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火电建设系统职工由于长期处于紧张、高责的工作环境,尤其是一线员工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更高。笔者根据某省火电建设系统组织的职工问卷调查,通过深入分析了解火电建设系统一线职工心理压力现状以及产生这些压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外部环境,调适心理影响因素,缓解职工心理压力。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该调查对象为某省火电建设系统某公司的职工,包括生产一线工人、后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共1200份,实际回收115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如漏答严重、随意答题)58份,实际用作本次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100份。
2.调查方法
该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以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姜乾金教授制定的《社会与生活压力量表》为基础,参考文献根据火电工作的特点加以修改而来,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独立、真实、逐项填写,当场收回。
二、调查结果
该次调查对象中,来自生产一线工人、三产员工、管理人员分别为59.2%、27.0%、13.8%。
1.心理压力情况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因为压力源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变化。问卷调查心理压力状况主要包括因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悲伤、抑郁、焦虑等)、“身体反应”(如紧张、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行为反应”(如懒散、兴奋、强迫动作等)三个方面。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压力水平为71.68(情绪反应为27.10、身体反应为22.34、行为反应为16.64),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59.65(对应的分别为22.36、19.53、13.91),P<0.01。从情绪反应、身体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维度分别来看,调查对象得分也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及管理人员之间在总压力反应和情绪、身体、行为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情绪反应:27.82,27.35,22.56;身体反应:23.62,22.89,18.94;行为反应:19.52,16.47,13.24;总压力反应:70.96,68.36,57.98),P<0.05。其中,生产一线工人分数最高,管理人员分数最低,即一线工人的心理压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后勤人员,而管理人员压力水平最低。
2.压力主要表现
从职工反馈信息分析,不同工种职工反应的压力表现基本类似,表明火电系统职工存在的压力反应大体是一致的。情绪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担忧、闷闷不乐、想砸东西;身体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容易疲劳、容易紧张头痛、睡眠差;行为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注意力下降、懒得动、不相信会成功。
3.压力相关因素分析。
压力和个体受到的环境刺激成正相关,与个体在该刺激下的利益期望值成负相关。压力可以看作是环境、满意度、应对方式的函数,即:压力=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应对方式。
4.生活、工作满意度
将压力反应及情绪、身体、行为三个维度与生活、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压力反应与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均有明显负相关。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情绪、身体、行为等压力反应越小;相反,满意度越低,则压力反应越大。将调查对象分按工作性质分组统计,得到不同单位类别在生活、工作和总满意度上的不同得分。一线工人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人员,而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则差异不明显(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的生活满意度分别为32.48,37.98,39.64;工作满意度分别为35.38,41.67,41.02;总满意度分别为70.61,76.32,79.64),P>0.05。将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合并与一线员工比较,得出结论为有显著差异。
5.生活环境
环境在心理学上主要指发生于个体的生活事件,是职工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导因素。生活事件可以分为家庭事件、工作学习事件、社交及其他事件、经济事件等四个方面。
(1)全部调查对象生活事件总体情况。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生活事件为18.34(家庭事件为9.59;工作学习为6.74;社交其他为1.09;经济为0.90),与社会平均水平18.00(家庭事件为9.68;工作学习为5.88;社交其他为1.43;经济为1.0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四个方面内容看,在“工作学习事件”方面,调查对象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而在“社交和其他事件”方面,调查对象平均得分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在家庭生活事件和经济事件方面,调查对象与社会平均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工种职工生活事件影响比较。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受到家庭事件的影响分别为10.32,8.73,8.71;受工作学习影响分别为9.53,6.27,6.37;受社交其他影响分别为1.05,1.09,0.88;受到经济影响分别为0.87,0.83,1.27;受到生活事件总体影响分别为22.64,15.75,16.97;在总生活事件和四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对职工影响最大的四种生活事件。以一线工人、管理人员为分组,分别对61种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进行统计并排序。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各四种生活事件(工作显著增加、劳累过度、住房紧张、业余培训的得分分别为1.57,1.49,1.11,1.08),可以发现,除一线工人的“夜班不适应”外,两组人员排在前4位的生活事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是,计算表中生活事件的平均得分可以发现,一线职工在这些事件上的得分高于管理人员,提示虽然是同样的生活事件,但对两组人员的影响却不相同,这也是一线工人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管理人员却于社会平均水平相似的原因。
6.应对方式状况
(1)全部调查对象应对方式总体情况。对全部调查对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统计并与社会平均水平比较后发现,被调查对象在积极应对(34.58分)和消极应对的得分(26.27分)上都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分别为30.20和24.12),P<0.01。这表明,调查对象解决问题和缓解心理压力时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都多于社会平均水平。
