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婉的江南曾牵动无数文人才子的诗情画意,那里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2009年10月,我们有幸前往苏州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全国决赛。既圆了我的梦,也开启了我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 身未动,心向往之
毫不夸张的说,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学校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而且是竞争激烈的决赛,那种激动又兴奋的心情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2009年5月20日,在得知我们的语文团队入围了第七届NOC活动的决赛时,我就感到了那种“欲辨忘言”的喜悦之情。
由于今年是我校第一次组织参加这个活动,我们没有“前车之鉴”,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对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满两年的“新手”而言,这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就这样,在激动、不安和期待中我走上了“茧化成蝶”的准备之路。
准备参赛的日子是漫长而又短暂的,漫长是因为从入围到决赛,一共有五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都在为决赛而准备;短暂是因为我们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即使争分夺秒也未必能够达到比赛的要求。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前进的脚步未曾有丝毫犹豫,反而更加坚定。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是我们温暖的依靠,倾全力购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多次组织参赛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参赛教师介绍经验,邀请市区两级领导来校指导工作……凡所应有,细致入微。我们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加班加点,同侪互助,力求完善自我,增色团队。
● 身已动,倾力而为
整个赛事分为5个半天,比赛过程十分紧凑,现在想来也是紧张激烈而又充实难忘的。
1.各自为政,殊途同归
比赛第一天上午,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各自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上传。当《明天不封阳台》这个课题发布后,我们有些措手不及,因为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初二《语文》,我们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谈提前准备了。但文本的陌生对语文教学而言不是问题,在教学中,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某些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座“桥梁”,教师的任务是把这座“桥梁”搭好,直接联接文本和学生,使学生有最原始、最本真的见解,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理解。时间紧迫,我们顾不上焦虑,各自开始进行设计。整整一上午,我们三个人没交流一句话,真正做到了“各自为政”,沉浸在自己的钻研中。从深入研读文本,到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再到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形成三份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最后上传,整个过程我们力求保持个人的特点,完全的个人奋战。由于教师的思想与见解不同,设计的内容各有特色,但教学设计的形式还是基本统一的,如都包含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媒体运用,教学流程等。每位教师不拘泥于形式,设计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也是“殊途同归”吧。
2.各有取舍,碰撞结晶
第一天下午,要将三位成员的教学设计整合为团队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出教学课件。我们首先各自陈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优势,并做好了下午的分工:两人整合教学设计,一人制作课件。我们先是反思了三份教案的优缺点,又反复研读文本,探寻作者要向学生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让作者的观点与学生产生共鸣,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何结合多媒体让语文变得更真实、更有效,等等。我们畅所欲言,或认可,或反驳,真是激烈。为集体的利益,我们没有死守自己的观念,而是都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并一致确立了一位老师的备课思路为框架,从而整合出我们团队的总设计。
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设计a与设计c比较遵循传统,在环节设计上按部就班,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合作探究品析语言到“拓展延伸”到“总结提升”,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a由文中的“鸽子”吸引儿子的注意力继而引发父亲“封不封阳台”的思考为主线,展开对文本的研读,品味语言,总结主题,注重课堂上的思维拓展,网页课件上有环保事迹、名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网站板块任意浏览,采用回帖的方式谈感受。设计c对本课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本研读,二是语言研读。文本研读主要是提炼主题:语言研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作者的怜惜之情,继而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语言表达产生共鸣。本设计的拓展延伸放置在课外,略显失控,且可抒写的范围较窄。相对而言,设计b对文本的解读较为深刻、新颖,而且借助SURF工具进行自主阅读,边阅读边做批注(SURF工具是一款协同阅读工具,它能够使学生在电子化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摘录自己所遇到的好词好句;能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并且通过加入阅读圈,与阅读圈中的好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环境下阅读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协作分享)。首先,以这种新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通过合作交流、深入讨论,领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关于人与自然的深刻的思考。由此可见,设计b的优势比较明显,因而我们决定以该教学设计为模板,完成属于我们团队的初始教学设计。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但学科特色不应被信息技术所掩盖。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语文味”不能淡化。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于他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首先考虑到的问题,因而选取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成为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设计b并没有单纯的赏析语言,而是结合文题“明天不封阳台”入手,预设了问题“为什么不封阳台”,由此展开讨论,找寻答案。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入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冲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播放视频《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用富有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本课的拓展延伸,设计b选择的是让学生在班级博客上,推荐有关于这篇文章主题或内容的文章,并积极阅读他人推荐的文章,积极跟帖交流,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
