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门市新会区宏图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100
摘要:文章首先对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框支-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1、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框支-剪力墙是目前高层建筑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体是指建筑结构中某个部分的剪力墙因为构造要求无法落地,而是直接落在下层的框架梁上,并由该框架梁将荷载传递到框架柱上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的高层建筑,其上、中、下不同部分的樓层,可布设为各不相同的开间,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这种结构形式与有利于受力的结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故此,在结构布置发生变化的楼层当中电算不过,需要设置转换层,以此来实现结构类型及轴线的转换。
工程实践表明,框支-剪力墙在转换层附近会出现较大的刚度突变,由此会对结构抗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受力方案的不同,可将其发展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柔性底层大空间是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第一阶段;非柔性底层大空间阶段是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是目前高层建筑所采用的主要受力方案。在第一阶段中,框支-剪力墙是在高层建筑底部一层或是几层将上部的剪力墙通过框支梁转换成为框支柱,因结构上部剪力墙自身的刚度较大,而下部框支柱的刚度较小,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上部剪力墙便会处于弹性状态,由此会造成底部框架变形。正是因为第一阶段的框架剪力墙在抗震性方面较差,业内的专家提出了各种改善其结构性能的方法,为使这种结构体系能够应用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中,现行的规范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2、框支-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1 框支柱设计
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是带有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筑中的抗震薄弱部位,如果设计不合理,该部位会首先发生破坏,由此会导致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下降。故此,加强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有助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支柱所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除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适当放大之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2.1.1 截面尺寸。或+50mm,在非抗震设计中,≥400mm,≥L/15;在抗震设计中,≥450mm,≥L/12。同时为了防止形成短柱引起脆性破坏,还应当满足下式: /≥4。以上各式中,代表框支梁的宽度;代表框支柱的截面宽度;L代表框支梁的跨度;代表框支柱的净高;呆不爱哦框支柱的截面高度。
2.1.2 最小配筋率。一级抗震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1.0%;二级抗震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0.9%;三级地震以及非抗震设计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0.8%。框支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尽可能不要超过3%,若是大于这一数值时,则应当采用焊接封闭式箍筋。此外,纵向上钢筋的间距应满足如下要求:抗震设计时不得超过20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得超过250mm,并且两种情况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0mm。
2.1.3 轴压比限值。相关规范规定,在没有地震组合的条件下,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可以取0.9;若是有地震作用组合,则一级抗震的轴压比应当不超过0.6,二级抗震不超过0.7,三级抗震不超过0.8。
2.2 框支梁设置
相关试验结果显示,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中的框支梁受力情况较为复杂,其经常被作为偏心受拉构件,需要承受相对较大的剪力。由于框支梁为偏心受拉构件,故此可按照钢混抗弯构件对其截面进行计算,并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框支梁主筋的构造要求如下:
2.2.1应当有不少于50%的支座上部主筋为通长钢筋,位于梁底部的受力钢筋应当全部锚入到框支柱内。
2.2.2由于框支梁属于偏拉构件,其主筋的最小配筋率应为0.3%,并沿着梁通长设置,不得存在接头,若是必须有接头时,则应当采用焊接或是机械连接的接头,严禁使用绑扎接头。
2.3 框支层楼板设计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上层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中一部分会经由框支层楼板传递给落地剪力墙,在这一过程中,楼板需要承受相对较大的水平作用力,为此,在设计时,要对框支层楼板进行加强。具体的设计要求如下:
2.3.1 框支层楼板的最小厚度不得低于180mm,若是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
2.3.2 框支层楼板的配筋应当采用双层双向钢筋,每一层上的配筋率均不得低于0.25%。
2.3.3 当框支层楼板位于框支墙区域内时,不宜在楼板上进行开洞,以免影响其平面内的整体刚度。不在框支墙区域内的框支层楼板的开洞位置应当远离外侧边,同时,与框支层相邻的楼板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2.4 框支-剪力墙设计措施