(2)不同工种调查对象应对方式比较。根据不同单位类别分组,三组的员工其积极应对(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为32.58,34.38,33.01)和消极应对方式(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为27.08,24.97,25.13)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每组被调查者与社会平均水平都有差异,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7.社会支持状况
(1)全部调查对象生活事件总体情况。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社会支持为56.79(家庭内、外支持分别为22.84,35.46),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59.27(家庭内、外支持分别为21.73,37.54),P<0.01;而且在家庭内社会支持和家庭外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
(2)同工种职工生活事件影响比较。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的家庭内社会支持影响分别为18.91,20.13,20.19;家庭外社会支持分别为33.99,31.86,34.83;总社会支持分别为53.72,52.48,55.85;P>0.05。
三、调查讨论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火电建设系统职工存在心理压力总体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一线职工。在该次受测职工中,反映的压力表现主要是焦虑、抑郁和身体不适,这带有普遍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心理压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分别为:生活满意度、消极应对方式、工作学习事件、工作满意度和家庭生活事件,心理压力变化有52.8%可由这5个因素为决定,其中,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最大,占41.5%,消极应对方式占7.5%,工作学习事件占3.2%,工作满意度占0.7%,家庭生活事件占0.6%。而在这5个重要因素中,工作、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产生负影响,即这两个因素越高,心理压力越小;消极应对、工作学习事件和家庭生活事件则产生正影响,即这三个因素越高,心理压力越大。可见,职工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是影响心理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消极的应对方式。
一线工人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安全责任重大等原因,使其在生活、工作方面的满意度均低于管理人员;其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一线工人在采取积极方式的同时,也采取了比常人更多的消极策略;最后,一线工人在工作学习方面的生活事件不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管理人员。这三个主要因素上的差异,使得一线工人的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管理人员,也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此外,在每天实际工作时间(主要是生产一线工人和生产一线技术员职工)和工作安全责任上的差异,也是造成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压力具有双重性。从积极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平衡,可以消除厌烦情绪,调动潜能,激励人们以自身行动来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从消极意义上看,频繁、强烈而过度的压力会使人耗损过度,适应能力减弱,从而使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容易引发事故。因此,调节职工心理压力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提高职工生活工作满意度、改善应对策略等途径减轻职工心理压力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卫生所)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该调查对象为某省火电建设系统某公司的职工,包括生产一线工人、后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共1200份,实际回收115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如漏答严重、随意答题)58份,实际用作本次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100份。
2.调查方法
该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以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姜乾金教授制定的《社会与生活压力量表》为基础,参考文献根据火电工作的特点加以修改而来,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独立、真实、逐项填写,当场收回。
二、调查结果
该次调查对象中,来自生产一线工人、三产员工、管理人员分别为59.2%、27.0%、13.8%。
1.心理压力情况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因为压力源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变化。问卷调查心理压力状况主要包括因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悲伤、抑郁、焦虑等)、“身体反应”(如紧张、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行为反应”(如懒散、兴奋、强迫动作等)三个方面。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压力水平为71.68(情绪反应为27.10、身体反应为22.34、行为反应为16.64),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59.65(对应的分别为22.36、19.53、13.91),P<0.01。从情绪反应、身体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维度分别来看,调查对象得分也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及管理人员之间在总压力反应和情绪、身体、行为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情绪反应:27.82,27.35,22.56;身体反应:23.62,22.89,18.94;行为反应:19.52,16.47,13.24;总压力反应:70.96,68.36,57.98),P<0.05。其中,生产一线工人分数最高,管理人员分数最低,即一线工人的心理压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后勤人员,而管理人员压力水平最低。
2.压力主要表现
从职工反馈信息分析,不同工种职工反应的压力表现基本类似,表明火电系统职工存在的压力反应大体是一致的。情绪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担忧、闷闷不乐、想砸东西;身体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容易疲劳、容易紧张头痛、睡眠差;行为反应的前三位分别为:注意力下降、懒得动、不相信会成功。
3.压力相关因素分析。
压力和个体受到的环境刺激成正相关,与个体在该刺激下的利益期望值成负相关。压力可以看作是环境、满意度、应对方式的函数,即:压力=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应对方式。
4.生活、工作满意度
