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也告诉人们,质疑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同时,学生这个生疑、解疑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指导质疑,多思生疑
  现今学生预习课文,主要就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读通课文。而如今市面上的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学生无需动脑筋就将预习完成得很好。预习成了一种形式,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本没有提高。针对上述情况,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新的要求,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学生经过多读、多思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二、鼓励质疑,教给方法
  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释疑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钓鱼这极普通的事会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呢?学生一下就掌握了本课重点问题,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2.引导学生从词的音、形、义中提出质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碰上难懂的字词。要求班上的后进生从这个方面提出质疑,这对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很有帮助的。
  3.从句子的表达形式中提出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找出文章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先画下来,然后鼓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如,《翠鸟》一课中有这样几句:“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几句中,为什么把翠鸟头、背、腹的羽毛比作“头巾”“外衣”“衬衫”?这样比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出质疑。这是较高层次的质疑,这往往能触及到课文的难点。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杂志社的记者,而偏偏希望小男孩再来呢?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也是本课理解的难点。
  5.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提出质疑。课后习题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经过思考后,对课后习题提出质疑,更有助于师生共同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6.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学完一篇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谋篇布局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总之,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用问号开启科学之门、心灵之窗。
其他文献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
期刊
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工整的形式,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与结果,活跃了词汇组成,充实了文化宝库。在语言表述中如果使用得当,可使言简意赅,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少成语沉淀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试谈成语中的一些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很早,这也反映在涉及光学内容的成语较多,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如“影形不离”、“立竿见影”、“一孔之见”、“井底之蛙”、
期刊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
期刊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期刊
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依旧嬉戏打闹,当教师收上学生的作业本发现的是他们清一色纯粹复制粘贴的作业,当教师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学生跟自己互动他们的头都低耸耷拉着,这一切都是让教师觉得心痛的地方,教师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做教师没有丝毫幸福感可言。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被尊重是一个基本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要保持在七比三的合理比例,即七分敬重三分畏惧:七分敬重是因为教师育人于真,他们需要被尊敬礼重;
期刊
纵观近年的中考试题,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容忽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学生“粗心”,下笔就可能错,如果老师花点时间做些指导,学生在考场上能更沉着,更自信,那这些分便如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那么,怎样进行知识复习和方法指导呢?  一、夯实基础,练强内功。  对初中应掌握的字词读音、字形、词义,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先阅读记忆,再仔细排查,勾画出自己易错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叶圣陶老先生曾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低微,期望这种现象能迅速加以改变。遗憾的是自叶老先生发出呼声至今已过多年,语文教学并未走出泥潭。  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怎样才能走出泥潭,才能迎来语文学科的春天呢?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今的语文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
期刊
自信是中考制胜的法宝!经过考前系统的复习,你对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认识,你在校做过的习题已经足够应对中考的挑战。  考前复习你应注意:  (1)返璞归真。回归课本,回归笔记,回归做过的练习和试卷的错题。这是避免考试过程中基础知识出现遗忘的保证。中考试题,基础分达80%~85%,这部分分数是该得的分,考前的重温回炉非常重要。因此考前半个月,必须有计划地将考试科目再一次对照考纲和笔记进行复习
期刊
作文是作者思维、思想的外化,文章富蕴情趣,予人审美愉悦,令人回味无穷,亦显现出习作者良好的思维素质与活泼的个性特征。如何让文章富蕴情趣?  一、局长的书法:旁敲侧击法  司马笙的小小说《书法家》,说是某局长视察基层,适逢基层举行书法大赛,基层领导请局长题词,局长大笔一挥.写下龙飞风舞两个大字:同意。此两字与颜筋柳骨自成一家,颇具书法家风范,下属睹之,一片喝彩,忙请局长再献墨宝。局长摆手:“不写了,
期刊
材料分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的必考题型,也是体现试卷区分度、发挥其选拔功能的题型之一,但由于学生缺乏答题技巧,每年的中考学生解答此类题的失分率较高。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若能掌握解题技巧,考生答题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具体步骤如下:  一、看问题,读材料  把握问题最重要,命题的意图、指向、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