由前文分析可知,框支-剪力墙是一种受力比较复杂且对建筑抗震较为不利的结构形式,为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框支-剪力墙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2.4.1 减弱结构上部刚度、增强下部刚度。为进一步增强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底部转换层上下层之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刚度比,应当在具体设计时,加强底部框支层的刚度,并在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弱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刚度,借此来使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的框支层刚度及水平位移特征比较接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上部剪力墙开洞、增大筒壁的厚度、加大筒体的尺寸、提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2.4.2 要适当减少转换结构。对框支-剪力墙进行竖向布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水平转换结构,并使竖向上主要的受力构件上下连续,如高层建筑中的电梯间、楼梯间周围的钢混筒体应上下连续贯通。
2.4.3 确保传力直接。在布置转换层的转换构件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多级、复杂转换的情况发生,并使水平转换结构的传力直接。同时,尽量不要使用厚板转换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本身的质量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经济性较差,并且传力也相对比较复杂,对结构抗震不利。
2.4.4 分析模型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在高层建筑中,如果设置转换层,则在结构计算分析时,应当根据实际的结构布置及受力情况,建立计算分析模型。由于转换层是结构的一部分,故此其也应当参与整体计算,在具体计算的过程中,应当在模拟施工荷载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校核验算。
2.4.5 转换层优化。当高层建筑处于地震区且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时,转换层的布置不宜过高,若是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将转换层设置在高位时,应当选择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空腹或斜腹桁架、宽扁梁等,与普通的框支梁相比,这些结构形式的转换层可以有效减小框支柱定弯矩与剪力,有利于结构受力。
结论
综上所述,框支-剪力墙是高层建筑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因该结构的受力比较复杂,加之抗震性能较差,故此,采用框支-剪力墙时,除了要做好框支柱、框支梁、框支层楼板等主要环节的设计外,还应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以此来确保其满足抗震要求,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森.魏琏.韦承基.高层建筑转换梁结构承载能力及配筋方法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10).
[2]周学军.曲慈.方钢管棍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6).
[3]周世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优化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叶艳霞.框支分区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空间精细分析和简化分析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3(12).
[5]黄勤勇.吕西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结构工程师.2014(1).
摘要:文章首先对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框支-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1、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框支-剪力墙是目前高层建筑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体是指建筑结构中某个部分的剪力墙因为构造要求无法落地,而是直接落在下层的框架梁上,并由该框架梁将荷载传递到框架柱上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支-剪力墙的高层建筑,其上、中、下不同部分的樓层,可布设为各不相同的开间,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这种结构形式与有利于受力的结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故此,在结构布置发生变化的楼层当中电算不过,需要设置转换层,以此来实现结构类型及轴线的转换。
工程实践表明,框支-剪力墙在转换层附近会出现较大的刚度突变,由此会对结构抗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受力方案的不同,可将其发展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柔性底层大空间是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第一阶段;非柔性底层大空间阶段是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是目前高层建筑所采用的主要受力方案。在第一阶段中,框支-剪力墙是在高层建筑底部一层或是几层将上部的剪力墙通过框支梁转换成为框支柱,因结构上部剪力墙自身的刚度较大,而下部框支柱的刚度较小,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上部剪力墙便会处于弹性状态,由此会造成底部框架变形。正是因为第一阶段的框架剪力墙在抗震性方面较差,业内的专家提出了各种改善其结构性能的方法,为使这种结构体系能够应用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中,现行的规范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2、框支-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1 框支柱设计
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是带有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筑中的抗震薄弱部位,如果设计不合理,该部位会首先发生破坏,由此会导致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下降。故此,加强框支柱及落地剪力墙有助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支柱所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除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适当放大之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2.1.1 截面尺寸。或+50mm,在非抗震设计中,≥400mm,≥L/15;在抗震设计中,≥450mm,≥L/12。同时为了防止形成短柱引起脆性破坏,还应当满足下式: /≥4。以上各式中,代表框支梁的宽度;代表框支柱的截面宽度;L代表框支梁的跨度;代表框支柱的净高;呆不爱哦框支柱的截面高度。
