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存在主义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思想,解读麦卡勒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没有指针的钟》,挖掘出麦卡勒斯对人生最深层次的孤独--死亡的理解和界定,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寻找自我实现的生存价值,有助于理解麦卡勒斯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给现代人以生存启迪。
关键词:《没有指针的钟》 死亡 向死而生 自我
卡森·麦卡勒斯是20 世纪美国一位重要的南方作家,她的作品却独具魅力,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充分显示出她的艺术才华。《没有指针的钟》是麦卡勒斯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作品不仅仅让读者重温麦卡勒斯式的孤独,而且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没有指针的钟》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它直接指向了人最本质的孤独——死亡。
《没有指针的钟》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它通过叙述患了白血病的药房老板马龙、八十多岁的法官福克斯·克莱恩、法官的孙子即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和同龄的黑人舍曼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小镇古老生活方式的缓慢变迁、主要人物寻找“自我”的历程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人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或正在挣扎,或走在死亡的路上,但是面对死亡,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以及怎样面对生命的终结呢?麦卡勒斯在小说中,展现出一个个面对死亡,珍惜眼前,寻找自我生存价值的生动个体形象。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显然,麦卡勒斯在《没有指针的钟》中,融入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
一、死亡阴影下的生命存在
小说一开始就确定了全文的死亡基调:“死就是死,总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的死法。”[1]1主人公马龙被诊断为白血病,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活。他无法接受这一晴天霹雳,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精力旺盛的生命就这样要渐渐枯萎了。他捂脸抽泣,感觉自己被一片寂寞所包围,无法安静下来,一脸茫然的到城里马路上闲逛,真心诚意的去做礼拜,听布道,期待着对自己人生的启示,但是最终也无法理解死亡这个谜。而年迈的法官得了中风,左手损坏了,身体还过于肥胖,要严格按照食谱来规定食物摄入的热量。一个七八十岁的身体残疾的老头,死亡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佘曼,蓝眼睛的黑人男孩,在白人意识和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生存环境里,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戕害,他的一切都不被认可,在自己的想法受挫并开始对人生不安和怀疑的时候,想要与眼前的一切“对着干”,加速了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
或许,生命的终止不是死亡存在的唯一方式,相互理解的终止,思想感情上的支持的终止,其实也是死亡的一种形式。马龙害怕和医生说话,和妻子之间又没有爱可言,更谈不上内心层面的交流,那些藏在心底的话成为生存的折磨,只好默默地艰难度日。杰斯特作为新一代的南方人,无法接受爷爷那种守着南方旧传统的保守思想,尤其是在种族问题上,杰斯特无法接受黑白种族的二元对立。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而老法官想牢牢地套住他,但是套不住,他与老法官的无法交流让法官感到痛苦和伤心。杰斯特对佘曼的同性恋之爱也注定会是个悲剧,佘曼的黑人身份不能受到认同,同时他对杰斯特也没有任何的爱慕之情,仅仅是朋友之谊。杰斯特对他的爱随着佘曼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被杀害而告终。
如上,到处充斥着无法逃避的死亡。“每过一个钟头——每一个活着的人又都朝死亡走近了一步——可是我们有多少时候想到过这件事呢?”[1]18面对必定的死亡,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它?是悲观的得过且过还是积极的去让临近死亡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
二、向死而生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死亡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而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因为死亡对于已死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只对生的人起作用。 海德格尔把死亡纳入了人的生存的一部分,他认为:“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之存在。”[2]109 绝望是向死而生,人由于惧怕死亡能获取一种动力,自己勇敢承担自己的命运。从麦卡勒斯一系列的作品来看,她的思想和存在主义观点极为相似:从生命的终结来回望人生,从面理解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人应该怎样活才会使生命更有价值。
