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to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大家落座。”主持人说了两遍,还是没人愿意坐下。人们都踮着脚,想要透过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多看几眼主席台中间的那位老者。1月18日,《邓小平时代》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所有来宾热切关注的正是这本书的作者——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教授,他也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也是邓小平启程南巡 21 周年的纪念日。
  新书发布后的第二天一早,在与三联书店一条马路之隔的华侨大厦,傅高义教授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连日奔波,让这位老学者看起来略显疲惫。他的话音有几分沙哑,桌上还放着一盒喉片,但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终于回到了故事的发生地,和亿万中国读者见面,这让他很兴奋。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傅高义的脸上一直挂着热情、和善的笑。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是让记者有一种在与一位中国学者畅谈的错觉。
  “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邓小平”
  2011 年,《邓小平时代》英文版一问世,就为舆论广泛关注,入选众多图书奖项,《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权威媒体把它评为2011年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两次发表书评,认为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2012年,这本书获得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该奖专门授予以英语写作、关于外国事务的非虚构类著作,基辛格的《论中国》也一同入围,但最终被《邓小平时代》击败。
  环球人物杂志: 是什么原因使您决定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
  傅高义: 2000 年,我 70 岁,从哈佛大学退休。这时我决定写一本能向美国人介绍亚洲发展的书。我在韩国度假时,遇到了老朋友、《华盛顿邮报》亚洲事务资深记者唐·奥伯多弗。他对我说:“你应该写写邓小平。”而我也认为,研究今天的中国,没有什么比研究邓小平更重要了。当时也到了研究邓小平的最佳时间,他的很多基本的年谱材料已整理发表,很多回忆录已经出版,另外,我还有许多历史学家无法拥有的机会:能跟邓小平的家人、同事以及很多和邓小平接触过的人交谈。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过,“了解亚洲的关键是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邓小平”,这是因为什么?
  傅高义: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潜力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外国人想了解亚洲,必然先从中国开始。而在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上,20世纪还有其他国家领导人比邓小平做得更多吗?我尽力客观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但也没有掩饰我对他的钦佩。当时,中国正承受着“大跃进”和“文革”的后果,他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前进方向。今天,这个国家和1978年相比,变化让人难以想象。中国的变化改变着世界,我相信,没有一个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如此的影响。我希望中国读者认可这本书,因为它是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人把邓小平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您为什么称他为“总经理”?
  傅高义:我觉得设计工作,需要事先有一个蓝图,规划好应该怎么走,但邓小平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试看,一边走。我认为这不是一个“设计”的做法。他那时候又是一个国家的总领导,所以我说是“总经理”。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强调,个性对邓小平成为一代伟人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坚定、有条理、强势,等等。您眼中邓小平最突出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傅高义: 直率、大胆。最主要是直率,比如说,周恩来会说外交辞令,但邓小平不会,他很真实。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书中用不少篇幅写到了和邓小平同时代的中国领导人。您怎么看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与邓小平之间的关系?
  傅高义:邓小平在革命初期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在江西的苏维埃成功了,邓小平在广西的起义却失败了,邓小平比毛泽东年轻,他看着毛泽东怎么指挥军队打仗,怎么进行战略部署,他认为毛泽东很了不起。在很长时间里,毛泽东说什么,邓小平就做什么。但邓小平对毛泽东并不是一味地崇拜。1959年以后,邓小平看到“大跃进”和毛泽东的错误,逐渐开始同毛泽东保持距离。我想,毛泽东后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了妥协,让邓小平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
  邓小平也很佩服周恩来,两个人在法国留学时就认识了。后来,到“文革”时期,周恩来与邓小平的看法有些不一致。不过,周恩来很会搞外交关系,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向周恩来学了很多东西。从本质上讲,他们没什么冲突。周恩来去世,是邓小平念悼词,一向感情不外露的邓小平在追悼会上一度哽咽。看得出来,他的确对周恩来很有感情。
  环球人物杂志:书中还写到了和邓小平同时代的经济工作领导人陈云。有人认为,以前对陈云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他工作的评价也过低了。您这本书对陈云做了恰当评价。您如何评价这对在工作上关系密切的战友?
