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深入体验,完成全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认为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以生活为依托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 ; 品德与生活 ;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40-01
教育起源于生活,品德作用于生活,在生活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既有可以锤炼学生思想,荡涤学生心灵的丰富教育资源,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授教育的过程中收获真才实学,为此,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滋养品德教学,使其开花结果,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
实践证明,学生的感知来自于熟悉的感知,实际生活感知下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要将品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环境之中,在熟悉的场景下去理解感悟教育内容,从而实现理论思想的延伸拓展,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平安回家》这节课中,回家的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放学回家的途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维系交通安全等等,将这些内容增加到教学中,从而将课程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对生活拥有更深刻的感悟,对教育内容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生活为背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身处情境之中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所以,在品德教育中,创设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思想的指导和启发,更需要模拟情境的刺激和亲身体验的感悟,只有将品德转化为行动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否则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德育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们要以生活为背景,为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提供实践经历的机会,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如果可以,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孩子与父母共同完成游戏活动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让孩子体会家庭的温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强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问题进行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要符合学生认知层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起点太高,那么不但会给学生一种陌生感,对他们的理解感悟起到制约的反效果,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情境的期待值,打击学生的热情和动力;第二,情境的设定要贴近日常生活,做到能还原就还原,从熟悉的生活中进行体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三、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生活化教学场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其重要的辅助教学优势,也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它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有效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发挥其积极有益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秋天在哪里》这节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家乡美丽的秋天景色,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秋天的美好,接着,为学生播放歌曲《找秋天》,带领学生去欣赏花园、田野这些秋天不同场景的美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秋天之美,了解秋天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介绍交通事故的视频资料或文字资料,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从而激发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才是我们这节课的真正目标。
总之,生活是滋润品德知识的沃土,只有扎根于此,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魅力,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保持学生乐观的学习心态,为他们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礎。因此,作为教师要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克服传统品德教学只注重知识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优化品德教学过程,从根本上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丽辉.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关注点[J].网络财富. 2010(18)
[2]杨今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3]朱淑秀.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32)
【关键词】小学 ; 品德与生活 ;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40-01
教育起源于生活,品德作用于生活,在生活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既有可以锤炼学生思想,荡涤学生心灵的丰富教育资源,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授教育的过程中收获真才实学,为此,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在生活这片沃土上滋养品德教学,使其开花结果,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
实践证明,学生的感知来自于熟悉的感知,实际生活感知下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要将品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环境之中,在熟悉的场景下去理解感悟教育内容,从而实现理论思想的延伸拓展,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平安回家》这节课中,回家的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放学回家的途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维系交通安全等等,将这些内容增加到教学中,从而将课程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对生活拥有更深刻的感悟,对教育内容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生活为背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身处情境之中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所以,在品德教育中,创设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思想的指导和启发,更需要模拟情境的刺激和亲身体验的感悟,只有将品德转化为行动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否则单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德育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们要以生活为背景,为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提供实践经历的机会,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如果可以,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孩子与父母共同完成游戏活动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让孩子体会家庭的温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强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问题进行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要符合学生认知层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我们创设的情境起点太高,那么不但会给学生一种陌生感,对他们的理解感悟起到制约的反效果,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情境的期待值,打击学生的热情和动力;第二,情境的设定要贴近日常生活,做到能还原就还原,从熟悉的生活中进行体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三、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生活化教学场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其重要的辅助教学优势,也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技术优势,它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有效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发挥其积极有益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秋天在哪里》这节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家乡美丽的秋天景色,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秋天的美好,接着,为学生播放歌曲《找秋天》,带领学生去欣赏花园、田野这些秋天不同场景的美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秋天之美,了解秋天的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介绍交通事故的视频资料或文字资料,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从而激发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才是我们这节课的真正目标。
总之,生活是滋润品德知识的沃土,只有扎根于此,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魅力,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保持学生乐观的学习心态,为他们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礎。因此,作为教师要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克服传统品德教学只注重知识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优化品德教学过程,从根本上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丽辉.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关注点[J].网络财富. 2010(18)
[2]杨今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3]朱淑秀.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32)