眼球,和父母一代的审美相差迥异。”重庆师范大学美学硕士廖欣分析。人都有爱美之心,但什么是美?“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孩子接触的信息多了,会反感父母那套,转而追逐流行的美,效仿偶像、明星,甚至是动漫游戏作品中的人物;而父母,他们从一个审美匮乏的时代突然进入美的标准多元化的时代,不知所措下,往往用恪守从小接受的保守教育内容来保护自己。
对美的认识产生教育矛盾,“其实还是因为缺乏一个大环境和一个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美学认知。”廖欣感慨。
从服装开始的美育课
现实很糟糕,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无奈,你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制度,有心不让孩子参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都不行。但艺体课被大量主科占用,艺术培养变成考级加分的考试,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补上美育课?
“最简单也最方便的是从服装课开始,因为衣服是孩子从有自我意识以来,接触得最多的艺术作品。”设计师周更非说。
服装的意义,早已脱离了保暖的基本要求。着装不但最能直观体现穿着者的文化素养、家庭教育、审美意识,服装搭配也是培养孩子审美力的一种方式。
一位西安的爸爸就希望通过为孩子设计最适合她的服装,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太多日韩范儿了。”陈科说,中低端基本被日韩潮流款式垄断,高端一点则是欧美范儿,而且大多数童装,成人化趋势非常严重,这其实反映出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用大人的要求去对待孩子。
本职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陈科决定至少在服装上,让女儿“与众不同”一点。他喜欢设计,崇尚中国风。作为一名潮爸,半年前他买了布料,购回一台家用缝纫机,尝试给女儿多多做衣服。
别看多多留着齐刘海,扎着长长的小辫子,其实她活泼好动,性格偏中性,极度排斥裙装,哪怕同龄的女孩子都以漂亮的公主裙、闪亮的小高跟鞋为美。既要满足多多的喜好,又满足自己“看女儿穿裙子”的私心,陈科在设计时煞费了一番苦心。
他将翠绿色的下装设计成类似灯笼的款式,两块布料交叉形成裙裤的样子,搭配白色暗纹背心,宽松飘逸的款式富有浓重的中国艺术风。这款衣服的灵感来自于翠竹,陈科将它命名为“竹叶青”,想借此让多多理解“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设计时,他还有意识培养多多的审美观,摒弃了“童装就是要颜色鲜艳、装饰繁多”的流行理念,他摒弃了花花绿绿的颜色和图案,采用片色或者撞色拼接。此外,为了鼓励女儿画出更多有想象力的作品,他还想尽办法把女儿抽象的涂鸦设计图变成衣服。
一件衣服,有爱,有美,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还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陈科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借鉴学习。
接受身体的变化之美
Pinata是第一批在网上转发那篇帖子的人,“我到大学毕业后才知道自己其实是女孩子中发育得很美的那类型。”
她的身体自12岁就开始胸部发育,是班上发育最早的,由于没有长辈的引导,发育到B罩杯了也不懂穿胸罩,总是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和嘲笑。为了掩饰这种让她不安的变化,她总是穿特别宽大的衣服,并驼着背,因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而痛苦。“我母亲就是一个非常怕出众的人,她知道我开始发育后,总是叮嘱我要把胸部藏起来。”本应该是人生最美好青春期,现在回忆起来只能用灰暗和丑陋来形容。
“臭美”是中国人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成都理工大学大三女生向小林最深刻的回忆,是自己高二时和母亲一起逛内衣店的经历。父母也算是较开明的那类,虽然他们也爱提醒自己“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学习之外,你现在就该好好学习,等再大点再去考虑穿着打扮的事”。那次逛内衣店,她看中了非常热门的少女内衣品牌,这个牌子以颜色鲜艳和图案时尚著称。但母亲拒绝了她的要求,“第一是觉得贵了,买个一般的就行;第二是觉得太鲜艳,怕给我买了就会助长我的臭美心。”
向小林觉得,母亲那一代人对身体的变化,第一反应不是觉得“我在变美了”,而是觉得羞涩和不知所措,“就是‘怎么办,男同学都在看我了’这种。”
“世界的问题,都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廖欣认为,由美学衍生出来的美育这一分支,自然也从身体出发,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时羞于肯定自己身体的变化,能接受身体发育的年龄后,又开始执着于发现身体的不美之处。