  傅高义: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大体上讲,邓小平走得快,陈云走得小心。陈云和邓小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陈云在落脚之前,要搞清楚每一块石头是否牢靠。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家企业,陈云要负责看人才够不够、钱够不够。1978 年以后,邓小平挂帅,他想前进,陈云的工作是要考虑实际情况是否允许这么做。他们考虑的事情有些不同,这是陈云和邓小平基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意陈云的想法,前进应该要踏实,应该按照实际情况,不能太快。后来,邓小平又觉得陈云的看法太保守,认为中国能走得更快。他们的看法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不一样的,但互相从不说对方坏话。对中国来说,两人都重要,都需要。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傅高义:邓小平没有留下什么私人档案,很多重要决策也从没有公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巴黎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就具有了一个特殊本领——完全依靠记忆力。此外,邓小平严守党纪,从来不跟家人谈论党内高层的事,也很少在公开场合回忆过去的经历,人们都知道他不爱说话,出言谨慎。而且,遗憾的是,我从来无缘和邓小平本人交谈。我与他最接近的一次,是1979年在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招待会上,我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却没有交谈。因此,我要了解邓小平,就像一个历史学家要去了解自己的研究主题一样。   环球人物杂志:在写作这本书的10年里,您像个记者一样去了太行山区、邓小平的老家广安,以及江西瑞金;还访问了很多与邓小平接触过的政要、中国学者和领导人后代。他们给您讲述的邓小平会有不同吗?
  傅高义:我跟你们记者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不用每天、每个星期都写东西,时间比较充裕(笑)。有一批人,跟他们见面的确不容易。我会事先做好准备,尽可能多了解。要是问题太尖锐,他会反感,不会跟我讲,我也理解。所以,我会考虑受访者能谈什么事,我就问他什么。有时候,我只是想让他解释为什么邓小平那样做,而不是评价事情的好坏,因为人们对邓小平的评价不一致,比如保守派和自由知识分子相互之间就不认可。但即使有人对邓小平提出批评,我也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为什么批评。
  环球人物杂志:听说您打算再写一本关于朱镕基的书?
  傅高义:你们的消息很灵通啊(笑)。如果可能的话,我是想写朱镕基。但是,我恐怕没有精力去做了。我认为朱镕基不仅仅能搞经济,也能搞政治,是很聪明的一个人。我见过他几次,非常佩服他。
  “要大胆地继续改革开放”
  出版方曾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透露,《邓小平时代》首批50万册已经被预订一空,现在正准备加印30万册。正如有评论者所说:“傅高义十年磨一剑,用十年时间写一本书,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现在能够坚持做到的人不多。有的学者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一年磨十剑,学术心态非常浮躁。这更显得傅高义坚持精神的难能可贵。”
  环球人物杂志:有评论认为,在十八大之后推出《邓小平时代》,会使很多人把它跟中国未来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您想过这本书会在中国引起热销和热议吗?
  傅高义:我以前没有想过,后来和出版商探讨,觉得应该会热起来。习近平等人组成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表明了继续深入改革的决心,他还重走了邓小平的“南巡”之路,我应该表示感谢,他们给了我一个好时机。另外,我想我这本书的确不错,对于邓小平的全面把握和理解,没有更好的书了(笑)。
  环球人物杂志:出版这么一本题材重大而略带敏感的作品,有压力吗?傅高义:我不觉得有压力。我已经老了,写这本书不会影响我的工作。我的书本来是为美国人写的,现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能发挥作用,我觉得是好事。
  环球人物杂志:邓小平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执政经验?