小说中,主人公对本真的死的领会,使他们从沉沦和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在积极的自我追寻和建构中走向自我,以便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存在。《没有指针的钟》中,马龙从知道得了白血病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他这样在外面闲逛的时候,是一脸的茫然,仿佛一个不知所措的人在寻找什么东西,但又已经忘记了他遗失的东西是什么。”[1]9他开始质疑他的人生为什么会这样的单调乏味。以前虽然平平常常,但讲究实际,而现在却是想入非非。可以看出,他开始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在一次住院中,他看到了克尔凯郭尔的《病患致死》,被这一行字惊觉了:“最大的危险,即失去一个人的自我的危险,会悄悄地被忽视,仿佛这是一件区区小事;每一件其他的东西丧失,如失去一个胳膊,失去一条腿,失去五元钱,失去一个妻子,等等,那是必定会引起注意的。”[3]69他开始明白的意识到了,他失去了自身。学业中,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报复而去考医学院,结果因为学习落后而退学,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婚姻方面,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与玛莎结了婚,事后也有过后悔和失望。经过如此种种的失败,他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活的机械而乏味。如果没有得病,或许他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他的人生还有很多很多没有享受过的生活。他给自己定做了新衣服,装齿桥……“在他死亡的过程中,他比起这一生来更加注意保重自己了。”[1]170 尤其是当着大家的面,他抽到了那个去杀佘曼的签,但是他毅然的拒绝了,“我是一个要死的人了,所以我不会犯罪,不会去杀人。”“我不想危害我的灵魂。”“我不朽的灵魂。”“我不知道,但是假如我有,我不想失去。”[1]250虽然他的选择和大家背道而驰,但是他这次是勇气十足的做回了自己。当他真正垂死的时候,一种轻松感在他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不孤独,不反抗,不痛苦。他已经坦然的接受了死亡,死亡已是他生命存在一部分了,无所谓惧怕。
那么作品中另外一个主人公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老法官虽然年迈体残,而且曾经徘徊在死亡线上,但与年轻人相比,他对死亡的理解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并有着十分乐观的精神。“在我看来,活着就是了不起。”[1]189 不想做那些死去的名人,伟人,只想做好他自己——福克斯·克莱恩,因为可以掌控活着的特权。虽然过去的一切有过痛苦,失去了最爱的儿子和妻子,回忆也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仍然有自己的事业——法官,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振兴南方,有感情寄托——杰斯特。他很享受拥有的这一切。 “我要去买一面新的放大镜。”“我还要去买一个助听器。”“总有一天,我还会具备超人的官能。”[1]226 在他的眼里,生活充满了美好。
从以上分析可能看出,这部作品通过直接指向了人生中更深的孤独——死亡,在这种实际存在的情况下的乐观人生态度,给予人们以启示——向死而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生观就是人死观,人是“被抛掷的存在”,也是“迈向死亡的存在”,生命并不是以死为目的的,而是向死而生的存在。
三、寻找自我
“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我要到哪里去?”[1]227这个困惑整个人类的问题同样困惑着佘曼,这个黑人小男孩,一直出于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的黑人,他从来都没有畏惧过。在与白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佣人的角色,他总是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会果断的说出“不”。他一直能很好的坚持做自己。舍曼寻找生身母亲,实际上也是在寻找“自我”——尽管他寻来的是痛苦。当他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后,为了跟白人“对着干”,从而引起白人的仇视,尤其是当杰斯特告诉他有人要谋害他的时候,他依然很淡定,似乎早已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最后被炸死在家中。他的一生虽然如昙花一现,但是却充满了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样,杰斯特,法官的孙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找到了自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我考虑过我人生中可做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弹钢琴,驾驶飞机。可是没有一样是完全适合我的。我就想一只爬错了树的猫,把精力用错了地方。”[1]228在排除了太多的困惑之后,做出了选择——当律师。当人找准自己定位的时候,便可以毫无束缚地生活,心灵也得到本质意义上的自由。
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虽然充斥着死亡的阴影,但是作者试图营造一种对死亡欣然接受并积极向上的乐观氛围,强调活着的存在意义。其目的正是在于令人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有限,从而使人更积极主动地去珍惜创造现在,在当下的不懈努力中确证生命的存在价值。这种对生命的珍惜与负责的态度其实正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精神的集中体现。
当时的麦卡勒斯也和小说中的药店老板马龙一样,身心处于疾病的折磨之中。她的身体在经过两次手术后已经接近崩溃,视力也开始模糊,许多人甚至认为她已经不可能完成她的写作了。但是,正如麦氏小说中一贯的主题,她牢牢地抓住生命,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写完书后,她感觉“有一种失落感,好像在精神上被抽空了”。麦卡勒斯的心理治疗师默瑟大夫在这部小说的扉页写下她的献词:“《没有指针的钟》是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才完成的,但它也是卡森的救星。”否则,“精神上的折磨会要了她的命”。麦卡勒斯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正如小说中主人公们向死亡的斗争一样,赋予了向死而生以积极的意义:人必将死亡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人格的尊严,因此,勇敢地面对死亡才能活出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没有指针的钟[M].金绍禹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M].张祥龙、王建军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关键词:《没有指针的钟》 死亡 向死而生 自我