但那些曾经令自己痛苦而尴尬的身体的不完美,黄黄的头发,平平的胸,在流动的时间长河里,还是绽放出各自令人怦然心动的美。甚至是脸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小雀斑,也因为雀斑名模奥黛丽·梅兰妮的走红,而成了一种时尚。所以,与其痛苦不堪地与身体的变化和种种不完美作斗争,不如接受它,静候它日后可能被发现的动人之美。
美的教育,无处不在
美国孩子的美,为什么充满阳光自信?“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着这方面的熏陶。”对身体的自信,对美的感受和品位的培养,在国外统统划归为美育的范畴。
在国外考察时,廖欣常看到父母们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到处旅行、参观博物馆、艺术展。很多中国父母会觉得孩子那么小,哪里看得懂?其实教育本来就是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不需要孩子当时就懂。
一个成熟的美育大环境,不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努力。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排演舞台剧;从中学开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程,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孩子的美育。可是在中国,美育几乎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
“体育和艺术都能引导孩子从改变身体开始去接触更多元的美。”廖欣建议父母,如果是男孩子,应该多和父母从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塑造身体的外观之美,又可以改善人的感觉和经验;女孩子则可以学习舞蹈和瑜伽,瑜伽融哲学和艺术为一体,可以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心智。
除此之外,周更非也提供了他的美育小技巧。
比如家里餐桌的摆设、客厅的装饰、吃饭的瓷器,父母若用心布置,能让美的感受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潜移默化的美育课。
让孩子从服装里发现身体之美
文/小巷三寻服装设计师 彭宇婷
其实在审美标准上,哪怕我们说“孩子都是天使”,可父母们还是会不由自主把成人标准放到孩子身上。比如大眼睛、肤色更白的孩子,会更容易被夸奖“长得漂亮”;胖孩子会经常在买衣服过程中,听到父母发出“真是不好买衣服”之类的抱怨。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身体特色,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服装搭配,让孩子接纳“即便不完美也有独到之处的身体”,树立自信。
肤色偏暗的孩子可选择高明度或高纯度的服装,鲜艳醒目的色彩能让孩子显得健康有精神。
胖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我认识的一个小胖妞瑶瑶,因为在幼儿园成天被小朋友嘲笑小胖墩,渐渐变得内向自卑不愿意上学。父母就尽量为孩子选择灰、黑、蓝等冷或深的色彩,从视觉上起收缩作用。除了颜色,上衣选择无领或圆领的款式,比如圆领T恤衫,小吊带裙等,下身不要选韩流的萝卜裤、灯笼裤这些,有收腿效果的七分裤或九分裤就很好。结果服装一改变,小朋友们渐渐觉得瑶瑶瘦了,也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体型偏瘦的孩子如果给人身体不健康的错觉,父母为他们选择暖色系的服装,可达到向外扩展、热烈的视觉感。
用心为孩子搭配合适的服装,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肯定,也让他们树立自信:我的身体不完美,但它也有自己“独到的美”。
链接·看绘本,感受美
周更非一直反对学龄前的孩子看太多动画片,尤其是国内的,除了暴力血腥,丝毫没有这个年龄该感受到的美。
现在国内引进了很多国外版的科普类绘本,其中就有美育这方面的。这些世界知名插画家,用精美的构图和生动通俗的故事,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中国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知道怎么讲解那些变化,其实可以从小让孩子看这方面的绘本作品,了解了,就不会尴尬。
造成这一切的,有巨大的学习压力,有压抑单调的生活内容,有长得不好看的孩子们对自己的贬低。文章里那句充满自我厌弃的“我从来没想过,要长得多好看,才能达到‘好看’的标准。我只是嫌弃自己。也不光是我一个,大学里,我周围的所有同龄人都嫌自己胖,嫌自己丑”的独白,和“为什么美国青春期的孩子‘有着阳光和天然的美,一颦一笑都动人心魄’”的呼喊一起激起父母们的共鸣。
为什么国内外的孩子差异这么大?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吗?