  傅高义:第一,跟外国搞好关系,不要学苏联。邓小平说,苏联的一个大错是敌人太多了,他们不得不把钱用在军备上,而不是国内生产上。所以,最好跟别的国家搞好关系,特别是大国。第二,要大胆地继续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不是一个时期就能做完的,而是不断继续,所以有新的问题出来,就要大胆地改变。我认为这两点是最重要的。
  环球人物杂志: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您罗列出了邓小平时代留给中国的一些问题。那么,您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傅高义: 首先,中国应该更重视法律,对待腐败问题应该更严厉,法律要取得更高的地位。其次,是全民的医疗和福利,我听很多中国朋友说,还有很多人得不到好的医疗条件。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很多中国人喜欢提“中国模式”,并引以为傲。
  傅高义:我不太喜欢“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因为各个国家情况都不一样,中国人口这么多,之前还有过战争、“大跃进”和“文革”。我认为邓小平看得对,应该去了解全世界的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历史情况、自己的条件,把能用的拿过来用。“模式”这个说法,不能适应所有国家。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亚洲的研究是从日本开始的,30多年前,您写的《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畅销全球。最近 20 年,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在您看来,日本的教训能给中国带来什么警示?
  傅高义:我个人对日本经济停滞的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样。很多人认为日本这20年很倒霉,我认为日本的社会基本还是健康、安定的。尽管他们也有社会问题,但并不是那么严重。
  日本从高速发展到低速发展,他们确实有些问题。在美国,如果一个公司出现亏损,老板炒员工的“鱿鱼”是家常便饭,但在日本不能这样做。由于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很难迅速降低劳动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所以,如果从经济方面来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公司收入下降,股票价格下跌,市场表现不好,这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日本。应该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还在照顾工人和普通百姓,终身雇佣制在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比较而言,现在中国的发展还会继续,这比日本强。但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社会稳定问题相当突出。中国有很多暴发户,而日本基本没有暴发户,日本人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差距不是很大,他们的生活也比较舒服,老百姓对生活基本满意。但很多中国人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生活水平。所以,中国应该把农村问题、医疗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得好一点,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不像斯诺那样,只说中国好
  在美国政界和学界,傅高义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中国先生”。1973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退休,傅高义接替他,成为这个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他曾半开玩笑地解释过自己和这位前辈的不同:“费正清是历史学家,而我是研究社会学的;费正清是哈佛出身,用中国的说法,在美国他算得上是‘高干子弟’,而我是小镇上长大的青年。”
  1930年7月,傅高义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上的犹太人家庭。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重视培养中国问题的人才,都想扩大对中国的研究,纷纷招收和选拔年轻学者。1961年,31岁的傅高义被费正清选中,来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习中文、中国历史、社会和政治。为他上中文课的是“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大女儿赵如兰,“她在语音上要求很严格,所以我们这批学生比别人教出来的水平应该更高一点。”傅高义笑着回忆说。   年轻的傅高义很快为自己取了个地道的中文名字。“我的英文名是 Ezra Vogel,Vogel是个德国姓,在德语里这个发音很像中国的‘fugao’。因为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 E,取其谐音,又选了‘义’字。”他曾对记者解释说,“我知道在中文里,‘义’也意味着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这正是我想追求的。”那时的傅高义,已下定决心将中国作为他的研究对象,此后50多年里,他对中国的观察从未中断。
  傅高义对中国的观察是从南大门广东开始的。1963年,他在香港用一年时间做广东研究。那时,东西方冷战正酣,唯一可以近距离研究中国的地方是香港。在香港,他能读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还有一些政府工作报告,也能接触到偷渡到香港的广东人——那些人给他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事实。
  傅高义请了一名刚从广东到香港的年轻人做他的助手。“我们一起看《南方日报》等报纸,我看了1949年到1963年几乎全部的《南方日报》。我看的时候他也跟着看,我有不明白的就问他。比如我看报纸说‘反对×××’,我就问他是什么意思,背景是什么,他就会很详细地告诉我,特别是有关土改的经验,比如最开始的政策是什么,几个月后政策又变成了什么。从中我可以了解报纸和现实矛盾的地方。”
