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本上的城市》
王军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9.50元
373页
不妨先听一听作者对“非常规问题”的“非常道”:
“这种单中心加环线的结构,城市中心被整成一个上班的地方,郊区被整成一个睡觉的地方。一到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铁里、公交车里被挤得跟相片似的、于是再架桥修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北京大概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
“大家都在追求道路的宽度,这些宽马路跟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这是一种典型的郊区模式。”
“勾什么伦敦有300多万辆机动车,比北京还多,却不像北京那样堵呢?”
“难道我们的城市必须以人人开着车去上班为前提来规划吗?”
“中国已成为当代国际城市规划和建筑界的大舞台,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时期的规划思潮在这里骤然围聚,激烈交锋,这向中国的城市暗示了怎样的未来? ”
2003年,王军完成了记录建国初期首都城市规划史的处女作《城记》,追述五十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这本很煽情的东西唤醒了好多曾经漠视自己文化的人对这座沉重和忧伤的城市的关注。
《城记》热销五年后,王军再次推出力作——《采访本上的城市》。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多次表现出对“步行”有强烈要求的王军,在书中提到,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有行人可以通过的道路是多么重要。“当我家门口的人行道被拆掉,只允许我摆下一只脚,当我发现自己渐渐失去了在城市里行走的天性,我对我们所奉行的规划理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奥运会申办成功了,我当时在新华社报了一个任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说服决策层重新考虑北京的城市规划问题。我觉得如果那么多钱,还是北京单一中心的结构,朝着同一个方向投下去,我想新北京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记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采访本上的城市》就是“用脚写出来的一本书”,四年来,王军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我其实非常‘害怕’面对那些房子面临拆迁的老人家。他们知道我每周一要去单位开会,就守在那里,当他们向我陈述自己的经历时,我免不了要去做一番调查,去他们家看看,这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是这些人帮助我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采访本上的城市》就是王军多年来在《瞭望》周刊完成的报道的基础上,经增删、修补、整合后的集结。依旧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
王军是记者,更像医生。延续《城记》的话题,他在《采访本上的城市》探讨了今天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单中心”、“大马路”和“封闭式小区”是怎样深刻地扭曲了我们的都市面貌和生活状态,更下笔力的是,他把城市放在手术台,对中国大城市诸多问题望闻问切,他的处方是——欧美倡导的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说白了就是向老城市学习,主张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重新以“人”作为城市的尺度。这里很多思想来源于著名的雅各布斯,由此王军又被称作“中国的雅各布斯”。
事实上,王军看似过于理想化的设想并非“海市蜃楼”,基于对城市现实的认识,他深入研究与城市规划相配套的经济学、社会管理学层面的问题。“我们的城市规划不应该只做建筑设计的事,……比如北京的烟袋斜街,过去很危破,为什么这些年一下子恢复了活力?其实政府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宣布这个地方不拆了,这件事一分钱没有花。大家觉得这里的财产权稳定了,就愿意到这里来投资了,居民也有信心自己修缮房屋了”。
由此,他谈到“一份更为理想的契约”——“中国城市目前的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虽然使城市的物业得到了增值,其投资却无法从物业的价值中回收,惟一的回收方式就是拆房子、卖地皮。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城市失去了稳定,谈文化遗产保护如同隔山打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官员拼命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即使城市的物业因此而贬值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官员把历史文化名城当作地皮拆售,社会舆论再激烈也无所畏惧。这一系列怪现状与城市最为基本的契约——税收相关”。
“让那些贫苦的人,在一个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还能从这件事上产生利润,这是经济学最动人的地方。”王军说。
《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巴学园)
岛田洋七,日本喜剧泰斗,作家。原名德永昭广,因师从漫才(相声)大师岛田洋之助而改名为岛田洋七。
2001年,岛田洋七将童年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故事写成《佐贺的超级阿嬷》一书,朴实真挚的内容引起极大反响,至今已销售500万册。本书为《佐贺的超级阿嬷》续集,含《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和《妈妈,我好想你》两部。
昭广高中毕业后,在“超级阿嬷”的支持下,决定去闯荡天下。不论是在创业初始的艰难之际,还是遭遇事业泡沫的困苦之时,昭广耳边总响彻阿嬷坚定的声音:“拼命努力的前方,就是成功。”除了阿嬷,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女人始终立在昭广身后,那就是妈妈。无论昭广走到哪里,妈妈达观率性、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都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和温情,让他受用终生……