缺席的美育课
在这个信息爆照的时代,涵芝妈妈对于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美”,着实苦恼。
女儿在浦东国际学校念初一,这是看着动漫长大的一代,自从有了零花钱的自主权后,自小学4年级起,每年杭州的动漫展都没落下。本着让孩子多元化发展的想法,当妈的没打算多加干涉,结果某次给女儿收拾衣柜,她发现近一半的衣服都是动漫造型。初一的暑假,女儿竟然还要求去染发,“我想试试紫红色的头发,开学前就染回来啦。”
在班级的家长群里一说,涵芝妈妈很快发现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和女儿关系挺不错的李静的妈妈,在群里发了一个视频网址,“静静看了以后就要求我们给她买化妆品,说人家9岁的小女生都在网上火了。”
视频的主角是9岁湖南小姑娘“牛牛”,看着把自己妆成“黑眼圈”、“血盆大口”、“白面人”的小女孩竟然在网上拥有很大一群粉丝,父母们除了感叹现在的孩子早熟敏感,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孩子去遵从父母这一代人的审美标准。
“他们对美的认识就是够酷、够炫,要特立独行、吸引眼球,和父母一代的审美相差迥异。”重庆师范大学美学硕士廖欣分析。人都有爱美之心,但什么是美?“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孩子接触的信息多了,会反感父母那套,转而追逐流行的美,效仿偶像、明星,甚至是动漫游戏作品中的人物;而父母,他们从一个审美匮乏的时代突然进入美的标准多元化的时代,不知所措下,往往用恪守从小接受的保守教育内容来保护自己。
对美的认识产生教育矛盾,“其实还是因为缺乏一个大环境和一个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美学认知。”廖欣感慨。
从服装开始的美育课
现实很糟糕,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无奈,你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制度,有心不让孩子参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都不行。但艺体课被大量主科占用,艺术培养变成考级加分的考试,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补上美育课?
“最简单也最方便的是从服装课开始,因为衣服是孩子从有自我意识以来,接触得最多的艺术作品。”设计师周更非说。
服装的意义,早已脱离了保暖的基本要求。着装不但最能直观体现穿着者的文化素养、家庭教育、审美意识,服装搭配也是培养孩子审美力的一种方式。
一位西安的爸爸就希望通过为孩子设计最适合她的服装,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太多日韩范儿了。”陈科说,中低端基本被日韩潮流款式垄断,高端一点则是欧美范儿,而且大多数童装,成人化趋势非常严重,这其实反映出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用大人的要求去对待孩子。
本职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陈科决定至少在服装上,让女儿“与众不同”一点。他喜欢设计,崇尚中国风。作为一名潮爸,半年前他买了布料,购回一台家用缝纫机,尝试给女儿多多做衣服。
别看多多留着齐刘海,扎着长长的小辫子,其实她活泼好动,性格偏中性,极度排斥裙装,哪怕同龄的女孩子都以漂亮的公主裙、闪亮的小高跟鞋为美。既要满足多多的喜好,又满足自己“看女儿穿裙子”的私心,陈科在设计时煞费了一番苦心。
他将翠绿色的下装设计成类似灯笼的款式,两块布料交叉形成裙裤的样子,搭配白色暗纹背心,宽松飘逸的款式富有浓重的中国艺术风。这款衣服的灵感来自于翠竹,陈科将它命名为“竹叶青”,想借此让多多理解“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设计时,他还有意识培养多多的审美观,摒弃了“童装就是要颜色鲜艳、装饰繁多”的流行理念,他摒弃了花花绿绿的颜色和图案,采用片色或者撞色拼接。此外,为了鼓励女儿画出更多有想象力的作品,他还想尽办法把女儿抽象的涂鸦设计图变成衣服。
一件衣服,有爱,有美,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还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陈科的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借鉴学习。
接受身体的变化之美
Pinata是第一批在网上转发那篇帖子的人,“我到大学毕业后才知道自己其实是女孩子中发育得很美的那类型。”
她的身体自12岁就开始胸部发育,是班上发育最早的,由于没有长辈的引导,发育到B罩杯了也不懂穿胸罩,总是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和嘲笑。为了掩饰这种让她不安的变化,她总是穿特别宽大的衣服,并驼着背,因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而痛苦。“我母亲就是一个非常怕出众的人,她知道我开始发育后,总是叮嘱我要把胸部藏起来。”本应该是人生最美好青春期,现在回忆起来只能用灰暗和丑陋来形容。