  1969年,傅高义完成了他第一部关于中国的作品《共产主义下的广州》。这本书描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一个省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的政治运动,从土改、社会主义改造、反右、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一直到“文革”开始。作品抛弃了西方学者的偏见,描绘中国的本来面貌,在美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将成为社会学家们从外部世界研究共产主义中国的杰出范例。”费正清如此评价。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和马萨诸塞州建立友好关系,广东省政府邀请傅高义继续到广东做研究。接待傅高义的是广东省经济委员会,当时的经委主任正是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广东省的领导认为,自己宣传的东西外国人不一定相信,要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到中国做研究、写文章,外国人就会打消疑虑。”傅高义回忆说。但傅高义最关心的是能否以科学的标准从事研究并写出成果。他说,自己不可能像埃德加·斯诺那样“只报道中国积极的一面”,必须自由地报道他所看到的。最终,傅高义决定自费采访,以保证独立性。广东省的领导也同意不审查原稿。
  从1987年6月到12月,傅高义在广东实地调查了70多个县。1988年夏季,傅高义又调查了3周,1989年写就《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这是外国学者研究、报道中国改革的第一部书。这部书和《共产主义下的广州》相隔了20年,共同构成了广东的一部当代史。
  1987年的广东之行,妻子艾秀慈也陪伴在傅高义左右。艾秀慈任教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是一位人类学研究者,会讲广东话。傅高义十分珍惜这份感情,在《邓小平时代》一书的扉页上第一行就写道:“献给我的妻子艾秀慈”,以表达他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时至今日,两人仍彼此支持。“今年4月她会和我一起来中国。”傅高义很开心地告诉记者。
  与中国高层的亲密接触
  如果仅仅将傅高义称为“汉学家”肯定有失偏颇,他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事实上,他的日语说得比汉语还好。
  傅高义关于日本的两部著作《日本的新兴中产阶级》(写于上世纪60年代)和《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写于 1979 年)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出版后,美国许多企业家纷纷邀请傅高义去做报告,以增加对日本的了解。傅高义后来才知道,在中国也有不少人读过这本书。有一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率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下面有人向朱镕基提问:“你认为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朱镕基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应该问我,而应该问傅高义啊!”没想到,底下一阵大笑。朱镕基问大家为什么笑,有人回答:“提问的人就是傅高义!”
  有这样的研究背景及影响力,不难理解傅高义的另一个身份:受到政府重视并信任的亚洲问题专家。1958年以来,傅高义每年都要访问亚洲,而他联系的都是最高层次的人物,比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
  在推动中美关系上,傅高义多年来更是投入了极大热情。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创建过一个组织——“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冷战期间,它对推动中美双方的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著名的“乒乓外交”就是由它推动的,而傅高义就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1968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费正清与傅高义等十几位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给尼克松写信称,“现在是跟中国接触的好机会”。不仅如此,傅高义还与费正清等8位学者去华盛顿,找国务卿基辛格谈话,就中国问题提出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1993年,傅高义应好朋友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教授、提出“软实力”一词的著名政治学者)的邀请,出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东亚情报官一职。傅高义说:“这段经历对我后来做研究的帮助很大,当时的驻华大使芮效俭的报告我也能看到,我经常与在政府工作的那些人交换看法。”
  在执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期间,傅高义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各国首脑和美国民间互动的平台。那段时间,对傅高义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哈佛之行。“我以前在北京见过江泽民,那是1996年带领一个团访华,我代表大家向他提问,讨论了一些问题……当时知道他要访美,我就向中国方面表示,如果江泽民想来哈佛,我可以帮助安排。中国大使馆有几位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后来就和我商议具体事项。”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如期在哈佛大学进行了演讲。此后,傅高义又在北京见到江泽民,每次江泽民都会提起:“哈佛那次,组织得很好!”