(日本)岛田洋七著 李炜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275页定价 25.00元
《缘去来》
有一种狭隘的看法是,女子一到官场,那些美态,尤其是男子心目中的千娇百媚、贤良淑德,就基本上毁了。当然,你不能过分责怪这种看法,当某些女子涂着厚得要坍塌的脂粉,或念着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或端着高低杯像个醉猫似的满场抓狂时,你实在无法用美去形容这类女子。但这不是女子这一性别的问题,问题也许出在官场规则上,官场人际关系异化了她们,杂言碎语丑化了她们,妒忌心扭曲了她们。
徐风的长篇小说《缘去来》,由男性视角出发,想像了官场女子的另类美态这种源自善意的士大夫式审美想像,可能要让那些对官场女子有偏见的人大跌眼镜了。
徐风这部小说终究不止是写一个挫折与成功的故事,他所写的是人之“境界”,写人如何在高处与低处、热闹处与冷清处皆能得体、白安,这在这个时代是难事,在这个时代想像和表现此等人亦是难事,于重重困难中从容写未,最能见出作者底蕴和修为。
徐风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76页 定价:25.00元
《粤菜溯源录》(特级校对食文化精品系列)
讲起吃,中国近代的美食家如大干居土,最懂。梁实秋、梁寒操能说能写,陈建民、彭长贵、卢海云能炒能做,但是能说能讲又能做的,恐十白“特级校对”陈梦因(香港饮食专栏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任《星岛时报》总编)是独一无二。大干居士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莱,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本书是特级校对晚年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粤菜各系之源流,探讨关连,颇能窥其 堂奥其中,粤莱的历史掌故,民间习俗,行规内情,逸闻轶事,在老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是一部让我们了解粤菜的必备书籍。
陈梦因著 出版社:百苑文艺出版社 173页 定价:27.00元
《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今时今日,大家都意识到中国工业必须从制造业(made in china)提升到品牌创造(designed in china)。要向前发展具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设计,大家不妨看看这本《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重温十九世纪中至1949年期间中国现代设计走过的成长路。
本书着力探讨中国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及经过,包括中国人现代意识的抬头、民族工业的兴起、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设计工业的崛起等。此外,编者又从书籍设计、报刊广告、家庭电器、早期博览会及上海“摩登生活”等个案研究出发,配以大量当年的图像数据及私人藏品,深入剖析中国现代设计的历程。
郭恩慈 苏 珏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282页 定价:48 00元。
《离乱弦歌忆旧游》
情系故土,怀念母校,是人之常情,这类文字我们也看得太多,但似乎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仅存在八年的西南联大那样,让几乎所有曾在其中工作或学习的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与怀念,多年之后仍言之不尽。那样一个战乱时期,却产生出这样一所大学,名师云集,此后名家辈出,学术氛围及自由民主之风又如此浓厚,殊为难得。
赵瑞蕻先生是学者、诗人、翻译家,《离乱弦歌忆旧游》是其生前最后一本书,他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用来叙述西南联大。其中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回忆西南联大的生活,以及对师友如燕卜荪、朱自清、吴宓、沈从文以及穆旦等人的怀念。
赵瑞蕻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定价:32.50元
《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
梳子,除了它的产地、质地和制作工艺之外,还和广泛的人生发生了联系。一把小小的梳子,对应着一个场景,一个人,一段岁月,一段感情。
本书的开篇便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究人类插梳习俗的起源。这也是全书观察世界梳子历史的一个维度。无论是作为护身符保佑平安的原始信仰,还是被理解为婚约的象征,插梳都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还用很大的篇幅去谈论梳子的延伸文明。小小梳子,不仅可以现出物质文明的演进,也贯穿起不同文明之间的交织影响。
作者引用文学艺术,考察民俗传说,结合考古实物等手段,为梳子立传,通过梳篦这一物品,重新建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背后的审美取向。所以,这本书又不是一本纯考据的书,作者把理论阐述和考据辨证融为一体。而大量的实物图片,使这本书的立论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梳理的文明》为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内中章节分为:崇灵插梳、梳联东西、画中梳篦、梳制匠作、梳篦方技、梳篦传说、常州梳谣、梳云掠月等内容,告诉你关于梳篦的故事……
郑巨欣 陆越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292页 定价:49元
王军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9.50元
373页
不妨先听一听作者对“非常规问题”的“非常道”:
“这种单中心加环线的结构,城市中心被整成一个上班的地方,郊区被整成一个睡觉的地方。一到上班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铁里、公交车里被挤得跟相片似的、于是再架桥修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北京大概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
“大家都在追求道路的宽度,这些宽马路跟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这是一种典型的郊区模式。”
“勾什么伦敦有300多万辆机动车,比北京还多,却不像北京那样堵呢?”