“臭美”是中国人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成都理工大学大三女生向小林最深刻的回忆,是自己高二时和母亲一起逛内衣店的经历。父母也算是较开明的那类,虽然他们也爱提醒自己“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学习之外,你现在就该好好学习,等再大点再去考虑穿着打扮的事”。那次逛内衣店,她看中了非常热门的少女内衣品牌,这个牌子以颜色鲜艳和图案时尚著称。但母亲拒绝了她的要求,“第一是觉得贵了,买个一般的就行;第二是觉得太鲜艳,怕给我买了就会助长我的臭美心。”
向小林觉得,母亲那一代人对身体的变化,第一反应不是觉得“我在变美了”,而是觉得羞涩和不知所措,“就是‘怎么办,男同学都在看我了’这种。”
“世界的问题,都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廖欣认为,由美学衍生出来的美育这一分支,自然也从身体出发,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时羞于肯定自己身体的变化,能接受身体发育的年龄后,又开始执着于发现身体的不美之处。
但那些曾经令自己痛苦而尴尬的身体的不完美,黄黄的头发,平平的胸,在流动的时间长河里,还是绽放出各自令人怦然心动的美。甚至是脸上那些星星点点的小雀斑,也因为雀斑名模奥黛丽·梅兰妮的走红,而成了一种时尚。所以,与其痛苦不堪地与身体的变化和种种不完美作斗争,不如接受它,静候它日后可能被发现的动人之美。
美的教育,无处不在
美国孩子的美,为什么充满阳光自信?“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着这方面的熏陶。”对身体的自信,对美的感受和品位的培养,在国外统统划归为美育的范畴。
在国外考察时,廖欣常看到父母们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到处旅行、参观博物馆、艺术展。很多中国父母会觉得孩子那么小,哪里看得懂?其实教育本来就是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不需要孩子当时就懂。
一个成熟的美育大环境,不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努力。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排演舞台剧;从中学开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选修课程,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孩子的美育。可是在中国,美育几乎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
“体育和艺术都能引导孩子从改变身体开始去接触更多元的美。”廖欣建议父母,如果是男孩子,应该多和父母从事体育运动,既可以塑造身体的外观之美,又可以改善人的感觉和经验;女孩子则可以学习舞蹈和瑜伽,瑜伽融哲学和艺术为一体,可以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心智。
除此之外,周更非也提供了他的美育小技巧。
比如家里餐桌的摆设、客厅的装饰、吃饭的瓷器,父母若用心布置,能让美的感受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潜移默化的美育课。
让孩子从服装里发现身体之美
文/小巷三寻服装设计师 彭宇婷
其实在审美标准上,哪怕我们说“孩子都是天使”,可父母们还是会不由自主把成人标准放到孩子身上。比如大眼睛、肤色更白的孩子,会更容易被夸奖“长得漂亮”;胖孩子会经常在买衣服过程中,听到父母发出“真是不好买衣服”之类的抱怨。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身体特色,父母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服装搭配,让孩子接纳“即便不完美也有独到之处的身体”,树立自信。
肤色偏暗的孩子可选择高明度或高纯度的服装,鲜艳醒目的色彩能让孩子显得健康有精神。
胖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我认识的一个小胖妞瑶瑶,因为在幼儿园成天被小朋友嘲笑小胖墩,渐渐变得内向自卑不愿意上学。父母就尽量为孩子选择灰、黑、蓝等冷或深的色彩,从视觉上起收缩作用。除了颜色,上衣选择无领或圆领的款式,比如圆领T恤衫,小吊带裙等,下身不要选韩流的萝卜裤、灯笼裤这些,有收腿效果的七分裤或九分裤就很好。结果服装一改变,小朋友们渐渐觉得瑶瑶瘦了,也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体型偏瘦的孩子如果给人身体不健康的错觉,父母为他们选择暖色系的服装,可达到向外扩展、热烈的视觉感。
用心为孩子搭配合适的服装,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肯定,也让他们树立自信:我的身体不完美,但它也有自己“独到的美”。
链接·看绘本,感受美
周更非一直反对学龄前的孩子看太多动画片,尤其是国内的,除了暴力血腥,丝毫没有这个年龄该感受到的美。
现在国内引进了很多国外版的科普类绘本,其中就有美育这方面的。这些世界知名插画家,用精美的构图和生动通俗的故事,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中国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知道怎么讲解那些变化,其实可以从小让孩子看这方面的绘本作品,了解了,就不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