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常见胃肠疾病症状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肠胃疾病;病因;症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21-01
引言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包含脏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系统,其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胆囊、胆道及胰腺组成。其中胃和肠道作为人体接受、消化、运输食物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在食物进入人体后容纳食物时间最长的区域。因此,肠胃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发生率和发生比例较其他器官疾病明显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从而也就造成了肠胃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
1 肠胃疾病的发病原因
1.1 饮食因素 胃和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疾病发生的主要器官,其疾病的发生与人的饮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饮食因素是临床上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具体可以分为饮食不洁和不良饮食习惯两个方面。饮食不洁是指因食用了不干净、受污染或误食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的肠胃疾病发作。不良饮食习惯则是指因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或偏食刺激性食物等所引发的疾病。
1.2 感染因素 患者因饮食或其他途径接触病原体,受到感染而引发相关疾病和症状。例如,沙门氏杆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H)等。其中PH是临床上造成肠胃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其能够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上生长繁殖,并通过促进胃黏膜分泌特异性抗体来杀灭其他菌群,进而引起胃的炎性反应并损害上皮组织,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种疾病,且难以根治、易复发、具有较强传染性,可以经饮食出现大规模传播。
1.3 心理情绪因素 心理情绪因素导致的肠胃疾病主要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该因素可直接导致的疾病以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为主,患者发病前往往曾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或精神压力。此外,心理情绪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人的饮食行为、习惯来间接造成肠胃疾病的发生。例如,部分人因情绪不佳而出现暴饮暴食或忽视饮食卫生的情况,身体状态变化等,最终造成相关疾病的发生。
1.4 药物因素 部分患者因服用其他药物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也可能会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例如,水杨酸类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急性肠胃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四环素类、红霉素、甲硝唑会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加重消化性溃疡;多粘菌素会对胃黏膜上皮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胃炎;胃黏膜损伤;抗生素影响人体正常菌群而导致疾病发生;
1.5 其他 除上述因素以外,患者个人的年龄、体质、免疫力以及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也与肠胃疾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中老年患者体质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免疫力较差,其发生肠胃疾病的机率相对较高;部分肠胃疾病在特定年龄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患者既往存在肝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并发肠胃疾病等。此外,还有部分肠胃疾病患者其发病可能无明显诱因,在临床上需要进行注意。
2 常见的肠胃疾病症状
2. 1 消化系统症状 肠胃疾病患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呕吐、腹泻、便秘、反酸、腹痛、腹胀、胃脘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症状类型。根据患者病情其症状严重程度也会有着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消化道穿孔、恶性肿瘤等严重病变。
2.2 全身症状 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例如,患者因感染严重而出现全身症状发热;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部分患者因肠胃疾病发展出现全身中毒、败血症、昏迷等症状。
2.3 病理表现 在多数肠胃疾病发生的同时也会对胃肠道造成较为明显的病理改变,例如炎症导致胃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部分疾病还会影响人体血液细胞,如细菌感染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等。
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下,对于肠胃疾病的病理表现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直观的检查和分析。例如,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生化检验以及细菌培养等方法可以有效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及病原体种类;通过应用超声、胃镜、肠镜等影像学技术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找出病变位置。
3 肠胃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对症治疗 由于肠胃疾病患者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兼有一些全身症状,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因此会首先对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消化系统症状如果没有得的及时的控制还可能造成其他并发症或严重后果。例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在肠胃疾病的治疗中,主要应用的对症治疗方案包括: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肠动力、润肠通便、止泻、抑制胃酸、解痉止痛、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
3.2 抗感染治疗 由于病原体感染是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因此抗感染治疗在临床肠胃疾病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以急性肠胃炎为例,根据患者病情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氨苄、氟哌酸、黄连素等。在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注意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现象。
3.3 饮食控制 由于肠胃疾病的发生与患者饮食存在着密切联系,多有饮食不当引发或使原有疾病加重。因此在该类疾病的治疗中必须要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治疗期间应当嘱患者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于部分病情、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进行短期的禁食。
3.4 中医治疗 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给予其中药方剂、中成药以及针灸、推拿、灌肠等特色疗法进行联合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
結语
综上所述,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因素涉及了饮食、感染、心理情绪、药物以及个人因素等较多方面,其临床的症状表现也较为多样。在临床工作的开展上,对于肠胃疾病患者要结合其致病因素以及症状表现,合理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的帮助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乔正胜.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J]. 今日健康, 2016, 15(4):51-51.
[2] 张声生,赵鲁卿,朱春洋.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及中医药治疗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2018,37(07):583-589+605.
[3] 张志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J].健康向导,2016,22(06):33.