2.1.2 最小配筋率。一级抗震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1.0%;二级抗震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0.9%;三级地震以及非抗震设计的配筋率应当大于等于0.8%。框支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尽可能不要超过3%,若是大于这一数值时,则应当采用焊接封闭式箍筋。此外,纵向上钢筋的间距应满足如下要求:抗震设计时不得超过20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得超过250mm,并且两种情况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0mm。
2.1.3 轴压比限值。相关规范规定,在没有地震组合的条件下,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可以取0.9;若是有地震作用组合,则一级抗震的轴压比应当不超过0.6,二级抗震不超过0.7,三级抗震不超过0.8。
2.2 框支梁设置
相关试验结果显示,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中的框支梁受力情况较为复杂,其经常被作为偏心受拉构件,需要承受相对较大的剪力。由于框支梁为偏心受拉构件,故此可按照钢混抗弯构件对其截面进行计算,并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框支梁主筋的构造要求如下:
2.2.1应当有不少于50%的支座上部主筋为通长钢筋,位于梁底部的受力钢筋应当全部锚入到框支柱内。
2.2.2由于框支梁属于偏拉构件,其主筋的最小配筋率应为0.3%,并沿着梁通长设置,不得存在接头,若是必须有接头时,则应当采用焊接或是机械连接的接头,严禁使用绑扎接头。
2.3 框支层楼板设计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上层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中一部分会经由框支层楼板传递给落地剪力墙,在这一过程中,楼板需要承受相对较大的水平作用力,为此,在设计时,要对框支层楼板进行加强。具体的设计要求如下:
2.3.1 框支层楼板的最小厚度不得低于180mm,若是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
2.3.2 框支层楼板的配筋应当采用双层双向钢筋,每一层上的配筋率均不得低于0.25%。
2.3.3 当框支层楼板位于框支墙区域内时,不宜在楼板上进行开洞,以免影响其平面内的整体刚度。不在框支墙区域内的框支层楼板的开洞位置应当远离外侧边,同时,与框支层相邻的楼板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2.4 框支-剪力墙设计措施
由前文分析可知,框支-剪力墙是一种受力比较复杂且对建筑抗震较为不利的结构形式,为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框支-剪力墙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2.4.1 减弱结构上部刚度、增强下部刚度。为进一步增强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确保底部转换层上下层之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刚度比,应当在具体设计时,加强底部框支层的刚度,并在不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弱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刚度,借此来使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的框支层刚度及水平位移特征比较接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上部剪力墙开洞、增大筒壁的厚度、加大筒体的尺寸、提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2.4.2 要适当减少转换结构。对框支-剪力墙进行竖向布设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水平转换结构,并使竖向上主要的受力构件上下连续,如高层建筑中的电梯间、楼梯间周围的钢混筒体应上下连续贯通。
2.4.3 确保传力直接。在布置转换层的转换构件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多级、复杂转换的情况发生,并使水平转换结构的传力直接。同时,尽量不要使用厚板转换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本身的质量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经济性较差,并且传力也相对比较复杂,对结构抗震不利。
2.4.4 分析模型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在高层建筑中,如果设置转换层,则在结构计算分析时,应当根据实际的结构布置及受力情况,建立计算分析模型。由于转换层是结构的一部分,故此其也应当参与整体计算,在具体计算的过程中,应当在模拟施工荷载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校核验算。
2.4.5 转换层优化。当高层建筑处于地震区且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时,转换层的布置不宜过高,若是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将转换层设置在高位时,应当选择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空腹或斜腹桁架、宽扁梁等,与普通的框支梁相比,这些结构形式的转换层可以有效减小框支柱定弯矩与剪力,有利于结构受力。
结论
综上所述,框支-剪力墙是高层建筑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因该结构的受力比较复杂,加之抗震性能较差,故此,采用框支-剪力墙时,除了要做好框支柱、框支梁、框支层楼板等主要环节的设计外,还应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以此来确保其满足抗震要求,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森.魏琏.韦承基.高层建筑转换梁结构承载能力及配筋方法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10).
[2]周学军.曲慈.方钢管棍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6).
[3]周世炜.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优化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叶艳霞.框支分区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空间精细分析和简化分析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3(12).
[5]黄勤勇.吕西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结构工程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