  2000年,70岁的傅高义退休了。但因为研究邓小平,他不仅没有停止对中国的观察,反而在用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研究中国。他以一种犀利的笔调写道:中国改革有陷入“乱象丛生的社会”的危险,在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当前和未来都面临巨大挑战。正如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所说:“傅高义告诉了西方读者,也包括中国读者,中国的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他帮助读者理解了我们所亲历的中国改革时代的昨天和今天。
其他文献
自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以来,乌克兰就加快了与北约的军事合作进程,而乌克兰的邻国摩尔多瓦也希望加入北约。两个“同病相怜”的国家为对抗“克里米亚效应”,甚至不惜要求北约反导系统提供保护,而这恰恰是俄罗斯所不能容忍的。  俄罗斯计划在克里米亚部署一个团的图—22M3超音速轰炸机。这种轰炸机被北约称为“逆火”,尽管它在冷战时期出现,但因超强的攻击力,至今仍少有对手。  速度最快的轰炸机  图—22M3的研制要
随着“九合一”选举的落幕,对台湾政局极为关键的2014年就要画上句号,有人说,台湾即将走进一个“更加复杂的”2015年。  除了国民党、民进党等政党之间的博弈,一直和政治保持着密切关系的台湾工商界,也在政治风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台岛百年历史,引领台湾政商潮流的重要家族,每次都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演绎出一系列兴衰故事。  新五大家族的兴起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家族集团企业一直是台湾民营经济
电视屏幕上,备战2012年总统大选的奥巴马在振臂高呼:“做实事的时候到了!”画面一转,直播间里的主持人一拍脑门儿,频频点头,作恍然大悟状:“这口号真耳熟,4年前不也是一样吗?大家注意了!‘竞选版’奥巴马强力回归了,这哥们儿可比‘执政版’奥巴马强多了!”观众无不会心而笑。  这个节目就是《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以下简称“《每日秀》”),每期有上百万美国观众收看,很多人都会赶在深夜11点打开电视,和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
Vitas,维塔斯。  第一次看见他时,他正在演唱会现场,精致的五官,红色的西装,法式小舌音让我误以为这是一个法国人。而身后圆形的荧幕放出的竟是黑白的影像,这又让我误以为是60年代的一位歌手。  其实,这是一位今年只有26岁的俄罗斯男人。  中国人也许还不熟悉这位高音美男子,他就是《歌剧2》的演唱者。不过,这样说来,也许还不够清楚,那么,就让我们把记忆倒退到去年“我型我秀”,有“海马王子”之称的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10日表示,中方将就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此次申报的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以防止此类违人道、侵人权、反人类的行为在今后重演。随后,日方提出无理交涉。华春莹6月11日回应称,中方不接受,也不会撤回有关申报。  问:什么是世界记忆名录?  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3个致力于保护世界遗产的项目,即保护具有普遍价值的
因舞弊疑云而一度陷入僵局的阿富汗总统大选,在7月12日出现了转机:两位大选的候选人——前财长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下文称加尼)和反对党领袖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下文称阿卜杜拉)当晚达成和解,同意对全部选票进行核查,“以推动阿富汗大选的进程”。此前,选票落后的阿卜杜拉一直认为,第二轮投票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如果不能将舞弊的票数剔除,他将抵制大选。  有媒体评论指出,此次两人的和解,与美国国务卿
以房养老,一个目前在老百姓听来还有些陌生的词语,在未来两年中可能会变得耳熟能详。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将成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城市。这项中国保监会早在2004年就计划推出的商业保险,历经10年终于正式落地。然而,此前由华东师范大学统计专业学生所做的1400份相关调查却显示,上海有子女群体不愿参加以房养老的比例高达80.3%,无子女群体也有55.3%不愿参
延参法师见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来采访我,我很感谢,但我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人,我是很多幸运集合在一起的人。”  当过记者半路出家  延参法师1962年出生在山东,却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北话,网上有传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他本人对出家前的经历不愿说,只是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成绩不好”;出家前曾经在一家地方杂志的编辑部工作过:“总之是南方的媒体,你可别当成‘南方系’,我不过是个打酱油的。” 
3月7日,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内,3位退休老人正聊得起劲,主题就是他们共同的学生——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下文称穆拉图)。  穆拉图在中国学习生活达12年之久,不仅完成了汉语学习,还在北京大学获得了哲学本科、硕士学位和国际政治博士学位。时任穆拉图哲学老师的王守常教授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穆拉图可以说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总统,他人生中积累学识的最重要阶段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