【关键词】肠胃疾病;病因;症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021-01
引言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包含脏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系统,其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胆囊、胆道及胰腺组成。其中胃和肠道作为人体接受、消化、运输食物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在食物进入人体后容纳食物时间最长的区域。因此,肠胃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发生率和发生比例较其他器官疾病明显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从而也就造成了肠胃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
1 肠胃疾病的发病原因
1.1 饮食因素 胃和肠道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疾病发生的主要器官,其疾病的发生与人的饮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饮食因素是临床上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具体可以分为饮食不洁和不良饮食习惯两个方面。饮食不洁是指因食用了不干净、受污染或误食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的肠胃疾病发作。不良饮食习惯则是指因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或偏食刺激性食物等所引发的疾病。
1.2 感染因素 患者因饮食或其他途径接触病原体,受到感染而引发相关疾病和症状。例如,沙门氏杆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H)等。其中PH是临床上造成肠胃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其能够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上生长繁殖,并通过促进胃黏膜分泌特异性抗体来杀灭其他菌群,进而引起胃的炎性反应并损害上皮组织,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多种疾病,且难以根治、易复发、具有较强传染性,可以经饮食出现大规模传播。
1.3 心理情绪因素 心理情绪因素导致的肠胃疾病主要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该因素可直接导致的疾病以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为主,患者发病前往往曾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或精神压力。此外,心理情绪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人的饮食行为、习惯来间接造成肠胃疾病的发生。例如,部分人因情绪不佳而出现暴饮暴食或忽视饮食卫生的情况,身体状态变化等,最终造成相关疾病的发生。
1.4 药物因素 部分患者因服用其他药物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也可能会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例如,水杨酸类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急性肠胃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四环素类、红霉素、甲硝唑会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加重消化性溃疡;多粘菌素会对胃黏膜上皮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胃炎;胃黏膜损伤;抗生素影响人体正常菌群而导致疾病发生;
1.5 其他 除上述因素以外,患者个人的年龄、体质、免疫力以及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也与肠胃疾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中老年患者体质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免疫力较差,其发生肠胃疾病的机率相对较高;部分肠胃疾病在特定年龄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患者既往存在肝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并发肠胃疾病等。此外,还有部分肠胃疾病患者其发病可能无明显诱因,在临床上需要进行注意。
2 常见的肠胃疾病症状
2. 1 消化系统症状 肠胃疾病患者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呕吐、腹泻、便秘、反酸、腹痛、腹胀、胃脘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症状类型。根据患者病情其症状严重程度也会有着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消化道穿孔、恶性肿瘤等严重病变。
2.2 全身症状 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例如,患者因感染严重而出现全身症状发热;腹泻严重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部分患者因肠胃疾病发展出现全身中毒、败血症、昏迷等症状。
2.3 病理表现 在多数肠胃疾病发生的同时也会对胃肠道造成较为明显的病理改变,例如炎症导致胃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部分疾病还会影响人体血液细胞,如细菌感染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等。
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下,对于肠胃疾病的病理表现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直观的检查和分析。例如,通过血常规、便常规、生化检验以及细菌培养等方法可以有效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及病原体种类;通过应用超声、胃镜、肠镜等影像学技术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患者肠胃黏膜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找出病变位置。
3 肠胃疾病的治疗方法
3.1 对症治疗 由于肠胃疾病患者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兼有一些全身症状,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因此会首先对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消化系统症状如果没有得的及时的控制还可能造成其他并发症或严重后果。例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在肠胃疾病的治疗中,主要应用的对症治疗方案包括: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肠动力、润肠通便、止泻、抑制胃酸、解痉止痛、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
3.2 抗感染治疗 由于病原体感染是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因此抗感染治疗在临床肠胃疾病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以急性肠胃炎为例,根据患者病情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氨苄、氟哌酸、黄连素等。在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注意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现象。
3.3 饮食控制 由于肠胃疾病的发生与患者饮食存在着密切联系,多有饮食不当引发或使原有疾病加重。因此在该类疾病的治疗中必须要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治疗期间应当嘱患者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于部分病情、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进行短期的禁食。
3.4 中医治疗 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给予其中药方剂、中成药以及针灸、推拿、灌肠等特色疗法进行联合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
結语
综上所述,造成肠胃疾病发生的因素涉及了饮食、感染、心理情绪、药物以及个人因素等较多方面,其临床的症状表现也较为多样。在临床工作的开展上,对于肠胃疾病患者要结合其致病因素以及症状表现,合理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的帮助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乔正胜.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分析[J]. 今日健康, 2016, 15(4):51-51.
[2] 张声生,赵鲁卿,朱春洋.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及中医药治疗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2018,37(07):583-589+605.
[3] 张志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J].健康向导,2016,22(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