设计a的“主问题”贯穿始终给我们整合新的教学设计以“化繁为简”的启示;设计c把品析语言单独作为一个环节,让我们意识到品析语言的重要性;设计b对文中三个原因的层递把握,让我们抓住了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对突破重难点增色不少。整合后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我们智慧和合作的“结晶”。
3.各取所需,完善提升
第二天上午,是团队间的循环评价。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开拓理念的空间。我们细致地找寻其他团队的优势,同时针对一些环节设计谨慎地提出我们的见解。评价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是NOC大赛的一个亮点,它既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理念,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问题,还能及时为我们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良策,真是“一箭双雕”。
【中学语文15团队对16团队评价摘录】
①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②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课堂留白提升课堂效果。
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科教学。不管如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有学科的特点,语文课也不能丧失语文味。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生动的画面表现文字,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渲染文字,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辅助教学的目的,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激荡,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时间所限,要给对方的设计找亮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非常有挑战性,对我们三位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手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我们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最终形成我们的评价。
评价是相互的,所谓“旁观者清”,有了其他团队的评价,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完善。
【中学语文14团队对15团队评价摘录】
本节课的优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新课前,先借助SURF,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做好批注。在研读课文、领会主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课题发问,“明天不封阳台,为什么?”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自己的批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逐层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我们的建议:压缩教学环节;教师应调动起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加深对话深度。
第二天下午,我们根据其他团队对我们的评价再次完善我们最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我们的教学设计经过这样几番“锤打”而最终成型,也可谓“字字千金”了。当我们最终将修改完善的教学总设计上传时,心情是很不舍的,感觉这样备课的过程很锻炼人也很增长见识,既实现了同侪互助,又体现了旁观者的智慧,可以说是教研的理想境地。
4.各显身手,奋力一搏
第二天晚上,我们彻夜未眠,因为要准备明天的陈述与答辩,组织陈述语言,制作答辩课件,实际上就是我们两天的参赛历程的浓缩,找出我们设计的亮点以及我们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讨论了以何种方式体现我们设计的亮点,既让我们言之有物也让评委耳目一新;接下来分头行动,组织发言稿,制作答辩课件(如下图),有条不紊。或许是我们太精益求精,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演练,终于迎来了东方鱼肚白。尽管一夜未眠,我们还是斗志昂扬地走进答辩场,丝毫没有懈怠,将我们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从答辩场走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好好看看苏州湛蓝的天空了,是那么温和,那么亲近。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结果公布,我们获得了二等奖。其实,看到奖项,是有一丝失落的,我们毕竟准备了那么长时间,毕竟曾无所畏惧的“失去自我”。但奖项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肯定,这毕竟是全国的比赛,我们的水平还是与全国的高手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还是欠缺历练,反过来想,这不正说明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巨大么?它也激励着我们往高处继续奋进。
比赛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纪念,因为它让我真正体会到团结的氛围,真正感受到集众人之力定能战胜一切。三天的经历很短暂,但三天带给我的感动与留恋却是难忘的。
● 拍拍尘,坚定前行
此次苏州之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井底之蛙终于见了天”!这样说丝毫不夸张,我们本身就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前去的。先不说南北教育理念的差距,单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我们的差距就很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当时时感受担子压肩头,也应当勇挑重担,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更重要的还是“学而不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临危不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第七届NOC活动已然远去,但留给了我刻骨铭心的经历,第八届NOC活动决赛也举办在即,期盼她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动力。我因有幸参加并见证其过程而感到无比欢欣,这在我刚刚开启的教育之旅上也是浓重的一笔,我们要将比赛的精髓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前方路已铺就,还等什么?坚定地走下去!不管多远,不管多难,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 身未动,心向往之
