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课外;课内;预习;文本;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100—01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融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扩展阅读,实现教材与文本阅读的有效连接,使学生在课内外文本的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阅读范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升华文本的主题。
一、课前预习时引入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还指出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因此,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这个过程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又能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有的学生找来法布尔写的有关昆虫的文章,有的学生找来写蟋蟀的文章,有的学生找来写蚂蚁洞穴的文章。学生们对同伴拿来的阅读材料非常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在课前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这样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文本时引入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1.在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时,引入类似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白鹅》一课时,当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适时地引入一篇课外阅读《小鸭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感知这篇文章与课文的相同之处。
2.在理解课文重、难点时,补充原作内容。一些文章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会进行删改。在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地补充原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那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理解叶圣陶先生对待作品时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入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的作文,将密密麻麻修改过的痕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几处修改,帮助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激发情感时引入相关文章,深化学生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长城》一课中,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在教学时,笔者引入了介绍长城修筑历史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具体感受到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长城地理位置的险要、修筑长城的困难,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他们的艰辛。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感悟课文情感的同时,享受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收尾处引入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各种图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学习收尾时,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或根据单元主题推荐一些略读材料。如,学习童话这一单元时,笔者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后,笔者推荐学生读杏林子的另一篇感悟生命的文章《永恒的价值》,让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笔者还推荐了张晓峰的《敬畏生命》和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通过推荐,引导学生在结束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之后,开启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教师要立足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与学生一起努力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精心筛选整理,有机地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以不同的形式恰当地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文读书,逐渐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100—01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融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扩展阅读,实现教材与文本阅读的有效连接,使学生在课内外文本的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阅读范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升华文本的主题。
一、课前预习时引入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还指出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因此,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这个过程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又能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有的学生找来法布尔写的有关昆虫的文章,有的学生找来写蟋蟀的文章,有的学生找来写蚂蚁洞穴的文章。学生们对同伴拿来的阅读材料非常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在课前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这样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文本时引入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1.在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时,引入类似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白鹅》一课时,当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适时地引入一篇课外阅读《小鸭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感知这篇文章与课文的相同之处。
2.在理解课文重、难点时,补充原作内容。一些文章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会进行删改。在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地补充原作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那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理解叶圣陶先生对待作品时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入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的《一幅画像》的作文,将密密麻麻修改过的痕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几处修改,帮助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在激发情感时引入相关文章,深化学生的感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长城》一课中,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在教学时,笔者引入了介绍长城修筑历史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具体感受到古代劳动工具的落后、长城地理位置的险要、修筑长城的困难,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他们的艰辛。用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感悟课文情感的同时,享受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收尾处引入课外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各种图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学习收尾时,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或根据单元主题推荐一些略读材料。如,学习童话这一单元时,笔者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后,笔者推荐学生读杏林子的另一篇感悟生命的文章《永恒的价值》,让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笔者还推荐了张晓峰的《敬畏生命》和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通过推荐,引导学生在结束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之后,开启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教师要立足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与学生一起努力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精心筛选整理,有机地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以不同的形式恰当地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文读书,逐渐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和生命的需要。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