将压力反应及情绪、身体、行为三个维度与生活、工作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压力反应与满意度的各个维度均有明显负相关。对生活、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情绪、身体、行为等压力反应越小;相反,满意度越低,则压力反应越大。将调查对象分按工作性质分组统计,得到不同单位类别在生活、工作和总满意度上的不同得分。一线工人满意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人员,而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则差异不明显(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的生活满意度分别为32.48,37.98,39.64;工作满意度分别为35.38,41.67,41.02;总满意度分别为70.61,76.32,79.64),P>0.05。将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合并与一线员工比较,得出结论为有显著差异。
5.生活环境
环境在心理学上主要指发生于个体的生活事件,是职工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导因素。生活事件可以分为家庭事件、工作学习事件、社交及其他事件、经济事件等四个方面。
(1)全部调查对象生活事件总体情况。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生活事件为18.34(家庭事件为9.59;工作学习为6.74;社交其他为1.09;经济为0.90),与社会平均水平18.00(家庭事件为9.68;工作学习为5.88;社交其他为1.43;经济为1.0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四个方面内容看,在“工作学习事件”方面,调查对象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而在“社交和其他事件”方面,调查对象平均得分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在家庭生活事件和经济事件方面,调查对象与社会平均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工种职工生活事件影响比较。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受到家庭事件的影响分别为10.32,8.73,8.71;受工作学习影响分别为9.53,6.27,6.37;受社交其他影响分别为1.05,1.09,0.88;受到经济影响分别为0.87,0.83,1.27;受到生活事件总体影响分别为22.64,15.75,16.97;在总生活事件和四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对职工影响最大的四种生活事件。以一线工人、管理人员为分组,分别对61种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进行统计并排序。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各四种生活事件(工作显著增加、劳累过度、住房紧张、业余培训的得分分别为1.57,1.49,1.11,1.08),可以发现,除一线工人的“夜班不适应”外,两组人员排在前4位的生活事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是,计算表中生活事件的平均得分可以发现,一线职工在这些事件上的得分高于管理人员,提示虽然是同样的生活事件,但对两组人员的影响却不相同,这也是一线工人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管理人员却于社会平均水平相似的原因。
6.应对方式状况
(1)全部调查对象应对方式总体情况。对全部调查对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统计并与社会平均水平比较后发现,被调查对象在积极应对(34.58分)和消极应对的得分(26.27分)上都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分别为30.20和24.12),P<0.01。这表明,调查对象解决问题和缓解心理压力时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都多于社会平均水平。
(2)不同工种调查对象应对方式比较。根据不同单位类别分组,三组的员工其积极应对(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为32.58,34.38,33.01)和消极应对方式(一线工人、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为27.08,24.97,25.13)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每组被调查者与社会平均水平都有差异,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7.社会支持状况
(1)全部调查对象生活事件总体情况。全部调查对象平均总社会支持为56.79(家庭内、外支持分别为22.84,35.46),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59.27(家庭内、外支持分别为21.73,37.54),P<0.01;而且在家庭内社会支持和家庭外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P<0.01)。
(2)同工种职工生活事件影响比较。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的家庭内社会支持影响分别为18.91,20.13,20.19;家庭外社会支持分别为33.99,31.86,34.83;总社会支持分别为53.72,52.48,55.85;P>0.05。
三、调查讨论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火电建设系统职工存在心理压力总体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一线职工。在该次受测职工中,反映的压力表现主要是焦虑、抑郁和身体不适,这带有普遍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心理压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分别为:生活满意度、消极应对方式、工作学习事件、工作满意度和家庭生活事件,心理压力变化有52.8%可由这5个因素为决定,其中,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最大,占41.5%,消极应对方式占7.5%,工作学习事件占3.2%,工作满意度占0.7%,家庭生活事件占0.6%。而在这5个重要因素中,工作、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压力产生负影响,即这两个因素越高,心理压力越小;消极应对、工作学习事件和家庭生活事件则产生正影响,即这三个因素越高,心理压力越大。可见,职工对工作、生活的满意度是影响心理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消极的应对方式。
一线工人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安全责任重大等原因,使其在生活、工作方面的满意度均低于管理人员;其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一线工人在采取积极方式的同时,也采取了比常人更多的消极策略;最后,一线工人在工作学习方面的生活事件不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管理人员。这三个主要因素上的差异,使得一线工人的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管理人员,也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此外,在每天实际工作时间(主要是生产一线工人和生产一线技术员职工)和工作安全责任上的差异,也是造成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心理压力具有双重性。从积极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平衡,可以消除厌烦情绪,调动潜能,激励人们以自身行动来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从消极意义上看,频繁、强烈而过度的压力会使人耗损过度,适应能力减弱,从而使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容易引发事故。因此,调节职工心理压力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提高职工生活工作满意度、改善应对策略等途径减轻职工心理压力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