毫不夸张的说,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学校教师,能够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而且是竞争激烈的决赛,那种激动又兴奋的心情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2009年5月20日,在得知我们的语文团队入围了第七届NOC活动的决赛时,我就感到了那种“欲辨忘言”的喜悦之情。
由于今年是我校第一次组织参加这个活动,我们没有“前车之鉴”,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对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满两年的“新手”而言,这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就这样,在激动、不安和期待中我走上了“茧化成蝶”的准备之路。
准备参赛的日子是漫长而又短暂的,漫长是因为从入围到决赛,一共有五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都在为决赛而准备;短暂是因为我们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即使争分夺秒也未必能够达到比赛的要求。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前进的脚步未曾有丝毫犹豫,反而更加坚定。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是我们温暖的依靠,倾全力购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多次组织参赛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参赛教师介绍经验,邀请市区两级领导来校指导工作……凡所应有,细致入微。我们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加班加点,同侪互助,力求完善自我,增色团队。
● 身已动,倾力而为
整个赛事分为5个半天,比赛过程十分紧凑,现在想来也是紧张激烈而又充实难忘的。
1.各自为政,殊途同归
比赛第一天上午,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各自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上传。当《明天不封阳台》这个课题发布后,我们有些措手不及,因为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初二《语文》,我们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谈提前准备了。但文本的陌生对语文教学而言不是问题,在教学中,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某些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座“桥梁”,教师的任务是把这座“桥梁”搭好,直接联接文本和学生,使学生有最原始、最本真的见解,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理解。时间紧迫,我们顾不上焦虑,各自开始进行设计。整整一上午,我们三个人没交流一句话,真正做到了“各自为政”,沉浸在自己的钻研中。从深入研读文本,到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再到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形成三份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最后上传,整个过程我们力求保持个人的特点,完全的个人奋战。由于教师的思想与见解不同,设计的内容各有特色,但教学设计的形式还是基本统一的,如都包含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媒体运用,教学流程等。每位教师不拘泥于形式,设计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也是“殊途同归”吧。
2.各有取舍,碰撞结晶
第一天下午,要将三位成员的教学设计整合为团队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出教学课件。我们首先各自陈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优势,并做好了下午的分工:两人整合教学设计,一人制作课件。我们先是反思了三份教案的优缺点,又反复研读文本,探寻作者要向学生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让作者的观点与学生产生共鸣,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何结合多媒体让语文变得更真实、更有效,等等。我们畅所欲言,或认可,或反驳,真是激烈。为集体的利益,我们没有死守自己的观念,而是都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并一致确立了一位老师的备课思路为框架,从而整合出我们团队的总设计。
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设计a与设计c比较遵循传统,在环节设计上按部就班,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合作探究品析语言到“拓展延伸”到“总结提升”,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a由文中的“鸽子”吸引儿子的注意力继而引发父亲“封不封阳台”的思考为主线,展开对文本的研读,品味语言,总结主题,注重课堂上的思维拓展,网页课件上有环保事迹、名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网站板块任意浏览,采用回帖的方式谈感受。设计c对本课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本研读,二是语言研读。文本研读主要是提炼主题:语言研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作者的怜惜之情,继而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语言表达产生共鸣。本设计的拓展延伸放置在课外,略显失控,且可抒写的范围较窄。相对而言,设计b对文本的解读较为深刻、新颖,而且借助SURF工具进行自主阅读,边阅读边做批注(SURF工具是一款协同阅读工具,它能够使学生在电子化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摘录自己所遇到的好词好句;能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并且通过加入阅读圈,与阅读圈中的好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网络环境下阅读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协作分享)。首先,以这种新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通过合作交流、深入讨论,领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关于人与自然的深刻的思考。由此可见,设计b的优势比较明显,因而我们决定以该教学设计为模板,完成属于我们团队的初始教学设计。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但学科特色不应被信息技术所掩盖。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语文味”不能淡化。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于他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首先考虑到的问题,因而选取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成为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设计b并没有单纯的赏析语言,而是结合文题“明天不封阳台”入手,预设了问题“为什么不封阳台”,由此展开讨论,找寻答案。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入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冲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播放视频《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用富有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本课的拓展延伸,设计b选择的是让学生在班级博客上,推荐有关于这篇文章主题或内容的文章,并积极阅读他人推荐的文章,积极跟帖交流,体验分享阅读的快乐。
