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分娩镇痛处理以及产科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孕妇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不予以镇痛处理,观察组孕妇则在分娩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镇痛处理,而后对这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分娩镇痛的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产妇产程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两组分娩孕妇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合理的镇痛处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使产程缩短,且不会对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出血情况等产生影响,临床值得关注。
【关键词】分娩镇痛;产科护理;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
有研究证实,分娩镇痛在减轻产妇疼痛的同时和可以对因疼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予以缓解和避免,使胎儿情况也因此而得到改善[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分娩镇痛处理以及产科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妇展开了分组护理,并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妇,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3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27.6±13.2)岁,孕周38-42周,平均(39.2±2.7)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28.1±14.3)岁,孕周38-41周,平均(39.7±3.2)周。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行阴道分娩。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观察组产妇则是接受相应的镇痛处理和护理干预,而后对这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产程、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出血情况。
1.2.2镇痛方法在孕妇宫口开至2-3cm时,对其给予硬膜外穿刺麻醉,穿刺点选择L2-3或L3-4椎间隙,而后向头端置管3-4cm,保证孕妇保持平卧位,而后经导管将事先配制好的药物注入,首次剂量为8ml,其余液体注入微量电子泵内硬外麻自动调节,维持量在3ml/h。并将平面控制在T10-S4。给药后10内,产科医生以及产妇共同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定。在接生的过程中会阴不再给予局麻。缝完会阴后拔管,经纱布对穿刺点进行按压5min,而后固定[2]。
3讨论
在临床上分娩痛为产妇所承受的一种极大痛苦,其仅次于灼烧痛。近几年因分娩痛使得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在分娩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镇痛措施可能对降低剖宫产率产生一定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实施分娩镇痛和未实施分娩镇痛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的产程较对照组缩短,而两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情况则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分娩镇痛效果理想,不会对分娩方式产生影响,且安全,值得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应对以下护理措施予以注意:观察组产妇在接受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在第一产程给予产妇适当的心理干预,将待产信息及时告知产妇,以增强其信息,并将分娩镇痛的处理措施、效果以及安全性等向产妇进行介绍,减少其恐惧心理,在实施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包括胎心监护、心电监护等。注意产妇的宫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展开处理;第二产程时麻醉结束,此时助产护士应对产妇分娩用力方式进行指导,从而实现顺利完成接生工作,并对新生儿的狀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第三产程时,对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做好预防和处理准备,及时给予催产素,以促进宫缩[4]。
参考文献
[1]张勇,赵慧.分娩镇痛的合理应用分析[J].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9,30(03):281-284.
[2]刘荣芬,姜亚梅.华佗夹脊穴的针刺镇痛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43-947.
[3]蒋秋燕,莫海霞,宋金玲,等.电针对分娩镇痛效应及对强啡肽调控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02):733-734.
[4]刘莹,王平,李凤兰,等.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15(07):439-440.
【关键词】分娩镇痛;产科护理;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
有研究证实,分娩镇痛在减轻产妇疼痛的同时和可以对因疼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予以缓解和避免,使胎儿情况也因此而得到改善[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分娩镇痛处理以及产科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妇展开了分组护理,并对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妇,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3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27.6±13.2)岁,孕周38-42周,平均(39.2±2.7)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28.1±14.3)岁,孕周38-41周,平均(39.7±3.2)周。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行阴道分娩。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观察组产妇则是接受相应的镇痛处理和护理干预,而后对这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产程、分娩方式以及产后出血情况。
1.2.2镇痛方法在孕妇宫口开至2-3cm时,对其给予硬膜外穿刺麻醉,穿刺点选择L2-3或L3-4椎间隙,而后向头端置管3-4cm,保证孕妇保持平卧位,而后经导管将事先配制好的药物注入,首次剂量为8ml,其余液体注入微量电子泵内硬外麻自动调节,维持量在3ml/h。并将平面控制在T10-S4。给药后10内,产科医生以及产妇共同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定。在接生的过程中会阴不再给予局麻。缝完会阴后拔管,经纱布对穿刺点进行按压5min,而后固定[2]。
3讨论
在临床上分娩痛为产妇所承受的一种极大痛苦,其仅次于灼烧痛。近几年因分娩痛使得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在分娩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镇痛措施可能对降低剖宫产率产生一定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实施分娩镇痛和未实施分娩镇痛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的产程较对照组缩短,而两组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情况则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分娩镇痛效果理想,不会对分娩方式产生影响,且安全,值得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应对以下护理措施予以注意:观察组产妇在接受分娩镇痛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在第一产程给予产妇适当的心理干预,将待产信息及时告知产妇,以增强其信息,并将分娩镇痛的处理措施、效果以及安全性等向产妇进行介绍,减少其恐惧心理,在实施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妇的监护,包括胎心监护、心电监护等。注意产妇的宫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展开处理;第二产程时麻醉结束,此时助产护士应对产妇分娩用力方式进行指导,从而实现顺利完成接生工作,并对新生儿的狀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和及时的处理;第三产程时,对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做好预防和处理准备,及时给予催产素,以促进宫缩[4]。
参考文献
[1]张勇,赵慧.分娩镇痛的合理应用分析[J].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9,30(03):281-284.
[2]刘荣芬,姜亚梅.华佗夹脊穴的针刺镇痛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43-947.
[3]蒋秋燕,莫海霞,宋金玲,等.电针对分娩镇痛效应及对强啡肽调控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02):733-734.
[4]刘莹,王平,李凤兰,等.心理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15(07):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