“难道我们的城市必须以人人开着车去上班为前提来规划吗?”
“中国已成为当代国际城市规划和建筑界的大舞台,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时期的规划思潮在这里骤然围聚,激烈交锋,这向中国的城市暗示了怎样的未来? ”
2003年,王军完成了记录建国初期首都城市规划史的处女作《城记》,追述五十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这本很煽情的东西唤醒了好多曾经漠视自己文化的人对这座沉重和忧伤的城市的关注。
《城记》热销五年后,王军再次推出力作——《采访本上的城市》。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多次表现出对“步行”有强烈要求的王军,在书中提到,一个高密度的城市,有行人可以通过的道路是多么重要。“当我家门口的人行道被拆掉,只允许我摆下一只脚,当我发现自己渐渐失去了在城市里行走的天性,我对我们所奉行的规划理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奥运会申办成功了,我当时在新华社报了一个任务,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说服决策层重新考虑北京的城市规划问题。我觉得如果那么多钱,还是北京单一中心的结构,朝着同一个方向投下去,我想新北京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记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采访本上的城市》就是“用脚写出来的一本书”,四年来,王军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我其实非常‘害怕’面对那些房子面临拆迁的老人家。他们知道我每周一要去单位开会,就守在那里,当他们向我陈述自己的经历时,我免不了要去做一番调查,去他们家看看,这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完成的。是这些人帮助我重新认识我们的城市。”《采访本上的城市》就是王军多年来在《瞭望》周刊完成的报道的基础上,经增删、修补、整合后的集结。依旧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
王军是记者,更像医生。延续《城记》的话题,他在《采访本上的城市》探讨了今天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单中心”、“大马路”和“封闭式小区”是怎样深刻地扭曲了我们的都市面貌和生活状态,更下笔力的是,他把城市放在手术台,对中国大城市诸多问题望闻问切,他的处方是——欧美倡导的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说白了就是向老城市学习,主张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重新以“人”作为城市的尺度。这里很多思想来源于著名的雅各布斯,由此王军又被称作“中国的雅各布斯”。
事实上,王军看似过于理想化的设想并非“海市蜃楼”,基于对城市现实的认识,他深入研究与城市规划相配套的经济学、社会管理学层面的问题。“我们的城市规划不应该只做建筑设计的事,……比如北京的烟袋斜街,过去很危破,为什么这些年一下子恢复了活力?其实政府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宣布这个地方不拆了,这件事一分钱没有花。大家觉得这里的财产权稳定了,就愿意到这里来投资了,居民也有信心自己修缮房屋了”。
由此,他谈到“一份更为理想的契约”——“中国城市目前的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虽然使城市的物业得到了增值,其投资却无法从物业的价值中回收,惟一的回收方式就是拆房子、卖地皮。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城市失去了稳定,谈文化遗产保护如同隔山打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官员拼命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即使城市的物业因此而贬值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官员把历史文化名城当作地皮拆售,社会舆论再激烈也无所畏惧。这一系列怪现状与城市最为基本的契约——税收相关”。
“让那些贫苦的人,在一个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还能从这件事上产生利润,这是经济学最动人的地方。”王军说。
《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巴学园)
岛田洋七,日本喜剧泰斗,作家。原名德永昭广,因师从漫才(相声)大师岛田洋之助而改名为岛田洋七。
2001年,岛田洋七将童年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故事写成《佐贺的超级阿嬷》一书,朴实真挚的内容引起极大反响,至今已销售500万册。本书为《佐贺的超级阿嬷》续集,含《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和《妈妈,我好想你》两部。
昭广高中毕业后,在“超级阿嬷”的支持下,决定去闯荡天下。不论是在创业初始的艰难之际,还是遭遇事业泡沫的困苦之时,昭广耳边总响彻阿嬷坚定的声音:“拼命努力的前方,就是成功。”除了阿嬷,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女人始终立在昭广身后,那就是妈妈。无论昭广走到哪里,妈妈达观率性、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都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和温情,让他受用终生……