卡森·麦卡勒斯是20 世纪美国一位重要的南方作家,她的作品却独具魅力,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充分显示出她的艺术才华。《没有指针的钟》是麦卡勒斯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作品不仅仅让读者重温麦卡勒斯式的孤独,而且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没有指针的钟》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它直接指向了人最本质的孤独——死亡。
《没有指针的钟》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一个小镇,它通过叙述患了白血病的药房老板马龙、八十多岁的法官福克斯·克莱恩、法官的孙子即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和同龄的黑人舍曼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小镇古老生活方式的缓慢变迁、主要人物寻找“自我”的历程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人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或正在挣扎,或走在死亡的路上,但是面对死亡,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以及怎样面对生命的终结呢?麦卡勒斯在小说中,展现出一个个面对死亡,珍惜眼前,寻找自我生存价值的生动个体形象。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显然,麦卡勒斯在《没有指针的钟》中,融入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
一、死亡阴影下的生命存在
小说一开始就确定了全文的死亡基调:“死就是死,总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的死法。”[1]1主人公马龙被诊断为白血病,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活。他无法接受这一晴天霹雳,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精力旺盛的生命就这样要渐渐枯萎了。他捂脸抽泣,感觉自己被一片寂寞所包围,无法安静下来,一脸茫然的到城里马路上闲逛,真心诚意的去做礼拜,听布道,期待着对自己人生的启示,但是最终也无法理解死亡这个谜。而年迈的法官得了中风,左手损坏了,身体还过于肥胖,要严格按照食谱来规定食物摄入的热量。一个七八十岁的身体残疾的老头,死亡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佘曼,蓝眼睛的黑人男孩,在白人意识和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生存环境里,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戕害,他的一切都不被认可,在自己的想法受挫并开始对人生不安和怀疑的时候,想要与眼前的一切“对着干”,加速了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
或许,生命的终止不是死亡存在的唯一方式,相互理解的终止,思想感情上的支持的终止,其实也是死亡的一种形式。马龙害怕和医生说话,和妻子之间又没有爱可言,更谈不上内心层面的交流,那些藏在心底的话成为生存的折磨,只好默默地艰难度日。杰斯特作为新一代的南方人,无法接受爷爷那种守着南方旧传统的保守思想,尤其是在种族问题上,杰斯特无法接受黑白种族的二元对立。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而老法官想牢牢地套住他,但是套不住,他与老法官的无法交流让法官感到痛苦和伤心。杰斯特对佘曼的同性恋之爱也注定会是个悲剧,佘曼的黑人身份不能受到认同,同时他对杰斯特也没有任何的爱慕之情,仅仅是朋友之谊。杰斯特对他的爱随着佘曼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被杀害而告终。
如上,到处充斥着无法逃避的死亡。“每过一个钟头——每一个活着的人又都朝死亡走近了一步——可是我们有多少时候想到过这件事呢?”[1]18面对必定的死亡,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它?是悲观的得过且过还是积极的去让临近死亡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
二、向死而生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死亡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而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因为死亡对于已死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只对生的人起作用。 海德格尔把死亡纳入了人的生存的一部分,他认为:“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之存在。”[2]109 绝望是向死而生,人由于惧怕死亡能获取一种动力,自己勇敢承担自己的命运。从麦卡勒斯一系列的作品来看,她的思想和存在主义观点极为相似:从生命的终结来回望人生,从面理解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人应该怎样活才会使生命更有价值。