设计a的“主问题”贯穿始终给我们整合新的教学设计以“化繁为简”的启示;设计c把品析语言单独作为一个环节,让我们意识到品析语言的重要性;设计b对文中三个原因的层递把握,让我们抓住了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对突破重难点增色不少。整合后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我们智慧和合作的“结晶”。
3.各取所需,完善提升
第二天上午,是团队间的循环评价。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开拓理念的空间。我们细致地找寻其他团队的优势,同时针对一些环节设计谨慎地提出我们的见解。评价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是NOC大赛的一个亮点,它既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理念,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问题,还能及时为我们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良策,真是“一箭双雕”。
【中学语文15团队对16团队评价摘录】
①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②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课堂留白提升课堂效果。
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科教学。不管如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有学科的特点,语文课也不能丧失语文味。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生动的画面表现文字,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渲染文字,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辅助教学的目的,给学生带来情感的激荡,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时间所限,要给对方的设计找亮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非常有挑战性,对我们三位教龄不满五年的新手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我们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最终形成我们的评价。
评价是相互的,所谓“旁观者清”,有了其他团队的评价,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完善。
【中学语文14团队对15团队评价摘录】
本节课的优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新课前,先借助SURF,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做好批注。在研读课文、领会主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课题发问,“明天不封阳台,为什么?”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自己的批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逐层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我们的建议:压缩教学环节;教师应调动起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加深对话深度。
第二天下午,我们根据其他团队对我们的评价再次完善我们最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我们的教学设计经过这样几番“锤打”而最终成型,也可谓“字字千金”了。当我们最终将修改完善的教学总设计上传时,心情是很不舍的,感觉这样备课的过程很锻炼人也很增长见识,既实现了同侪互助,又体现了旁观者的智慧,可以说是教研的理想境地。
4.各显身手,奋力一搏
第二天晚上,我们彻夜未眠,因为要准备明天的陈述与答辩,组织陈述语言,制作答辩课件,实际上就是我们两天的参赛历程的浓缩,找出我们设计的亮点以及我们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讨论了以何种方式体现我们设计的亮点,既让我们言之有物也让评委耳目一新;接下来分头行动,组织发言稿,制作答辩课件(如下图),有条不紊。或许是我们太精益求精,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演练,终于迎来了东方鱼肚白。尽管一夜未眠,我们还是斗志昂扬地走进答辩场,丝毫没有懈怠,将我们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
从答辩场走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好好看看苏州湛蓝的天空了,是那么温和,那么亲近。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结果公布,我们获得了二等奖。其实,看到奖项,是有一丝失落的,我们毕竟准备了那么长时间,毕竟曾无所畏惧的“失去自我”。但奖项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肯定,这毕竟是全国的比赛,我们的水平还是与全国的高手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还是欠缺历练,反过来想,这不正说明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巨大么?它也激励着我们往高处继续奋进。
比赛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纪念,因为它让我真正体会到团结的氛围,真正感受到集众人之力定能战胜一切。三天的经历很短暂,但三天带给我的感动与留恋却是难忘的。
● 拍拍尘,坚定前行
此次苏州之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井底之蛙终于见了天”!这样说丝毫不夸张,我们本身就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前去的。先不说南北教育理念的差距,单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我们的差距就很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应当时时感受担子压肩头,也应当勇挑重担,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更重要的还是“学而不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临危不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第七届NOC活动已然远去,但留给了我刻骨铭心的经历,第八届NOC活动决赛也举办在即,期盼她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动力。我因有幸参加并见证其过程而感到无比欢欣,这在我刚刚开启的教育之旅上也是浓重的一笔,我们要将比赛的精髓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前方路已铺就,还等什么?坚定地走下去!不管多远,不管多难,相信自己,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