(日本)岛田洋七著 李炜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275页定价 25.00元
《缘去来》
有一种狭隘的看法是,女子一到官场,那些美态,尤其是男子心目中的千娇百媚、贤良淑德,就基本上毁了。当然,你不能过分责怪这种看法,当某些女子涂着厚得要坍塌的脂粉,或念着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或端着高低杯像个醉猫似的满场抓狂时,你实在无法用美去形容这类女子。但这不是女子这一性别的问题,问题也许出在官场规则上,官场人际关系异化了她们,杂言碎语丑化了她们,妒忌心扭曲了她们。
徐风的长篇小说《缘去来》,由男性视角出发,想像了官场女子的另类美态这种源自善意的士大夫式审美想像,可能要让那些对官场女子有偏见的人大跌眼镜了。
徐风这部小说终究不止是写一个挫折与成功的故事,他所写的是人之“境界”,写人如何在高处与低处、热闹处与冷清处皆能得体、白安,这在这个时代是难事,在这个时代想像和表现此等人亦是难事,于重重困难中从容写未,最能见出作者底蕴和修为。
徐风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76页 定价:25.00元
《粤菜溯源录》(特级校对食文化精品系列)
讲起吃,中国近代的美食家如大干居土,最懂。梁实秋、梁寒操能说能写,陈建民、彭长贵、卢海云能炒能做,但是能说能讲又能做的,恐十白“特级校对”陈梦因(香港饮食专栏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任《星岛时报》总编)是独一无二。大干居士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莱,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本书是特级校对晚年的一部力作,书中梳理粤菜各系之源流,探讨关连,颇能窥其 堂奥其中,粤莱的历史掌故,民间习俗,行规内情,逸闻轶事,在老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是一部让我们了解粤菜的必备书籍。
陈梦因著 出版社:百苑文艺出版社 173页 定价:27.00元
《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今时今日,大家都意识到中国工业必须从制造业(made in china)提升到品牌创造(designed in china)。要向前发展具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设计,大家不妨看看这本《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重温十九世纪中至1949年期间中国现代设计走过的成长路。
本书着力探讨中国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及经过,包括中国人现代意识的抬头、民族工业的兴起、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设计工业的崛起等。此外,编者又从书籍设计、报刊广告、家庭电器、早期博览会及上海“摩登生活”等个案研究出发,配以大量当年的图像数据及私人藏品,深入剖析中国现代设计的历程。
郭恩慈 苏 珏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282页 定价:48 00元。
《离乱弦歌忆旧游》
情系故土,怀念母校,是人之常情,这类文字我们也看得太多,但似乎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仅存在八年的西南联大那样,让几乎所有曾在其中工作或学习的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与怀念,多年之后仍言之不尽。那样一个战乱时期,却产生出这样一所大学,名师云集,此后名家辈出,学术氛围及自由民主之风又如此浓厚,殊为难得。
赵瑞蕻先生是学者、诗人、翻译家,《离乱弦歌忆旧游》是其生前最后一本书,他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用来叙述西南联大。其中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回忆西南联大的生活,以及对师友如燕卜荪、朱自清、吴宓、沈从文以及穆旦等人的怀念。
赵瑞蕻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定价:32.50元
《梳理的文明——关于梳篦的历史》
梳子,除了它的产地、质地和制作工艺之外,还和广泛的人生发生了联系。一把小小的梳子,对应着一个场景,一个人,一段岁月,一段感情。
本书的开篇便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究人类插梳习俗的起源。这也是全书观察世界梳子历史的一个维度。无论是作为护身符保佑平安的原始信仰,还是被理解为婚约的象征,插梳都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还用很大的篇幅去谈论梳子的延伸文明。小小梳子,不仅可以现出物质文明的演进,也贯穿起不同文明之间的交织影响。
作者引用文学艺术,考察民俗传说,结合考古实物等手段,为梳子立传,通过梳篦这一物品,重新建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背后的审美取向。所以,这本书又不是一本纯考据的书,作者把理论阐述和考据辨证融为一体。而大量的实物图片,使这本书的立论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梳理的文明》为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内中章节分为:崇灵插梳、梳联东西、画中梳篦、梳制匠作、梳篦方技、梳篦传说、常州梳谣、梳云掠月等内容,告诉你关于梳篦的故事……
郑巨欣 陆越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292页 定价: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