小说中,主人公对本真的死的领会,使他们从沉沦和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在积极的自我追寻和建构中走向自我,以便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存在。《没有指针的钟》中,马龙从知道得了白血病之后就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他这样在外面闲逛的时候,是一脸的茫然,仿佛一个不知所措的人在寻找什么东西,但又已经忘记了他遗失的东西是什么。”[1]9他开始质疑他的人生为什么会这样的单调乏味。以前虽然平平常常,但讲究实际,而现在却是想入非非。可以看出,他开始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在一次住院中,他看到了克尔凯郭尔的《病患致死》,被这一行字惊觉了:“最大的危险,即失去一个人的自我的危险,会悄悄地被忽视,仿佛这是一件区区小事;每一件其他的东西丧失,如失去一个胳膊,失去一条腿,失去五元钱,失去一个妻子,等等,那是必定会引起注意的。”[3]69他开始明白的意识到了,他失去了自身。学业中,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报复而去考医学院,结果因为学习落后而退学,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婚姻方面,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与玛莎结了婚,事后也有过后悔和失望。经过如此种种的失败,他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活的机械而乏味。如果没有得病,或许他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他的人生还有很多很多没有享受过的生活。他给自己定做了新衣服,装齿桥……“在他死亡的过程中,他比起这一生来更加注意保重自己了。”[1]170 尤其是当着大家的面,他抽到了那个去杀佘曼的签,但是他毅然的拒绝了,“我是一个要死的人了,所以我不会犯罪,不会去杀人。”“我不想危害我的灵魂。”“我不朽的灵魂。”“我不知道,但是假如我有,我不想失去。”[1]250虽然他的选择和大家背道而驰,但是他这次是勇气十足的做回了自己。当他真正垂死的时候,一种轻松感在他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不孤独,不反抗,不痛苦。他已经坦然的接受了死亡,死亡已是他生命存在一部分了,无所谓惧怕。
那么作品中另外一个主人公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老法官虽然年迈体残,而且曾经徘徊在死亡线上,但与年轻人相比,他对死亡的理解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并有着十分乐观的精神。“在我看来,活着就是了不起。”[1]189 不想做那些死去的名人,伟人,只想做好他自己——福克斯·克莱恩,因为可以掌控活着的特权。虽然过去的一切有过痛苦,失去了最爱的儿子和妻子,回忆也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仍然有自己的事业——法官,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振兴南方,有感情寄托——杰斯特。他很享受拥有的这一切。 “我要去买一面新的放大镜。”“我还要去买一个助听器。”“总有一天,我还会具备超人的官能。”[1]226 在他的眼里,生活充满了美好。
从以上分析可能看出,这部作品通过直接指向了人生中更深的孤独——死亡,在这种实际存在的情况下的乐观人生态度,给予人们以启示——向死而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生观就是人死观,人是“被抛掷的存在”,也是“迈向死亡的存在”,生命并不是以死为目的的,而是向死而生的存在。
三、寻找自我
“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我要到哪里去?”[1]227这个困惑整个人类的问题同样困惑着佘曼,这个黑人小男孩,一直出于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的黑人,他从来都没有畏惧过。在与白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佣人的角色,他总是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会果断的说出“不”。他一直能很好的坚持做自己。舍曼寻找生身母亲,实际上也是在寻找“自我”——尽管他寻来的是痛苦。当他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后,为了跟白人“对着干”,从而引起白人的仇视,尤其是当杰斯特告诉他有人要谋害他的时候,他依然很淡定,似乎早已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最后被炸死在家中。他的一生虽然如昙花一现,但是却充满了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样,杰斯特,法官的孙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慢慢的找到了自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我考虑过我人生中可做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弹钢琴,驾驶飞机。可是没有一样是完全适合我的。我就想一只爬错了树的猫,把精力用错了地方。”[1]228在排除了太多的困惑之后,做出了选择——当律师。当人找准自己定位的时候,便可以毫无束缚地生活,心灵也得到本质意义上的自由。
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虽然充斥着死亡的阴影,但是作者试图营造一种对死亡欣然接受并积极向上的乐观氛围,强调活着的存在意义。其目的正是在于令人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有限,从而使人更积极主动地去珍惜创造现在,在当下的不懈努力中确证生命的存在价值。这种对生命的珍惜与负责的态度其实正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精神的集中体现。
当时的麦卡勒斯也和小说中的药店老板马龙一样,身心处于疾病的折磨之中。她的身体在经过两次手术后已经接近崩溃,视力也开始模糊,许多人甚至认为她已经不可能完成她的写作了。但是,正如麦氏小说中一贯的主题,她牢牢地抓住生命,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写完书后,她感觉“有一种失落感,好像在精神上被抽空了”。麦卡勒斯的心理治疗师默瑟大夫在这部小说的扉页写下她的献词:“《没有指针的钟》是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才完成的,但它也是卡森的救星。”否则,“精神上的折磨会要了她的命”。麦卡勒斯自己与病魔的斗争,正如小说中主人公们向死亡的斗争一样,赋予了向死而生以积极的意义:人必将死亡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人格的尊严,因此,勇敢地面对死亡才能活出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没有指针的钟[M].金绍禹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M].张祥龙、王建军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